龙川县

更新时间:2024-04-08 20:29

龙川县,隶属广东省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韩江上游,东连五华县兴宁市,西南连和平县东源县,北接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总面积3081.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龙川县辖24个镇。2020年,龙川户籍人口97.68万人,常住人口59.46万人。

历史沿革

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

据考查,在新石器时代,今龙川县境内佗城坑子里、上印牛背岭,紫市坪岭头、九龙岗,丰稔牛角塘,登云鲤鱼山,龙母坪背岗等地已有人类从事渔、猎、耕、织等活动。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属南海郡。二世元年(前209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龙川为南越国辖地。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赵佗归汉,保留封地,龙川县仍属南越国辖地。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设置交趾部,龙川属南海郡。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为荆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吴黄武元年(222年),废荆州,复交州,龙川属南海郡。黄武五年(226年),吴分南海等郡置广州,不久又并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永安七年(264年),废交州置广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东官郡(东莞),龙川析置兴宁县,仍属南海郡。太和元年(366年),龙川析置雷乡县,均属南海郡。

南朝宋,撤雷乡并入龙川县。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置河源县、新丰县。南梁天监二年(503年),析南海置梁化郡。龙川县析置雷乡县,均属梁化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总管府于龙川。开皇十一年(591年),总管府迁于归善,龙川并入河源县,雷乡并入兴宁县。大业元年(605年),废循州置龙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废龙川郡复循州。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循州属之。天授二年(691年),废循州置雷乡郡,复雷乡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雷乡郡为海丰郡。乾元元年(758年),废海丰郡复循州。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循州析置祯州,循州治所迁设雷乡县(今龙川佗城),州县并存,仅辖雷乡县。

宋开宝四年(971年),设置广南东路,撤雷乡复龙川县,属循州。宣和二年(1120年),龙川改雷江县,属循州。绍兴三年(1133年),废雷江复龙川县,属循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广南东路设置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循州改路,治所仍设龙川城(今佗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循州路降为散州,龙川属循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广东行中书省,惠州路改府,循州仍存,龙川属循州。翌年,废循州并入惠州府,龙川属之。洪武九年,广东行中书省改为广东布政使司,龙川属惠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置和平县,均属惠州府。

清雍正九年(1731年),龙川县属惠州府。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惠嘉潮道,龙川县仍属惠州府。

民国2年(1913年),废广东布政使司和惠州府,设置广东都督府潮循道,龙川属之。民国15年,龙川县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民国20年,属广东省东区绥靖专员公署。民国26年,属广东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民国35年,属广东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翌年,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

1952年,属粤东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959年,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1963年,恢复惠阳地区专员公署,龙川属之。1968年,属惠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至1985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

1988年,撤销惠阳地区,设立河源市。龙川县属之。

行政区划

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今龙川、五华县、兴宁、河源、和平、连平县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以后,龙川县地曾多次析置新县。自明嘉靖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

截至2023年6月,龙川县辖24个镇:老隆镇义都镇佗城镇鹤市镇黄布镇紫市镇通衢镇登云镇丰稔镇四都镇铁场镇龙母镇田心镇黎咀镇黄石镇赤光镇廻龙镇新田镇车田镇岩镇镇麻布岗镇贝岭镇细坳镇上坪镇。下辖315个行政村,42个居委会,1379个自然村,5658个经济合作社。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韩江上游,地处北纬23°50′57″——24°47′03″,东经115°03′13″——115°35′18″之间。东连梅州市五华县兴宁市,西南连和平县东源县,北接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东西宽54千米,南北长103千米,总面积3081.3平方千米。

地质

龙川区域地质构造,位于粤北古生代褶皱隆起剥蚀区,东江断裂带北东段。县内出露老地层为主,尤以元古界震旦系和上古生界泥盆一石炭系分布广泛:中生界上侏罗一白垩系主要分布在东江断裂带的断陷盆地中;其他时代地层或缺失,或只有零星分布,或只以残留体出现。县内地质构造以北东一北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属东江断裂带龙川断束。

地形地貌

龙川县,境内南北高,中间低,似马鞍形,北部为中低山地貌,中部和南部为丘陵地貌。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地形为山河相间,山间谷地、丘陵盆地、江河冲积地交错分布。

气候

龙川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长冬短,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季风明显,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喜温作物和双季稻的种植。2020年,龙川年平均气温21.5℃,较常年偏高0.4℃;最冷为12月(月平均气温12.3℃),最热为7月(月平均气温29.6℃);年极端最高温37.6℃,出现在7月24日;年极端最低温0.3℃,出现在12月31日。年降水量为1378.4毫米,较常年减少17%,年日照时数为1923.2小时,较常年增多10%。年平均气温咯偏高,高温日数偏少,降水偏少,日照时数偏多。

水文

龙川县,境内分珠江水系和韩江水系。属珠江水系的有东江干流及其支流,其中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安远水、小金水、流田水、沙洲水、黄麻布水、车田河、小庙河等7条。属韩江水系的支流有铁场河、鹤市河、桥头水等3条。

2020年,龙川水文站的年径流量46.69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4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740立方米/秒,出现在6月9日;最小流量1.11立方米/秒,出现在12月1日;最高水位68.51米,出现在6月9日;最低水位66.53米,出现在11月3日;年平均水位67.17米。

土壤

龙川县,土壤分类,划分为9个土类、14个亚类、43个土属、70个土种。其中:水稻土40个土种、旱地10个土种、山地自然土壤20个土种。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龙川地处东江和韩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县城老隆以上东江集雨面积7699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水量达62.01亿立方米,其中过境客水47.054亿立方米。县内韩江多年平均来水量6.71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客水0.501亿立方米。县内地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3.3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41.3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27万千瓦。

2020年,境内建有广东第二大水力发电厂一枫树坝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县属较大的水力发电站还有枕头寨电厂和位于东江流域黎咀镇的龙潭水电站以及黄石镇的稔坑水电站。

生物资源

龙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雨量充足,森林资源丰富,境内有坪山林场、红星林场两个市属林场和一个县属鹤畲林场。2020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3.46万公顷,占县城总面积76.1%;森林面积22.81万公顷;森林橙盖率74%;林木绿化率74.03%;森林活立木总蓄积845.64万立方米。龙川植物品种繁多,有木本植物500多种,以优良乡土树种壳斗科(杉、松、樟、山茶、大戟、柿、漆树、蔷薇、金缕梅、杜英、楝、竹科等)为主。陆地野生植物有700多种,主要有山苍子、黄端木、猴耳环、乌药、春花、桃金娘、野牡丹等。龙川野生动物主要有兽类、飞禽类和两栖爬行类,多栖息于本县细坳、上坪、贝岭、麻布岗、新田、岩镇、黄石等山区。

矿泉、温泉资源

位于龙川黎咀梅子坑的天然矿泉年流量27万吨,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品质可与法国维希矿泉媲美,是中国稀有的碳酸型天然饮用和医疗矿泉。全县有温泉资源4处,分布于佗城、贝岭、车田、上坪4镇。其中佗城塔西温泉和贝岭咸水温泉已开发利用,发展成为旅游度假区。

矿产资源

龙川有铁、钨、锰、铜、锡、瓷土等矿产20余种,分布于全县24个镇。其中铁矿储量1500万吨,世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岗石储量1500万立方米;钨矿早有开采利用。

人口

2020年,龙川县总户数28.96万户,户籍人口97.68万人,男性50.25万人,女性47.43万人,各占总人口比重的51.4%和48.6%。非农人口19.77万人,常住人口59.46万人,人口密度为195人/平方公里。全县(公安)出生人口12454人,人口出生率为12.75%;死亡8349人,死亡率为8.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0%。全县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畲族、土家族、瑶族、侗族、满族、朝鲜族、布依族、壮族、彝族、苗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17个。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龙川县常住人口为59.5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9.57万相比,十年共减少10.02万人,下降14.40%;龙川县共有家庭户200967户,集体户6249户,家庭户人口为564749人,集体户人口为3072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1人。

经济

综述

2022年,龙川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71.41亿元,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2.40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32亿元,下降2.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9.69亿元,增长0.2%。

2020年,龙川县地区生产总值161.97亿元,比上年下降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2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5.59亿元,下降11.2%;第三产业增加值92.26亿元,下降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9.41亿元,增长11.7%;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6.04亿元,增长0.1%。农业总产值51.99亿元,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1亿元,下降4.5%;旅游总收入9.4亿元。外贸进出口额32.5亿元,增长10.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55万元,增长3.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5亿元,增长0.1%;完成税收总收入12.66亿元,下降8.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8元,增长5.8%。

第一产业

种植业

2020年,龙川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达73.76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约52.82万亩,水稻播种面积47.63万亩,大豆种植面积5.187万亩,玉米种植面积4.1万亩,花生种植面积7.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2.8万亩,水果种植面积9.01万亩。龙川县粮食总产达24.61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15万吨以上;其中水稻总产达22.52万吨、玉米总产0.60万吨、黄豆总产0.23万吨;经济作物花生总产1.24万吨,蔬菜作物总产15.22万吨。

畜牧业

2020年,龙川县生猪养殖场(户)1605户,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养殖场(户)727户,年出栏500头以上61户;生猪出栏约24.75万头,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2.42万头,牛存栏量1.33万头,增长8.1%,其中50头以上规模的16户;羊养殖总量2万只,其中100只以上规模的21户;家禽养殖总量864.7万羽。

渔业

2020年,龙川县水产养殖面积1655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3985吨,比2019年总产量13630吨增长355吨,增长2.6%。渔业总产值达14000万元,去年13778万元,增长220万元,涨幅1.61%。

农业产业化

2020年,龙川县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油茶产业园)1个。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日,培育和打造18个产业主导性强、脱贫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村。推动牧渔产业结构调整和牛、羊、免等草食动物养殖发展,形成以生猪为主,牛、羊、免等草食动物养殖共同发展形势;引进甲鱼、龟类、台湾泥鳅、野猪、乳鸽、草食动物等特色养殖业,推行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打造生态、休闲一体发展新模式。龙川县有广东省“菜篮子”基地3个,市级“菜篮子”基地10个。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4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1家,家庭农场232个。龙川县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龙川茗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龙川山茶油),广东省名特优新区域公共品牌4个(龙川大米、龙川金钩豆、龙川茗茶、龙川山茶油),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经营专业品牌6个(“熬山牌”绿茶、“帝一品”金线莲、“帝一品”铁皮石斛、“绿优原生”山茶油、“上山打油”山茶油、“南越德”牛筋糕),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11个。

第二产业

工业

2020年,龙川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9.41亿元,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87亿元;产业园扩园73.33公顷,盘活闲置用地6宗9.34公顷,园区三期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启动。引进项目35宗,投资总额247.28亿元,增长24.73%。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家,规上工业总产值139.41亿元。完成工业投资40.12亿元,新开工项日7个、在建项目15个,景旺二期、科逸、中建二局等10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0年,龙川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亿元,位居全市第二。新上限额商贸企业3家:红红数码、金三农、炬胜燃气。电商交易额10.94亿元,增长11.5%,农产品网络交易额1.16亿元,增长16.3%。

对外贸易

2020年,龙川县外贸进出口总值32.5亿元人民币,增长10.7%,完成年度任务108%,其中出口26.9亿元,增长14.5%;进口5.6亿元,下降3.4%。实际利用外资5355万元人民币,增速3.68%,完成年度任务100.66%。

交通运输

龙川县境内有梅河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赣深高铁双龙高铁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寻乌—龙川高速公路广州—龙川高速公路长深高速205国道236国道238国道穿县而过。

政治

县委书记:刘力

县长:朱以威

截至2023年11月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0年,龙川县共有311个办学单位。幼儿园155所;中小学校121所,其中完全小学79所(另有农村小学教学点229个),初级中学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普通高中5所(含完全中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技工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1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学生德育基地1所。

基础教育在校学生136665人。其中,在园幼儿24423人;在校中小学生112098人(其中小学生63310人、初中生33184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5604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44人;中职在校生481人;技工学校在校生1451人。

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含民办学校教师)9939人。其中,幼儿园教师1429人,小学教师3620人,初中教师3319人,高中教师1523,特校教师48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51人,技工学校教师125人。

科学技术

截至2018年,龙川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1757人,较2017年增加694人,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2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6人。

文化事业

国家二级文化馆:龙川县文化馆。

体育事业

2020年,龙川县继续完善以县人民广场、县体育馆、县城体育活动中心、县惠隆体育公园、县游泳池五大群众体育健身中心为核心的城区“30分钟健身圈”;开展县城体育中心(龙舟基地)周边环境整治。完成3块足球场地建设:县人民广场7人制足球场、铁场镇11人制足球场、廻龙镇7人制足球场;投人83万元完成12个行政村因灾受损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的修复和更换;完成12个社会足球场地、6个社区体育公园、一批全民健身体育器材项目入库工作。推进龙川县奥林匹克体育公园项目建设。完成全县体育场地普查,总面积180.0177万平方米,新增60万平方米。其中体育场、馆面积合计121.1744万平方米,全民健身路径7580平方米,全县场地数量1900个,比去年增加253个,全县人均2.59平方米。

医疗卫生

2020年,龙川县共有医疗卫生公立单位33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3间(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老隆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医院、慢病院、疾控中心各1间,镇卫生院24间和康复医院1间。共设有病床4712张,平均每千人口6.61张。门(急)诊量147万人次,出院人数11.1万人次,县域内住院率90.2%(全省排名第9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论率65.2%。共出生9353人,人口出生率8.98%。,政策生育率78.18%,自然增长率5.10%。,出生人口性别比115.11。

社会保障

2020年,龙川县参加2021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78798人,参保率94.45%以上。

历史文化

语言

龙川县是客家古邑,通行客家语,龙川县居民使用的语言是属于汉语客家方言中的地区方言,按一般习惯称之为龙川话。龙川话大体上可分为5种:老隆土语(包括今佗城、义都、丰稔、四都、老隆、附城等区镇水源音),鹤市土语(包括今鹤市、登云、锦归、黄布、通衢、紫市等区),铁场土语(包括今铁场、龙母、石坑、回龙、田心、赤光等区),车田土语(包括今车田、黎咀、黄石、枫树坝、郑马等区),贝岭土语(包括今贝岭、细坳、麻布岗、岩镇、上坪、新田等区)。

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族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在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节日习俗

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打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风景名胜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位于龙川县老隆镇华新路39号,建于清同治年间,为旅居龙川县的闽籍商人投资兴建,坐东南向西北,土木石结构,三进五开间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0平方米。1925年东征军左路军指挥部设在福建会馆,1941年成为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中转站指挥部。福建会馆格局保存完整,梁架金漆木雕和图案精美,有福建特色,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尤富于革命纪念意义。

2019年10月,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越王庙

南越王庙,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坐北向南,二进院落式布局,总面阔14米,总进深31米,建筑面积434平方米。前殿祀南越王,后殿祀宋代苏辙、陈次升、吴潜和明代洪云蒸、邓茂官、伍仪、杨士元、林廷植、唐希孔及清代耿惇等“十贤”。南越王庙为现存奉祀赵佗的唯一庙宇建筑。

龙川考棚

龙川考棚,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为四进院式布局,由大门楼、至公堂、官员寓所和文武考场等组成,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7298平方米。自建考棚后,龙川每年科考会试均在此举行。东西设四个考场。公堂后为官员寓所,木楼棚,二层。上下层各有一厅,六房间。

佗城

佗城,原称龙川城,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之一,有2234年历史。1991年,佗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与“南越国遗迹”捆绑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市项目。2010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一千年古县”;2012年被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认定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保存有秦时的越王井、南越王赵佗故居遗址、跑马射箭练兵场,汉代砖瓦窑,唐代正相塔,宋代西门古码头、苏堤,南汉至元代的循州治所遗址,明清时期城隍棚是广东省唯一遗存科举考试场所。有客家古祠堂89间(现存48间)。

霍山旅游风景区

霍山旅游风景区,位于龙川县中部,是广东七大名山之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霍山方圆10平方千米,拥有广东省最长的水泥栈道、玻璃栈道。计有四十八峰、二十七岩、十三奇石、十一泉池、八大洞府,以“酒瓮凌云”“雄狮吼龙”“太乙仙岩”“横岩傲雾”“一线曙光”“吊谷上棚”“地下花园”“船头观日”“砻衣接佛”“玉麟玩月”十景为最,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之称。

地方特产

龙川山茶油

龙川山茶油,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龙川油茶种植于河源市龙川县,已有1500多年历史。茶油属于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色泽金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性,易于消化吸收。

2022年4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对“龙川山茶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龙川茗茶

龙川茗茶,根据客家传统工艺制作而成,茶叶灰绿紧结卷曲,黄绿明亮,炒米香,浓醇回甘,具有独特的客家风味。色碧绿澄清,香清幽悠远,味醇、鲜灵,入口清香甘冽,留在舌尖的茶韵散布四肢百骸,通体舒泰。

龙川柿饼

龙川柿饼,分牛心柿和火柿两种。肉红透明无籽,凝霜后,白里透红、皮脆柔软、清甜芳香。质地透明,清甜爽口,营养丰富,具有润肺、补血、健胃、止咳等药理功能。

著名人物

萧殷

萧殷,原名郑文生,1915年9月生于佗城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文艺评论工作的开拓者,《文艺报》创办人之一。1938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华北《新华日报》编委、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党校教员、《石家庄日报》副总编辑。1985年,获广东省首届文学评论荣誉奖;1986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特别奖。

黄麟书

黄麟书,龙川县黄布镇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1913年冬毕业于广州公立教忠师范学校,1917年夏毕业于日本东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曾任民国龙川县县长、教育厅厅长,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9年间,创办多所省立专科学校与省立师范学校,为普及和发展广东近代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著有《秦皇长城考》等历史学术著作。

张百如

张百如,男,汉族,1954年7月生,广东龙川人,197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0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学学历。曾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

荣誉称号

2012年,龙川县入选2012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2018年,龙川县入选第五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2019年,龙川县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第一批)。

2021年,龙川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2年5月,龙川县入选2021年广东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022年7月,龙川县入选广东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23年3月,龙川县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

2024年3月,入选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