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

更新时间:2024-09-11 16:13

精神病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类精神发育障碍的病因、症状特点和临床咨询、临床诊断、收治康复、社会管理司法鉴定精神障碍等级评定等主要问题。现代精神病学包括各种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或伴随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沟通适应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偏异,以及诸多类别的儿童智能或品德发育障碍的诊治和矫正处置问题。精神病学在理论上涉及医学遗传学心理发育学和社会科学,在临床实践上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症状学

概述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障碍为主要特征。

病因

遗传缺陷

遗传基因突变,多基因遗传是发病主要因素。文化背景、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具有遗传倾向。

环境诱发

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能不同程度的诱发影响病人发病和生活。

常见精神症状

认知障碍

感知就是感觉和知觉。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在人脑中经过综合,并借助于过去的经验所形成的一种完整的印象。

感觉障碍

多见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癔症

感觉过敏

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症等。

感觉减退

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感觉阈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后者称为感觉缺失,anesthesia)。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意识障碍。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性症状,如失明、失聪等。

内感性不适

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

知觉障碍

知觉的强度和性质的改变

强度

躁狂发作时患者表现出比平时感觉更好;而抑郁发作时正好相反,表现比平时感觉更差。

性质

常是不愉快的或是扭曲的。如某些分裂症患者描述花的味道特别刺激、辛辣,食物味道特别不愉快。

①错觉

是客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错误感知。错觉可以在正常人中出现,但正常人的错觉在条件改善或解释后,能很快认识错误,很快纠正错误。错觉通常发生在以下4种情况。

Ⅰ、感觉条件差造成感觉的刺激水平降低时出现错觉。

Ⅱ、疲劳、注意力不集中造成感觉的感知的清晰度下降时出现错觉。

Ⅲ、意识障碍使客体的意识水平下降时出现错觉。

Ⅳ、情绪处于某种强烈的状态时出现错觉。

②幻觉

是一种缺乏外界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感觉器官时客体人所出现的知觉体验。幻觉有两种特性:a逼真的知觉体验,并非想象b幻觉多数来自外部世界。正常人也可出现幻觉,主要发生在入睡前和醒来后。正常的幻觉通常是短暂的、单纯的,如听到铃声或一个人的名字。

Ⅰ、听幻觉

听幻觉指患者在没有发出声音的客体存在时可以听见各种声音。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幻觉。如果患者听见的内容为言语性交谈,称为言语性听幻觉。如果言语内容是评论患者的言行,称为评论性听幻觉。如果言语的内容为命令患者做某事,称为命令性听幻觉。言语性听幻觉,尤其是评论性听幻觉、命令性听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鸣响或思维化声是指患者想到什么就听见自己的想法被说出来了。机能性幻听是指患者在听见现实客体刺激时产生听幻觉,听幻觉和现实刺激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机能性听幻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Ⅱ、视幻觉

视幻觉指患者在没有客体出现在眼前时看见物体。视幻觉常常与其他幻觉一起出现。视幻觉内容丰富多样,物体形象可以是清晰鲜明,也可以是模糊不清。有物体显大性幻觉(巨形幻视),也有显小性幻觉(小人国幻视)。患者对视幻觉的态度可以是参与者,也可以是旁观者。视幻觉多见于器质性障碍谵妄、中毒、癫痫等,也见于功能性精神障碍分裂症

Ⅲ、嗅幻觉

嗅幻觉指患者没有客观物质刺激时闻到特殊的气味。气味通常是一些患者不愉快的味道。精神分裂症中,嗅幻觉常常与其他幻觉和妄想结合在一起。单一出现的幻嗅,需考虑颞叶癫癎或颞叶器质性损害。

Ⅳ、味幻觉

味幻觉指患者没有客观物质刺激时尝到特殊的味道。多数味幻觉的内容是患者以前接触过的东西,如令人不愉快的味道。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患者。

Ⅴ、触幻觉

触幻觉指患者没有客观物质刺激时感到皮肤黏膜有触动的感觉。患者感到皮肤或粘膜表面或底下有接触、针刺、虫爬、通电感等。触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见于周围神经炎、中毒等。有性器官接触感觉,称为性幻触,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

Ⅵ、本体幻觉

本体幻觉指患者内脏器官或躯体的关节、肌肉被接触和运动的感觉。本体幻觉又称体感幻觉,患者感到内脏被捏、被拉、膨胀感、虫爬、刀割、抖动感等体验,称内脏性幻觉。本体幻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结合在一起,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患者感到肌肉、关节在运动或位置变化的幻觉称为运动性幻觉。如患者感到唇舌在运动,称为言语运动性幻觉。如果觉得肢体、躯干在运动,称为精神运动性幻觉。如果患者觉得失去平衡。处在斜面或旋转的地面上而紧紧抓住扶手不放,称为前庭性幻觉。运动性幻觉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干器质性疾病

Ⅶ、反射性幻觉

反射性幻觉是指患者的某一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另一个感觉器官的幻觉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

总之,幻觉可以发生在各种精神障碍中,偶见于正常人。不过味幻觉嗅幻觉、本体幻觉、思维鸣响或思维化声、机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真性幻觉

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病人常叙述这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因而病人常常坚信不疑,并对幻觉作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

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听到肚子里有说话的声音,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能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虽然幻觉的形象与一般知觉不同,但是患者却往往非常肯定地认为他的确是听到了或看到了,因而对此坚信不疑。

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入睡前幻觉心因性幻觉

心因性幻觉

是在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见于心因性精神病癔症等。

入睡前幻觉

此种幻觉出现在入睡前,患者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幻觉形象,多为幻视,如可见到各种动物、风景或人体的个别部分等。它与睡梦时的体验相近似。

功能性幻觉

反射性幻觉 反射性幻觉是指患者的某一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另一个感觉器官的幻觉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

感知综合障碍

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癎。常见:

视物变形症

患者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在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了变化。看到物体的形象比实际增大称作视物显大症,如看到他的父亲变成了巨人,头顶着房顶;比实际缩小称为视物显小症。如:一成年男性患者感到自己睡的床只有童床那么大小,认为容纳不下自己的身体而坐着睡觉。

空间知觉障碍

患者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候车时汽车已驶进站台,而患者仍感觉汽车离自己很远。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如感到时间在飞逝,似乎身处于“时空隧道”之中,外界事物的变化异乎寻常地快;或者感到时间凝固了,岁月不再流逝,外界事物停滞不前。

非真实感

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变得不真实,视物如隔一层帷幔,象是一个舞台布景,周围的房屋、树木等象是纸板糊成的,毫无生气;周围人似没有生命的木偶等。对此患者具有自知力。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思维逻辑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特征,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并借助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思维包括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过程。正常人的思维有以下几个特征:

目的性,指思维围绕一定目的,有意识的进行的;

连贯性,指思维过程中的概念是前后衔接,相互联系的;

逻辑性,指思维过程是有一定的道理,合乎逻辑的;

④实践性,正确的思维是能通过客观实践检验的。

思维障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以及思维属性障碍等。

思维形式障碍

包括联想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的症状如下:

思维奔逸

又称观念飘忽,指思维的联想速度加快和联想数量的增加。表现为患者的思维和谈话都非常快,一个概念接着另一个概念,大量涌现,以至于有时患者来不及表达,或听者跟不上患者的速度。说话时语量明显增多,语速变快,滔滔不绝,说个不停。常常伴有随境转移,音连意连。常见于躁狂症,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迟缓

即联想抑制,指思维的联想缓慢。以思维活动量的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特征。患者表现语量减少,说话速度缓慢,应答迟钝,有脑子变笨的感觉。多见于抑郁症,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思维贫乏

指思维内容空洞,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回答问题时主要表现内容简单、空洞,患者常常有脑子空虚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见于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思维散漫

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患者每句话可以成立,到那时话与话之间没有逻辑联系,以至于别人不能理解其所要说明什么。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也见于严重的焦虑和智能降低者。

思维破裂

严重的思维散漫称为思维破裂,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每句话也不成句子,而是表现为词语的堆积,呈词语杂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如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出现语词杂拌,称之为思维不连贯。

病理性赘述

指患者的思维过程中以主题转换带有黏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面。抓不住主要环节为特征。患者咋叙述一件事时加入许多不必要的细节,无法使所要讲的事或问题简明扼要。主要见于癫癎,也见于脑器质性及老年性精神障碍

思维中断

又称思维阻隔。患者意识清晰无明显外界干扰下,思维过程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然后开始另一个话题内容。若患者有当时的思维被某种外力抽走的感觉,则称作思维被夺。两症状均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也可见于正常人疲劳、注意分散时以及神经症患者。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指患者用无关的、不被共同理解的具体概念来代表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属于思维逻辑障碍。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语词新作

指患者自创一些文字、图形、符号,并赋予特殊的含义。有时患者把无关的词拼凑在一起成为新的词,代表某种新的含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逻辑倒错性思维

主要特点为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如一患者说:“因为电脑感染了病毒,所以我要死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狂等。

持续言语

指患者在回答问题时持续重复第一次问题的答案。主要见于器质性障碍如痴呆,也见于其他精神障碍。

刻板语言 指患者机械地重复某些无意义的词或句子。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模仿语言 指患者模仿周围人的言语,周围人说什么,患者也重复什么。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

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强迫性思维可表现为某些想法,反复回忆(强迫性回忆)、反复思索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穷思竭虑)、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思想(强迫性对立思维)、总是怀疑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强迫性怀疑)。强迫性思维常伴有强迫动作。见于强迫症,它与强制性思维不同,前者明确是自己的思想,反复出现,内容重复;后者体验到思维是异己的。

思维化声

患者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妄想

妄想是一种病理信念,其内容与事实不符,与患者的文化水平及社会背景也不符。但患者坚信不疑,难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加以纠正。妄想属于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是个别的心理现象,而集体的信念有时尽管不合理,也不能归于妄想,如宗教迷信。

社会生活现象与妄想的区别(偏见、迷信、幻想和超价观念

成见和偏见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方法不正确或认识水平的限制造成的;

迷信观念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

幻想时的内容可能离奇,但人们能够与现实区分,并不坚信不疑;

超价观念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先入之见,并在较长时间内占优势地位,不过当情感稳定或客观环境改变时,可消失。

思维属性障碍

正常的人从不怀疑自己的思想是否属于自己的,还是属于比人的;也不会怀疑自己的思想不讲出来别人是否知道。常见的思维属性障碍有:

思维插入

指患者认为自己大脑中的某些想法不属于自己,而是外界有人通过某种技术或力量放入自己的大脑。常伴有被害妄想。若患者体验到强制性地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两症状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有重要意义。

思维抽去/思维被窃 指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没有了,被人用某种技术抽取了、偷走了。思维被窃患者常有思维中断现象。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播散

患者感到自己的思维被人用特殊的方法传播在外,好似广播已被众人所知。自己的想法即使不说出来,别人也会知道,思维播撒的患者常表现紧张不安,不敢出门,伴有情绪低落。见于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是反复、持续出现的想法、冲动或想象等,尽管明知不对、不必要、不合理,但患者很难克服和摆脱。强迫思维的内容是不愉快的、痛苦的。患者认为这些想法是没有意义的、荒唐的,甚至是不可告人的,因此,患者常常有痛苦感。抵抗是强迫观念的特征,也是与妄想鉴别的要点。强迫观念的患者常有焦虑和抑郁情绪。强迫思维的内容常见有:怕脏或怕得病;冲动或攻击行为;清洁;怀疑自己得病;性行为的想象或想法;亵渎神灵的想法。

强迫观念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强迫思维

指患者重复、持续的出现一些想法。

强迫性穷思竭虑

指患者不停地反复思考,明知这样想是不必要,却又一遍又一遍地想个不停。

强迫怀疑

指患者对已做的事不停地怀疑或担忧,如门是否已关。

强迫冲动/强迫意向

指患者反复出现某种冲动的欲望,虽然从不付诸具体行动,但使患者感到非常紧张害怕。不管冲动欲望如何,患者认识到这是不合理的,并且克制,从不采取行动,这是与妄想鉴别的要点。

强迫回忆

指患者对往事、经历反复回忆,明知没有实际意义,但无法摆脱,不断回忆。

超价观念

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根据。此种观念片面而偏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明显地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他心理活动,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没有逻辑推理错误。超价观念与妄想的区别在于其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与现实基础,内容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多见于人格障碍心因性障碍

病理性嫉妒综合征

又名奥赛罗综合征(Othello syndrome)是以怀疑配偶不贞的嫉妒妄想为中心症状的精神科综合征,典型的情况见于病态人格者,患者个性固执、多疑,家族中可能有类似而较轻的情况。好发年龄为30~40 岁,患者以许多似是而非的证据证明其配偶另有新欢,但往往说不出具体的对象。为此反复侦察、盘问、跟踪、拷打,症状可持续数年,可能发生攻击行为,甚至杀死配偶,就犹如莎士比亚描述的奥赛罗一样。

情感障碍

情绪

将主要与机体生理活动相联系的,伴有明显自主神经反应的,较初级的内心体验称为情绪。如看精彩表演时产生的愉快感受。持续时间较短,其稳定带有情境性。

情感

把与社会心理活动相联系的高级的内心体验称为情感,如友谊感、审美感、爱感、道德感等。持续时间较长,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固性长期性

心境

是影响个体内心体验和行为的持久的情绪状态

在精神科临床中,患者的情绪障碍和情感障碍常常同时出现,很难细分。因此,临床上情绪和情感经常相互兼用。

在精神疾病中,情感障碍通常表现三种形式,即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波动性的改变及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情感性质的障碍

指患者的精神活动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的病理性情绪状态,其强度和持续时间与现实环境刺激不相适应。只有在情感反应不能依其处境及心境背景来解释时方可作为精神症状

①情绪高涨

情绪高涨指患者的情绪异常高涨,心境特别愉快。常伴有明显的夸大色彩,常见于躁狂发作、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疾病。患者表现不易理解的、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状态称为欣快,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或醉酒状态

②情绪低落

指患者的情绪异常低落,心境抑郁。常常自卑、自责、自罪、甚至自伤、自杀。常伴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及某些生理功能的改变,如食欲不振睡眠障碍闭经等。情绪低落常见于抑郁发作,也见于分裂症躯体疾病时的抑郁状态

③焦虑

病态焦虑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出现内心极度不安的期待状态、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和运动性不安,严重者可出现惊恐发作。焦虑着伴有严重的运动性不安,如搓手蹬脚,称为激越状态。焦虑症状最常见于各种焦虑障碍,也见于其他精神疾病,如分裂症在幻觉和妄想的基础上也可以出现。

④恐惧

是指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焦虑反应。恐惧者同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惊恐发作恐惧发作常常导致抵抗和逃避。恐怖常见于各种恐惧症,也见于其他精神障碍时的幻觉、错觉、妄想状态。

情感波动性障碍

情感波动性障碍指情感始动功能失调,患者表现为情感不稳定情感淡漠易激惹性病理性激情情感麻木

①易怒

指患者的易激惹性情绪/情感反应极易诱发,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或暴怒发作。常见于疲劳状态、人格障碍神经症躁狂症、偏执型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情感不稳定

指患者的情感稳定性差,喜、怒、哀、愁等极易变化,常常从一个极端波动至另一极端,显得喜怒无常,且不一定有明确的外界因素。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病、酒精中毒、人格障碍。与外界环境有关的轻度的情感不稳定可以是一种性格表现。患者极易伤感多愁,动辄呜咽哭泣,称为情感脆弱,多见于癔症神经衰弱、抑郁症。

情感淡漠

患者对客观事物和自身情况漠不关心,缺乏应有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反应,处于无情感状态。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如果患者对客观刺激的情感反应速度明显迟缓、强度明显减低,称为情感迟钝;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痴呆。

病理性激情

指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分裂症

情感麻木

患者因十分强烈的精神刺激所引起的短暂而深度的情感抑制状态。如患者虽然处于极度悲伤或惊恐的境遇中,但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反应,显得麻木不仁。常见于反应性精神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癔症

情感协调性的障碍

指患者的内心体验与环境刺激和面部表情互不协调,或者其内心体验显得自相矛盾。

情感倒错

指患者的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刺激相互矛盾,或面部表情与其内心体验不一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情感幼稚

指患者的情感反应退化到童年时代的水平,并容易受直觉和本能活动的影响,缺乏节制。多见于癔症、痴呆。

情感矛盾

患指者在同一时间内体验到两种完全相反的情感,但患者并不感到这两种情感的互相矛盾和对立,也不为此感到苦恼和不安;相反,患者常将此相互矛盾的情感体验同时显露出来,付诸行动。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意志障碍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与情绪密切相关,互相渗透。在意志过程中,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称作意志行为。常见的意志障碍有以下几种:

意志增强

指患者呈现病态的自信和固执的行动。常见于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

⑵意志减弱

指患者病态的缺乏主动性和进步性,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力量。常见于抑郁症、分裂症药物成瘾

意志缺乏

指患者的意志要求显著减退或消失。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缺乏动机、要求,生活处于被动状态,处处需要别人督促和管理。且常伴有情感淡漠和思维贫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晚期精神衰退时及痴呆。

矛盾意向

指患者对同一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意向和情感,但患者并不感到不妥。是诊断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⑸易暗示性

指患者缺乏主观意向,其思想和行为常常受到别人的言行影响,受别人的暗示支配,自己不加分析思考,盲目服从。常见于癔症催眠状态,也见于正常人。

注意障碍

注意是精神活动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地指向于某一事物的过程。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保持性。注意的集中性使注意的对象鲜明和清晰。注意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意识等活动密切相关。注意有主动注意/随意注意被动注意/不随意注意。主动注意是有意地去注意某一事物,而被动注意是无意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通常讲的注意是指主动注意。注意障碍通常有以下表现:

注意增强

指患者特别容易为某种事物所吸引或特别注意某些活动。常见于分裂症躁狂症疑病症

注意减退

又称注意涣散,指患者的主动注意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或不能持久。注意力减退多见于神经症、分裂症、儿童多动症、疲劳过度。

随境转移

指患者的被动注意/不随意注意明显增强。表现为注意极易为外界的事物所吸引,且注意的对象经常变换。主要见于躁狂症。

注意范围缩小/狭窄

指患者的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不能再注意其他事物。即主动注意范围缩小,被动注意减弱,患者表现十分迟钝。常见于有意识障碍或智能障碍患者,正常人疲劳时。

⑸注意迟钝

患者的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均减弱。外界刺激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常见于衰竭状态和重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

动作与行为障碍

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的运动称为动作。有动机、有目的而进行的复杂随意运动,是一系列动作的有机组合,称为行为。一定的行为反应一定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认知、情感和意志障碍而导致动作及行为的异常成为动作行为障碍或精神运动性障碍。常见的动作行为障碍如下:

精神运动性兴奋

指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明显增加。可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类

①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指患者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其思维、情感活动的内容一致,与其思维和情感活动的量得增加一致。患者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与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的,如情绪激动时的兴奋、轻躁狂事的兴奋、焦虑时的坐立不安。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

指患者的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其思维、情感活动不一致,表现为动作单调杂乱、无动机、无目的,令人难以理解,或患者的动作行为与其整个精神活动不协调,与其所处的环境也不协调。如分裂症紧张型的紧张性兴奋、青春型的愚蠢行为和装怪相、做鬼脸等。意识障碍时也可出现不协调性兴奋如谵妄状态

精神运动性抑制

指患者的整个精神活动受到抑制,表现为患者的动作、行为明显减少。常见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有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

①木僵

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患者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轻度木僵称作亚木僵状态,表现为问之不答、唤之不动、表情呆滞,但在无人时能自动进食,能自动大小便。严重的木僵见于精神分裂症,称为紧张性木僵。较轻的木僵可见于严重抑郁症、反应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蜡样屈曲

是在木僵的基础上出现的,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不舒服的姿势,也较长时间似蜡塑一样维持不动。如将患者头部抬高似枕着枕头的姿势,患者也不动,可维持很长时间,称之为“空气枕头”,此时患者意识清楚,病好后能回忆。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缄默症

患者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有时可以手示意。见于癔症及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违拗症

患者对于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而且表现抗拒及相反的行为。若患者的行为反应与医生的要求完全相反时称作主动违拗,例如要求患者张开口时他反而紧闭口。若患者对医生的要求都加以拒绝而不作出行为反应,称作被动违拗。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⑶ 其他特殊症状

刻板动作

指患者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②持续言动

指患者对一个有目的而且已完成的言语或动作进行无意义的重复。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模仿动作

指患者无目的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存在,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作态

指患者做出古怪的、愚蠢的、幼稚做作的动作、姿势、步态与表情,如做怪相、扮鬼脸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强迫动作

是患者明知不必要,却难于克制而去重复做某个动作,如不重复患者就会产生严重的焦虑不安。强迫动作常由强迫观念引起,强迫动作最常见于强迫症,也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冲动行为

指患者突然产生,通常引起不良后果的行为。常见于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正常人情绪特别激动时。

本能行为

人类的本能行为归纳为保存生命的本能和保存种族延续的生理本能两大类。生理本能行为具体表现为安全、饮食、睡眠、性需要等。异常的本能行为有自杀、饮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

①自杀

指保存生命本能的行为障碍。常见的自杀原因有:受到外界强大的压力;一时的感情冲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弄假成真;各种精神疾病,以抑郁症最常见,其次为分裂症。自伤也属于本能行为障碍,指没有死亡动机或没有造成死亡后果的自我伤害的行为,多见于精神发育迟滞、癔症、精神分裂症。

②饮食障碍

指维持生命所需物质摄入行为的障碍。

食欲减退

指患者进食数量和次数比平常明显减少的行为。常见于抑郁症,其次为神经性厌食及某些躯体疾病。

食欲亢进

指患者经常暴饮暴食。多见于精神发育迟滞或精神分裂症,也见于躁狂症、癔症等。

拒食

指精神疾病患者因猜疑怕中毒、幻觉、被害妄想意识模糊木僵等症状而拒食的行为。

异食症

指嗜食普通人不吃或不常吃的东西的行为。

睡眠障碍

指睡眠和觉醒周期性变化的障碍。

失眠

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等。有些患者虽然睡着过,但却没有睡过的感觉,并出现严重的焦虑,称为主观性失眠

嗜睡

常由衰弱引起。有些患者表现不可抗拒的进入睡眠状态,但持续时间短暂,较易醒,成为发作性睡眠

睡行症

又称梦游症,指患者在夜间睡过一阵后起床活动,行为呆板,意识恍惚,问之不答或者含糊回答。活动一阵后患者又会回床上睡,次日不能回忆。多见于儿童和癔症

性功能障碍

器质性性功能障碍

性器官脊髓疾病常引起器质性性功能障碍。

功能性性功能障碍

心理因素、人格障碍神经症躁狂症、抑郁症、各种精神疾病引起。

常见的性欲障碍性欲亢进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等),性欲倒错恋物、露阴、施虐与受虐)等。

记忆障碍

⑴记忆

是贮藏在脑内的信息或经历再现的过程,包括识记、保存、回忆、再认4个过程。

①记忆的过程

Ⅰ、识记

记忆过程的开始,指事物通过感知在大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识记好坏取决于意识水平和注意是否集中。

Ⅱ、保存

指把识记了的事物储存在脑内,使信息储存免于消失的过程。保存发生障碍时患者不能建立新的记忆,不能进行学习,遗忘范围与日俱增。

Ⅲ、回忆

指在必须的时候将保存在脑内的痕迹重现出来的过程。如果识记和保存过程都是正常的,回忆很少发生障碍。

Ⅳ、再认

指验证复现的映像是否正确的过程,即原刺激物再现时能认识它是过去已感知过的事物。回忆困难的事物可以被再认。部分或完全失去回忆和再认能力,称为遗忘。

②记忆的形式

Ⅰ、即刻记忆

指发生在几秒钟到1~2min内的经历的记忆。

Ⅱ、短期记忆

发生在几分钟到1h内的经历的记忆。

Ⅲ、近事记忆

指对发生在24~48h的经历的就记忆。

Ⅳ、远事记忆

指24~48h以前的经历的记忆。

③记忆内容

Ⅰ、感知形象的记忆

即看到或接触到的物体是怎样的。

Ⅱ、词语概念的记忆

即记起学习过的语词和概念是什么意思。

Ⅲ、情绪的记忆

即记起某种事件当时的情绪联系。

Ⅳ、一定的记忆

即记起某个动作或操作应该怎样执行。

记忆的神经生理基础涉及皮质的感觉联络区颞叶丘脑和整个大脑皮质。研究发现边缘系统与记忆密切相关,提出“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视丘束-视丘前核-扣带回-海马”的记忆回路。研究还发现近事记忆与远事记忆是由两个系统负责的,记忆回路主要与我们的近事记忆有关,而远事记忆与皮质和皮质下支配记忆活动的神经元有关。当各种刺激进入大脑后会产生两种反应:

一是激活已贮藏的记忆,产生与当时情境相应的反应;

二是构成新的痕迹联系,建立新的记忆储存起来。

记忆障碍

①遗忘

指患者部分或完全不能再现以往的经历。

Ⅰ、心因性遗忘

又名界限性遗忘,指患者同以往经历的某一特定时期/阶段有关的记忆丧失。通常这一阶段/时期发生的时间与不愉快的或强烈的恐惧、愤怒、羞耻情景有关,具有高度选择性。多见于癔症

Ⅱ、器质性遗忘

指患者由于脑部疾病引起的记忆缺失。通常近事遗忘比远事遗忘重。造成器质性遗忘的原因可以是意识障碍造成的识记过程困难,也可以是不能形成持久痕迹的保存过程困难,或是记忆回路受损,或三个过程都受到损害。

逆行性遗忘

指患者不能回忆脑损伤以前一段时间的经历。多见于脑外伤脑震荡急性意识障碍,遗忘持续的时间长短与脑外伤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顺行性遗忘

指患者对发病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遗忘是因疾病不能形成持久的痕迹所致。常见于急性器质性脑病,如高热谵妄、癫痫性朦胧、醉酒、脑外伤、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近事遗忘

指患者对新近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再现。

远事遗忘

指患者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再现。

遗忘综合征

又名科萨科夫综合征,指患者同时有定向障碍、虚构和近事遗忘三大特点。下丘脑尤其是乳头体附近的病变产生此综合征。常见于慢性弥漫性脑病患者,如老年性痴呆麻痹性痴呆、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脑外伤脑肿瘤等。

记忆错误

Ⅰ、错构

指患者对过去曾经经历的事件在发生地点、时间、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但患者仍坚信不疑。多见于脑部器质性疾病、抑郁症等。

Ⅱ、虚构

指患者对自己记忆的缺失部分,以虚构一套事情来填补,其内容常生动、多变,并带有荒诞的色彩,但患者常瞬间即忘。

Ⅲ、似曾相识或旧事如新感

指患者感受从未经历过的事物或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有一种早已经历过的熟悉感。指感受早已熟悉的事物或环境时,有一种初次见面的陌生感。这些都是回忆和再认的障碍,常见于癫痫,也见于正常人。

Ⅳ、妄想性回忆

指患者

Ⅴ、记忆增强

指患者出现病态的记忆增强,患者对过去很远的、极为琐小的事情都能回忆,常包许多细节。多见于躁狂症、强迫症、偏执性精神病

根据Ribot定律,越是新近识记的事物越是遗忘得快,遗忘的发展总是由近事记忆逐渐发展到远事记忆。

记忆减退 是指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临床上较多见。轻者表现为回忆的减弱,如记不住刚见过面的人、刚吃过的饭。严重时远记忆力也减退,如回忆不起个人经历等。可见于较严重的痴呆患者。神经衰弱患者记忆减退都较轻,只是记忆困难。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

智能障碍

智能又名智力,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是先天素质、后天实践(社会实践和接受教育)共同作用产生的。

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它涉及感知、记忆、注意和思维等一系列认知过程,并通过上述心理过程表现出来。根据这些表现的能力不同,可将智能分为抽象智能、机械智能和社会智能。抽象智能指理解和运用概念、符号的能力;机械智能指理解、创造和运用机械的能力;社会智能指在人们相互关系和社会实践中采取恰当行为的适应能力

临床上常常根据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词汇、数字、符号、图形和非语言性材料构成概念的能力,来测定一个人的智能水平。目前,应用智力测验来评估个体的智能水平。临床上常用的智力测验是Wechsler智力测验,简称WAIS,智力测验的结果用数字表示,称为智商。大多数人的智商值在90~110,智商高于130属于高智能,智商低于70属于低智能。

正常智能的基础是健全的大脑和合适的学习、实践。因此,智能障碍由脑部的疾病和缺乏学习、实践引起。学习和实践不但包括环境和老师,也包括学习和实践的时期。

智能障碍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及痴呆两大类型。

精神发育迟滞

是指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发育停留在一个特定的阶段。

痴呆

是一种综合征,指大脑发育完全后因疾病等各种因素造成智能的全面衰退,表现为定向、记忆、理解、计算、学习、判断等能力障碍。常见于老年痴呆、脑动脉硬化帕金森病麻痹性痴呆脑炎后遗症等。但没有意识障碍。

根据大脑病理变化的性质和所涉及的范围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性痴呆部分性痴呆

全面性痴呆大脑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散性器质性损害,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均受到损害,从而影响患者全部精神活动,常出现人格的改变。定向力障碍自知力缺乏。可见于阿尔茨海默病和麻痹性痴呆等。

部分性痴呆大脑的病变只侵犯脑的局部,如侵犯大脑血管的周围组织,患者只产生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综合困难等,但其人格仍保持良好,定向力完整,有一定的自知力,可见于脑外伤后以及血管性痴呆的早期。但当痴呆严重时,临床上很难区分是全面性部分性痴呆

临床上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称之为假性痴呆预后较好,可见于癔症反应性精神障碍

①Ganser综合征

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如一位20岁的患者,当问到她一只手有几个手指时,答“4个”,对简单的计算如2+3=4以近似回答。患者能理解问题的意义,但回答内容不正确。行为方面也可错误,如将钥匙倒过来开门,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而能正确解决,如能下象棋、打牌,一般生活问题都能解决。

童样痴呆

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即成人患者表现为类似一般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声调,自称自己才3 岁,逢人就称阿姨、叔叔。

③抑郁性假性痴呆

指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表现为痴呆早期的症状,如计算能力、记忆力、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缺乏主动性。但患者有抑郁的体验可予鉴别。抑郁消失后智能完全恢复。

意识障碍

临床医学上,意识是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能正确认识和反应的能力。意识涉及觉醒水平、注意、感知、思维、情感、记忆、定向行为等心理活动/精神功能,是人们智慧活动、随意动作和意志行为的基础。大脑皮质及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兴奋性对维持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意识障碍指意识清晰度下降、意识范围改变及意识内容的变化。意识障碍是脑功能的抑制造成的。意识障碍时许多精神活动都受到影响,表现为感觉阈值升高,感知清晰度下降、不完全,甚至完全不能感知;主动注意减退注意集中困难,或不能集中注意;思维能力下降,难于形成新的概念,思维联想松散,思维缓慢,内容含糊,抽象思维和有目的思维困难;情感反应迟钝、茫然;记忆减退,常有遗忘;行为和动作迟缓,缺乏目的性和连贯性;定向障碍,受累顺序为时间、地点、人物。定向障碍是临床上判断患者有无意识障碍的重要标志。

临床上常见的意识障碍有嗜睡、昏睡、昏迷、意识混浊谵妄意识朦胧、梦样意识和意识模糊

嗜睡

指患者的意识水平下降,如不给予刺激,患者昏昏入睡,但呼叫或推醒后能够简单应答,停止刺激后患者又进入睡眠。此时,患者的吞咽、瞳孔、角膜反射存在。见于功能性及脑器质性疾病

昏睡

指患者意识水平更低,对周围环境意识自我意识均丧失,但强烈刺激下患者可有简单活轻度反应。此时角膜、睫毛等反射减弱,对光反射吞咽反射仍存在,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可出现不自主运动及震颤。

昏迷

指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随意运动消失。此时,吞咽、角膜、咳嗽括约肌腱反射,甚至对光反射均消失,可引出病理反射。多见于严重的脑部疾病及躯体疾病的垂危期。

意识混浊

指患者的意识清晰度受损,表现似醒非醒,缺乏主动,强烈刺激能引起反应,但患者的反应迟钝,回答问题简单,语音低而慢,有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障碍此时吞咽、角膜、对光反射尚存在,也可出现原始动作如舔唇、伸舌强握、吸吮和病理反射等。多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谵妄

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视幻觉视错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的情境,如见到昆虫、猛兽等。有的内容具有恐怖性,患者常产生紧张、恐惧情绪反应,出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有时出现片断妄想。患者的定向力全部或部分丧失,多数患者表现自我定向力保存而周围环境定向力丧失。谵妄状态往往夜间加重,昼轻夜重。持续数小时至数日,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以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中毒所致精神障碍较多见。

梦样状态

指在意识清晰程度降低的同时伴有梦样体验。患者完全沉湎于幻觉幻想中,与外界失去联系,但外表好象清醒。对其幻觉内容过后并不完全遗忘。持续数日或数月,

朦胧状态

指患者的意识范围缩窄,同时伴有意识清晰度的降低。患者在狭窄的意识范围内,可有相对正常的感知觉,以及协调连贯的复杂行为,但除此范围以外的事物都不能进行正确感知判断。表现为联想困难,表情呆板或迷惘,也可表现为焦虑或欣快的情绪,有定向障碍,片断的幻觉、错觉、妄想以及相应的行为。常忽然发生,突然中止,反复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事后遗忘或部分遗忘。多见于癫癎性精神障碍脑外伤脑缺氧癔症

定向力

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为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为自我定向力。时间定向包括对当时所处时间的认识;地点定向或空间定向是指对所处地点的认识;人物定向是指辨认周围环境中人物的身份及其与患者的关系;自我定向包括对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及职业等状况的认识。对环境或自身状况的认识能力丧失或认识错误即称为定向障碍。定向障碍多见于症状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伴有意识障碍时。定向力障碍是意识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有定向力障碍不一定有意识障碍,例如酒中毒性脑病患者可以出现定向力障碍,而没有意识障碍。

双重定向

即对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是正确的,而另外一种体验与妄想有关,是妄想性的判断或解释。如一患者将医院认为又是医院又是监狱,或认为这里表面上是医院而实际上是监狱等。常见于感染中毒性精神障碍和癫癎性精神障碍。

自我意识障碍

自我意识或称自我体验:指个体对自身精神状况和躯体状况的认知。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的精神活动完全由自己控制,并为自己所认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体。常见的自我意识障碍有:人格解体双重人格、自我界限障碍、自知力缺乏

人格解体

指患者感到自身已有特殊的改变,甚至已不存在了。患者感到世界正在变得不真实或不存在,称为现实解体或非现实感。有的患者感到自己丧失与他人的情感共鸣,不能产生正常的情绪或感受。多见于抑郁症,也见见于分裂症神经症

双重人格

指患者在不同的时间体验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活动,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是自我单一性障碍。常见于癔症、精神分裂症。

⑶自我界限障碍

指患者不能将自我与周围世界区别开来,因而感到精神活动不再为自己所有,自己的思维即使不说出来,他人也会知道,称为思维被洞悉感或思维播散。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冲动和行为不是自己的,而由他人或某种仪器所操纵或强加控制,称为被控制感。是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自我界限障碍偶见于癫痫及其他精神障碍。

自知力缺乏

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疾病的判断和认识能力。患者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称为有自知力,认为自己的精神症状不是病态称为无自知力,介于两者之间为有部分自知力。判断有无自知力有4条标准:①患者意识到出现别人认为异常的现象②患者认识到这些现象是异常的③患者认识到这些异常是自己的精神疾病所致④患者认识到治疗这些症状是必须的。在临床上一般以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是病态的,即为自知力恢复。多数精神病患者的自知力不完全,神经症患者的自知力多数存在。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病特有的表现。

起源

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认识,时常决定并影响着人们对精神障碍的态度、观点和方法。精神病学的发展过程既反映人对精神障碍及其规律的认识过程,也反映出人类从纠正并扭转对精神障碍的歧视、偏见中取得进展的历程。

在各种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医学典籍中,无不记载有精神障碍的病象及其诊治方法,和人们对这些现象的观点。但在漫长的科学文化落后历史时期,精神障碍被视为荒诞莫测的古怪现象,而患者则被看作是魔鬼缠身,并受到虐待或残害。

物质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人们对精神障碍态度的转变。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皮内尔提出解除病人的枷锁和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精神病人,从而写下精神病学观念史中划时代的一页。并且引领精神病学进入了医学科学的门槛。

精神药物

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精神药物广泛应用于精神病学领域,精神药理学的和其他脑科学随之发展起来,促进了当代精神病学的飞跃进展。人们已总结出许多治疗精神障碍的有效措施。例如,各类精神药物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或消除精神障碍的症状,因而有助于心理治疗、工娱治疗和社会性治疗的进行。

随着医疗方法的革新,改变了精神病院的气氛,使关闭的看守性管理一变而为开放性管理,彻底解除对病人身体的约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与此同时,精神障碍的诊断技术也有了进展。脑电图脑电位分布图、脑诱发电位脑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及脑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对某些病症进行客观检验。而许多心理测查、人格测查和智能测查方法,更有助于精神障碍的心理诊断技术的开展。精神病流行学社会精神病学的普及,从宏观上探讨了精神病障碍的病因,社会性治疗和康复措施也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

基本信息

精神病学与临床各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许多神经系疾病,代谢、内分泌疾患和内脏疾病的不同阶段有可能并发精神障碍,需要处置;患一般躯体病症者也易产生一些心理、情绪问题,并因此干扰了原疾病的诊治,需要进行鉴别和治疗。

研究方法

精神病学的许多研究方法,如人格测查、情绪评定量表等,可以应用于心身疾病的调查和研究,或应用到其他临床科室。此外,在综合医院实施有关健康与疾病心理卫生咨询以及心理治疗,是广大群众的急需,因而应推广施行。

精神病学的病因理论研讨,已扩展到心理学遗传学生理心理学、神经精神内分泌学、精神药理学、神经生理生化学等许多基础领域。在这些不同的领域中,围绕心理障碍的研究成果,会促进各该相关基础医学的前进。

遗传学研究

遗传学的研究,揭示了许多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如先天愚型染色体畸变所致;另一些遗传代谢病,如苯丙酮酸尿症就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体内苯丙酸羟化酶缺乏,苯丙酸不能氧化成酪氨酸,最终导致精神发育迟滞。大量统计遗传学资料表明,具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子嗣的发病预期率,远较一般人口为高。

生物化学方面

生物化学方面的探讨也提示了某些精神障碍有关的病因因素。例如,研究发现情感性精神病,发病时存在有中枢神经递质变化,主要是在神经元突触间,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改变。处于躁狂状态者,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而处于抑郁状态时5-羟色胺的含量低于正常。

又如,在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也证实于发病时存在过度甲基化的生物胺类代谢物;另一些病人,血小板中单胺氧化酶活性度减低。精神药理学,也可为某些精神障碍的发病机理提供线索。例如,对兴奋药苯丙胺的依赖,可引起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苯丙胺中毒性精神病

苯丙胺

研究认为,苯丙胺作为多巴胺激动剂,增强了中枢神经元突触间的多巴胺能活动,引起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精神异常。但是不同类别的抗精神病药物,又是通过阻断多巴胺能受体,降低多巴胺能活动,而减轻精神分裂症症状这就使人们考虑到多巴胺能活动过度,可能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许多三环类抗抑郁药,是通过阻断中枢单胺在突触前膜再摄取,间接提高胺类的含量而起到治疗作用。由此设想,在内因性抑郁症发病中,存在着单胺代谢障碍

由于微观形态研究手段与方法的不断革新,神经病理学在研究脑器质性疾患所致精神障碍中,也有着很大的发展。如脑不同部位褐斑的发现与研究,有助于了解老年性痴呆的神经病理学特征,有助于老年性痴呆与一般老龄化的鉴别诊断。

心理学

心理学一向被认为是精神病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都对精神病学的诊断治疗以及理论探讨产生了影响。其中,生理心理学探讨了诸多心理异常,如情绪、动机和记忆障碍时的神经学基础,这些探讨有助于逐步地为精神异常提供理化基础。

精神病学又可以分为许多专业,比如临床精神病学、成人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老年精神病学、司法精神病学、联络-会诊精神病学、精神病流行学、社会精神病学、社区精神病学、职业精神病学等等。

精神病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但阻碍着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仍是未臻详明的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发病原理,因此病因探讨是今后精神病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病因探讨中,现时人们已普遍重视生物-医学-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在方法学上充分重视了微观与宏观结合的研究方向。在微观研究中,重视遗传学免疫学在若干精神障碍中起到的作用,在宏观上同样重视人群中进行的流行学调查,以发现患病规律以及患病的生态因素,从而总结归纳出不少精神障碍的社会性病因。

遗传因素

当前,许多专家认为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和转旧预后与个体的遗传因素、易感素质、病前个性特征、发病时的机体状态、精神创伤、环境中的促发因素以及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广泛联系。因此应充分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广泛积累资料并取得成果。

心理刺激因素的致病理论探讨,现已向信息理论的深度发展。一般认为个体对信息的认识、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人们进行了神经生理、精神生化和精神内分泌的研究工作,借以阐明心理刺激因素导致精神异常的机理。又如,若干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等,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遗传因素以什么方式起作用,也有待阐明。对精神疾病进行流行学研究时必须把影响精神疾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各有关生态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分析研究,从宏观上寻求原因和规律。

精神障碍治疗

精神障碍的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性措施,例如各种精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工疗和社会康复治疗等。在医疗观点上,针对不同流派的治疗观点,采取务实的兼收并蓄的态度。在实施治疗中,一般采取由精神科医生、护士、社工员、工疗员、心理员组成的治疗小组协同工作

精神障碍的社区治疗,目前已获得广泛的重视与关注。社区医疗可以较小的人力和物力,对为数众多的精神障碍者进行预防和治疗康复,这表明当代医学发展已达到医疗与公共卫生相结合阶段。社区精神卫生的实践,须得到公众的同情与支持,同样须协同社会力量建立医疗设施,既定的医疗目标有计划进行。

现代医学的其它分支学科

医药学概述、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流行学急症医学法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超生医学航海医学航空航天医学潜水医学、精神病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