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

更新时间:2024-05-14 16:01

张天师是世袭的正一道领袖,是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

张天师简介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人称他为“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张陵传子张衡,称嗣师;张衡传子张鲁,称系师。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

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天师起源

元朝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嗣汉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教主,于民国三十八年夏,率长子张允贤、侍从邱建忠离开上清乡嗣汉天师府,经广东韶关,此时收留由江西吉安逃来之龚行健(正名干升是龚群的叔叔),再经广州、澳门、香港等地,翌年春申请获准来台定居宏教。

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长子允贤于民国四十三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师于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传堂侄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

天师承袭

道教由东汉张陵(张道陵)创始,后世乃称张陵为“天师”或“祖师爷”,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被尊为“三师”。

根据中国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第六十三代亲传弟子殷明石表示,道教五大派门中,只有张道陵一脉是坚守把职位传授给亲族的作法,也就是“非我宗亲不能传”,“张天师”的传承除了有一定的要件,鉴定天师世代的信物,相传的对象,一定要以张氏宗亲为原则。

也就是说,承继张天师,特别强调血统,不是天师血统不传,多半是以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为主,若后代无子嗣,则由兄弟叔侄辈中,选出贤能者来承继、传授,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传继给叔父,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传给次子张宗演。但是,从相关的历史背景来看,从来没有将天师传给没有血缘的外姓来接任,更绝对没有让女人承袭的例子。

历代传人

天师第六十五代后裔:

张继禹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

张金涛:天师府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金华:道教祖庭天师府驻京办主任、中华天师道友会执行会长、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贵溪撤县设市市徽设计者。天师府、龙虎山历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

在大陆的第六十四世:张稻香,恩溥之女。

第六十五世:张金涛,稻香之子(原名鲁金涛,后改张姓)。张金涛是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人大代表、江西省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的主持。

附:张源先,为嗣汉天师府代理掌教,掌道教正一派万法宗坛。张源先为张恩溥天师堂侄,1969年张恩溥过世,其子张允贤早于1954年病故,翌年张源先于台湾台南市天坛启建道教天师张原先既成科仪,1971年正式接任。

生平简介:张源先出身陆军行伍,1970年以陆军中尉退伍袭职。接任掌教后,增补《正统道藏》中张天师世家,于1977年出版《历代张天师传》。1992年创立“中国嗣汉道教协会”,曾任第一、二任理事长,第三任荣誉理事长,后又出任第四任理事长至今。1995年于台湾南投国姓乡建中国道教嗣汉天师府,祀奉道教诸神与张道陵天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