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潘恩

更新时间:2024-07-18 10:32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年1月29日~1809年6月8日),英美作家和政治宣传家,“美国体制之父”,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论”的人。他的小册子《常识》和《美国危机》对美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其他作品包括《人的权利》(为法国大革命和共和原则辩护)和《理性时代》(阐述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些作品使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宣传家之一。

人物生平

英美生活

潘恩的父亲是贵格会教徒,母亲是英国圣公会教徒。他所受的正规教育很薄弱,只够让他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13岁时,他开始跟随父亲做紧身胸衣,后来又尝试了其他各种职业,但都没有成功,最后成为了一名货物税官员。他的职责是追捕走私犯,征收烟酒税。工资不足以支付生活费用,但他用部分收入购买了书籍和科学仪器。

潘恩在英国的生活屡遭失败。他有过两次短暂的婚姻。他尝试过的每一份工作都不成功或不愉快。1772年,他发表了一篇强有力的文章,主张只有提高工资才能杜绝税务部门的腐败现象,之后他被税务局解雇。就在他的处境似乎毫无希望的时候,他在伦敦遇到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建议他去美国寻找财富,并给了他介绍信(其中一封是给富兰克林的女婿理查德·巴切的)。

1774年11月30日,潘恩抵达费城。巴切将他介绍给罗伯特·艾特金,潘恩帮助创办了艾特金的宾夕法尼亚杂志,并在该杂志担任了18个月的编辑。此外,潘恩还以匿名或笔名发表了大量文章和一些诗歌。其中一篇文章是“美国的非洲奴隶制”,这是对非洲奴隶贸易的严厉谴责,他在这篇文章上署名“正义与人性”。

潘恩抵达美国时,殖民者与英国之间的冲突正处于白热化阶段。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血流成河,此后,潘恩认为美国的事业不应仅仅是反抗征税,而应是要求独立。他将这一观点写入了1776年1月10日付梓的《常识》。这本50页的小册子在几个月内卖出了50多万册。与其他任何单一出版物相比,《常识》为1776年7月4日一致批准的《独立宣言》铺平了道路。

在随后的战争中,潘恩担任了纳撒内尔·格林将军的志愿副官。他对爱国事业的巨大贡献是在1776年至1783年间发表了16篇《危机》论文,每篇论文都署名为《常识》。《美国危机》第一篇发表于1776年12月19日,当时乔治·华盛顿的军队濒临瓦解,这篇文章深深打动了华盛顿,他下令在福治谷向所有部队宣读这篇文章。它的开头是美国革命文献中最激动人心的段落之一:

“这是考验人的灵魂的时刻。夏日的士兵和阳光下的爱国者会在这场危机中退缩,不愿为国效力;但现在站出来的人值得男人和女人的爱戴和感谢。暴政就像地狱一样,不容易被征服;但我们有这样的安慰——冲突越艰难,胜利越辉煌。我们所得到的太廉价,我们所珍视的太轻微:只有珍贵才能赋予万物价值。上天知道如何为自己的物品定价;如果像自由这样的天赐之物得不到高度评价,那才是真正的奇怪。英国用军队实施暴政,宣称她不仅有权征税,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约束我们”,如果这样的约束还不算奴役,那么世上就没有奴役这种东西了。甚至这种说法也是不虔诚的,因为如此无限的权力只能属于上帝。”

这份文件,加上华盛顿军队随后在本月晚些时候的特伦顿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很可能激励了许多服役期将于1月1日到期的士兵重新入伍。

1777年,国会任命潘恩为外交事务委员会秘书。他与大陆会议成员塞拉斯·迪恩(Silas Deane)发生争执,潘恩指责迪恩企图从法国对美国的援助中谋取私利。但在揭露迪恩的阴谋时,潘恩不得不引用他作为外交事务委员会秘书可以接触到的秘密文件。结果,尽管指控属实,他还是被迫辞职。

1779年11月2日,潘恩被任命为宾夕法尼亚州议会的书记员,这缓解了他的就业压力。在担任书记员期间,他经常有机会看到美军因缺乏军饷和补给而忍无可忍。潘恩从自己的薪水中拿出500美元,开始募捐救济士兵。1781年,为了同样的目标,他陪同约翰·劳伦斯前往法国。他们带回的金钱、衣物和弹药对革命的最终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潘恩还呼吁各州为整个国家的福祉进行合作。在《公共利益》(1780年)一书中,他呼吁召开一次全国大会,以弥补《邦联条例》的不足,并根据“大陆宪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美国革命结束后,潘恩再次陷入贫困。他的爱国主义著作已售出数十万册,但他拒绝接受任何利润,以便廉价版本能够广泛流传。他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得到华盛顿支持的请愿书,请求财政援助。这份请愿书被潘恩在国会的反对者埋没了,但宾夕法尼亚州给了他500英镑,纽约州给了他新罗谢尔的一个农场。在这里,潘恩把时间都投入到发明创造中,专注于无桥墩铁桥和无烟蜡烛。

人的权利

1787年4月,潘恩前往欧洲,推广他在费城附近宽阔的舒基尔河上建造一座单拱桥的计划。但在英国,他的工程计划很快被打乱。1789年12月,他匿名发表了一篇警告文章,反对首相威廉·皮特试图将英国卷入一场与法国争夺荷兰共和国的战争,并提醒英国人民,战争“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增加税收”。但现在,法国大革命充斥着潘恩的思想。埃德蒙·伯克在《对法国革命的思考》中对法国人民起义的攻击激怒了他,尽管潘恩钦佩伯克支持美国革命的立场,但他还是匆匆发表了著名的答辩书《人的权利》(1791年3月13日)。这本书立即引起了轰动。1791年至少出版了8个版本,该书很快在美国再版,并由杰斐逊协会在美国广泛发行。伯克回信后,潘恩又于1792年2月17日出版了《人的权利》第二部分。

潘恩最初是为法国大革命辩护,后来他分析了欧洲社会不满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解决专制政府、贫困、文盲、失业和战争等问题的办法。潘恩旗帜鲜明地支持共和制,反对君主制,并进而概述了大众教育、穷人救济、老年人养老金和失业者公共工程计划,所有这些都将通过征收累进所得税来筹集资金。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潘恩的建议意味着“血腥革命”,政府下令将该书列为禁书,并将出版商投入监狱。潘恩本人也因叛国罪被起诉,政府下令逮捕他。但在逮捕令下达之前,他已在前往法国的途中,并当选为国民大会的议员。潘恩被缺席审判,被判犯有煽动性诽谤罪,并被宣布为逃犯,《人权》也被下令永久封禁。

他在法国度过的最初几年是他人生中一段奇特的经历。他受到了热烈欢迎,但由于他不懂法语,他的演讲稿不得不由别人代读。在法国,潘恩欢呼废除君主制,但对针对保皇党人的恐怖行为深表遗憾,并为挽救国王路易十六的生命而斗争,但没有成功,他主张放逐而不是处决,因为他认为这样会疏远美国人的同情。罗伯斯庇尔领导的激进分子夺取政权后,他为挽救国王的生命付出了代价。从1793年12月28日到1794年11月4日,潘恩一直被关押在狱中,随着罗伯斯庇尔的倒台,他被释放,虽然身患重病,但仍被国民大会重新接纳。

在狱中,潘恩的《理性时代》第一部分出版(1794年),出狱后又出版了第二部分(1796年)。尽管潘恩明确表示他相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而且作为一个神论者,他只反对有组织的宗教,但这部作品还是为他在正统派中赢得了无神论者的声誉。他的最后一本伟大的小册子《农业正义》(1797年)的出版,以及对财产所有权不平等的抨击,使他在建制派中树敌更多。

晚年去世

潘恩在法国一直待到1802年9月1日,才启程前往美国。他很快发现,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几乎被遗忘,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异教徒。尽管生活贫困,身体状况也因偶尔酗酒而恶化,但潘恩继续抨击特权和宗教迷信。1809年,他在纽约市去世,被葬在新罗谢尔的一个农场里,这个农场是纽约州为奖励他的革命著作而赠送给他的。十年后,政治记者威廉·科贝特挖出了他的遗骨,并把它们带到了英国,希望在那里为潘恩举行一场无愧于他对人类伟大贡献的葬礼。但计划事与愿违,骸骨遗失了,再也找不回来。

在潘恩去世时,大多数美国报纸都转载了《纽约公民报》的讣告,讣告的部分内容是:“他活了很久,做了一些好事,也做了很多坏事。”在他去世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历史一直是这样评价他的,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1937年1月30日,伦敦《泰晤士报》称他为“英国的伏尔泰”;1952年5月18日,潘恩的半身像被安放在纽约大学名人堂。

人物思想

潘恩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和自然神论者,他的“世界公民”理念宣传建立“世界共和国”,他也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资限额的提出者之一。在潘恩思想体系中,国王与贵族不存在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他对教会持极为严厉的批评态度。他说:“宗教里的基督教体系是对常识的一个侮辱。”

“至于称为《圣经》的书,说成是上帝的话,是一个亵渎。那是一本充满谎言和自相矛盾的书,记录很坏的时代和很坏的人的一段历史。”

潘恩以他的《常识》吹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号角,从而为独立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对潘恩还曾以《人权论》在英国鼓动了一场民主运动之功,很多人却不甚了解,或者未给予充分的评价。

人物影响

刚到北美时,那些独立先驱们还都沉浸在“北美英国人”的假想中,对宗主国英国奉行不彻底的反抗:一边四处征战,一边以英王马首是瞻,全无脱离英格兰独立之心。两年间,潘恩冷眼旁观如此乱局,空有壮志无处施展。1776年初,他以“一个英国人”的名义出版了一生最重要的著作,这就是《常识》。

《常识》只是一本小册子。不过,页码之轻掩盖不住思想之重,书中承载的思想内涵着实惊人,丝毫不逊色于动辄洋洋万言的民主宣言。且不说里面“人人平等”的理念如何具有前瞻性(他首次提出“解放黑奴”的观点,直到87年后林肯的《废奴宣言》才将之落到了实处),单单是他对专制王权的深入剖析就一次次地敲打着陶醉在“英国梦”里沾沾自喜的北美英国人。

潘恩从政府的起源说起,条分缕析地解构英式政体。他评论英式政体是君主暴政和贵族暴政的肮脏残余,是两者利益的终极代表,其存在的唯一目的无非是为君王、贵族谋求福利。因此,它不仅是达官贵人们用以剥削本国人民的利器,更是宗主国借以盘剥殖民地的工具。他再三质疑,难道殖民地人民甘心被人奴役、任人宰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对潘恩而言,揭露王权的真实面目尚属其次,因为那不过是路人皆知的“常识”。他最大的抱负在于建立自由平等的“世界共和国”。“不共和、毋宁死”的理想在北美造成空前的舆论影响,在当时仅200万居民的情况下,《常识》的总销量达50万册。1776年7月,在潘恩的影响下,北美十三州的代表齐集一堂,审议并通过了杰斐逊富兰克林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由此,北美独立革命正式拉开了序幕。

主要作品

《常识》

《常识》是潘恩最广为人知的一本书。1776年1月10日,潘恩在罗什等人的鼓动下,匿名发表他那篇惊骇世俗的小册子。在这本不过50页的小册子中,他宣称这些真理如常识一样自然可信:

1.“乔治三世只不过是大不列颠皇家畜生”,他是北美事件的首恶之源。英国王室并不神圣,因为据英伦三岛征服史记载,英王的“始祖是某一伙不逞之徒中的作恶多端的魁首”。

2.“和解与毁灭密切相关,独立才是唯一的出路。”“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本身”,“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

3.独立之后,实行共和政体。“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推翻国王这一称号,把它分散给有权享受这种称号的人民”。“只要我们能够把一个国家的专权形式,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的政体留给后代,花任何代价来换取都是便宜的”。

《常识》不出三个月,发行12万册。总销售量达50万册以。当时200万北美居民中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都读过或者听过别人谈这本小册子。当时在许多乡村茅舍,如有幸拥有一本藏书,那自然是《圣经》,可是如果拥有第二本,那就是《常识》。在许多大陆军士兵的背囊中,都有一本读得皱巴巴的《常识》。

一家英国报纸惊叹:“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改变了态度,哪怕是一小时之前,他还是一个强烈反对独立思想的人。”华盛顿曾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常识》一书还为《独立宣言》及其在国内铺平了道路。历史学家们发现,在《独立宣言》中强调的那些民主原则早已被《常识》以更酣畅淋漓的语调阐述过。《独立宣言》的那位作者也曾坦率承认,他引用过《常识》,并对此“引以为荣”。

《人权论》

【即上文所说的《人的权利》】当伯克起而攻击法国革命时,1791年3月,他在伦敦出版《人权论》,激烈抨击伯克的《法国革命感言录》,引起英吉利海峡两岸舆论界的轰动。在书中,他在一个比伯克视野远为广阔的背景上,突出勾勒法国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它冲破了当时笼罩于整个西方先进思想界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迷信,深刻地批判了这一政体,给当时还处于摸索状态的法国革命指明了共和主义的崭新方向。

出版图书

后世纪念

托马斯·潘恩研究图书馆

2011年10月23日,托马斯·潘恩学会自豪地宣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托马斯·潘恩研究图书馆落成。该图书馆致力于托马斯·潘恩的思想和理想,将成为托马斯·潘恩以及对潘恩有影响的作家的作品库。图书馆将收藏潘恩热衷的主题书籍:美国和世界历史、宗教、启蒙运动、哲学、政治、经济、政府、理性和科学方法。图书馆还将寻找和购买与托马斯·潘恩有关的重要文物,以供展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