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

更新时间:2023-04-05 08:15

《青鸟》是比利时戏剧家莫里斯·梅特林克创作的戏剧。

内容简介

戏剧讲述的是两个孩子寻找青鸟的故事。樵夫的孩子蒂蒂尔和米蒂尔在平安夜见到一位仙女,仙女说她的小女儿必须得到青鸟才能幸福,吩咐他们寻找。两个孩子用仙女的魔钻,召集了面包、糖、火、水、牛奶、猫、狗和光的灵魂。先后搜寻了思念之乡、夜宫、森林、墓地、幸福花园和未来王国,却一再受挫。醒来时,蒂蒂尔、米蒂尔发现自己回到了家里。这时,邻居贝尔兰戈太太到他们家里,请求蒂蒂尔把他的小鸟给她生病的小女儿,蒂蒂尔意外发现小鸟是青色的。小姑娘得到青鸟,病立刻好了,可是青鸟却突然飞走了。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在创作《青鸟》的1908年,那时整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动荡不安,当时资本主义固有的社会矛盾和阴暗面已明显地暴露出来。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作家强调用实验科学的方法,从纯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观点出发,客观地描写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现象,而后期象征主义作家对自然主义作家偏重描写物质生活的倾向极为不满,期冀用象征和暗示鞭挞充斥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腐败现象。于是,梅特林克的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青鸟》,便应运而生。

人物介绍

蒂蒂尔

蒂蒂尔的性格是不断发展的。他并非一开始就痛快答应将自己喂养的小鸟送给贝兰戈太太的女孩,却以“因为那是我的”而始终不肯给她,在蒂蒂尔经过寻找青鸟的一番辛苦之后,逐渐认识到,应该为别人多做点事情,多为他人着想,这才乐于将自己的斑鸠送给邻居的小姑娘,小姑娘的病也因得到青鸟而痊愈:这表明,蒂蒂尔的性格正在成长。

蒂蒂尔坚强勇敢,为了别人的幸福,义无反顾,战胜种种艰难险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优秀品质。他虽没有找到梦幻中的青鸟,但学会在自己周围寻找美好的事物。

米蒂尔

米蒂尔是蒂蒂尔的妹妹,回顾小兄妹在一系列童话场景中的表现可以发现米蒂尔的“零成长”。此剧中,兄妹俩从仙女宫殿出发寻找青鸟,当仙女打发他们启程时,米蒂尔的第一反应是“我饿了”;此后,在思念之乡、夜宫、森林、墓地四场中,米蒂尔共同的强烈情绪是“害怕”;在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两个童话场景—幸福花园和未来之国里,她只有一句台词“他们的点心真不错”;而在全剧最后一场,同时也是关键性的“醒来”这一场中,米蒂尔的台词几乎全部是对蒂蒂尔台词的重复或对其言语的附和。如果说开场时,她是一个乖巧、单纯、软弱的孩子,那么到结尾处,似乎仍然如此。甚至在某些场景中,她的在场几乎完全可以忽略。

剧中米蒂尔的处境及性格特征可以归纳为:乖巧但缺乏主见;轻信、不能明辨善恶(表现为总是听信猫的甜言蜜语,对狗的忠诚熟视无睹);难以抗拒诱惑;是野兽眼中的美味佳肴(表现在森林一场中);是处在危险中(自认为)小女孩。

里路

狗先生里路是两兄妹的宠物,虽然小主人并未曾给过它特别的宠爱,甚至是打它骂它,它也不曾有一丝埋怨。当里路因为担心小主人的安危,而悄悄跟着他们进入森林时,无论力力怎么样训斥它甚至是打它,它也没有离开,虽然它被常青藤捆住,它的小主人都没有要救它的想法,但在最后的关头还是里路挣脱了捆绑救了他们,无论是在夜宫还是在森林里,里路都有理由怨它的主人,都有理由离开,也可以像面包先生他们那样在光神的宫殿中尽情的享受,但它却从不那样做,这一切都源于它对小主人的不离不弃的爱,它坚持着心中的这份爱,甘愿为了他们忍受一切,甚至是失去自己的生命。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青鸟》一剧在立意构架上,以“寻找”作为基本情节线索,以旅程中的一次次超越作为主体的自由意志,以神奇幻想的童话故事作为抽象主题的寓意基础,以“寻找圣杯”的模式作为与观众共鸣的文化心理通感,比较成功地构建了寻找意象的象征意义—人类由于其渴求改变自身处境的自由意志,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在理性的指引下,自强不息,勇于探索,方可实现自我,有所作为,这也正是现代人类精神的必由之路。

梅特林克曾认为戏剧的根本主题是人和宇宙的对抗及其悲剧性,人的悲剧主要在于对某些自然奥秘的无知。而《青鸟》则在这种对抗关系中架设桥梁:寻找本身正是人对自然奥秘和生命真谛的探索。因此,不论自然和宇宙何等神秘、对抗甚至可怕,不论人如何地“在这世界上是单独对付一切”的,人总要不息奋斗、理性追求,走向未来、走向光明,这才是克服悲剧的必由之路。所以,追寻之后,蒂蒂尔的家神奇地变得“更清新、更悦目、更欢快,像仙境一样无可比拟”,蒂蒂尔的斑鸠变成“我们要寻找的那只青鸟”,蒂蒂尔满怀深情地呼唤人们一起去寻找。

《青鸟》告诉人们,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只要坚持努力,终将发现生活的真谛。作品体现了梅特林克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青鸟》里,幸福这个抽象的东西被梅特林克用实体、生动的精灵的形式表现出来:肥胖幸福、金钱幸福、健康幸福、新鲜空气幸福、孝顺幸福。这些不同的幸福正是人们心中的不同的幸福观。作者使这些幸福观拟人化了,通过活生生的能说话、能付出行动的精灵们指引孩子们能清楚的感觉到什么样的幸福,什么能真正给人带来快乐,而什么样的幸福只是虚假、丑恶的表象。在轻松的幸福世界的游历中对儿童的幸福观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真是独其匠心。经历了对青鸟的找寻,两兄妹对父母心存感激,他们也更能体会到分享的幸福。

故事的结局“青鸟飞走了”,作者试图告诉读者找到幸福也不是万事大吉了,要真正把握幸福、守住幸福是很难的。不珍惜幸福,幸稍就会离开,留给人们的是遗憾。幸福在身边,人们不懂得珍惜;幸福走了,却后悔莫及中。所以人们要去找寻幸福,用心去感受身边的幸福。

艺术特色

风格

《青鸟》是童话剧,剧作家从少年儿童的角度描写了人与动植物、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的描写富有诗意、饶有趣味,读来耐人寻味。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生与死是个谜。剧本第十场戏《未来王国》写得饶有趣味:一群身穿青色长袍的孩子均匀地分布于大殿中,在等待着出生的那一时刻的到来。他们中有人在玩耍,有人在散步,有人在交谈,有人在沉思;有不少孩子睡觉了,也有不少在柱间埋头于未来的发明;他们制造的工具、器械、仪器,他们培植或采集的植物、花卉和果实,也同宫殿的一致气氛那样,具有异乎寻常的、闪光的青色。然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不知地球上还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哭,什么是笑。不知什么是恐怖,什么是战争,对地球上的一切都感到惊讶、有趣。他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然而他们也同人一样,也有爱、有恨,有希望,有憧憬。第三场戏写得尤其富于诗意。蒂蒂尔兄妹在第三场《思念之土》见到了已故去的爷爷、奶奶和七个过早夭折的兄弟姐妹。一般在文学作品里一写到死,一定是阴森恐怖,一写到死人,更是令人黯然神伤。但在《青鸟》中,他写“死人活在活人的记忆里”。当蒂蒂尔兄妹来到“思念之土”时,看到早已死去的爷爷、奶奶和兄弟姐妹们如同生前一般。奶奶亲切地对他们说:“每次你想念起我们,我们又会醒过来,又看到你们。”爷爷也说:“我们睡得很香,就等着活着的人想念我们,把我们唤醒。”一般来说,人们对于死去的亲人容易引起伤感悲痛之情,然而读过《思念之土》这一场戏后,并不觉伤心难耐,却有欣慰留连之感。

人物形象

在《青鸟》中,作者极富创造性地塑造了一批鲜活的拟人形象。故事开始,在仙女钻石魔力的影响下,小屋里的一些动物和静物像人一样复活了:身体圆鼓鼓、又矮又胖的是面包先生;穿着一套火红的衣服,性格火暴的是火先生;身材婀娜,长发垂地的水姑娘还有清纯关丽而略带害羞的牛奶小姐;胳膊和双腿细长,就连手指都是棒棒糖的糖果先生。

《青鸟》不仅采用了童话中最经常使用的拟人化手法,而且运用的非常成功,作者不仅充分表现了拟人化人物独特的“物性”,同时还形象地写出了他们鲜明的“人性”,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如倔强、聪明、忠诚的小狗蒂鲁,自私、狡猾、心眼颇多的小猫蒂勒脱。他们在陪伴蒂蒂和咪蒂寻找青鸟的过程中与蒂蒂和咪蒂、与其他静物、与仙女、光神等人物之间构成了一定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象征了社会的复杂与多变,为作品增添了强烈的情感色彩。

对话

《青鸟》一剧中的对话简短,时断时续,有时又极不连贯。梅特林克历来主张“在必需的对话之外,还有一种似乎多余的对话,这种多余的对话,倒是唯一能使灵魂深刻地倾听的对话,因为只有这种对话才是诉诸灵魂的语言”。所以,《青鸟》的对话充分体现了简短和时断时续的特点。

结构

这是一出典型的象征主义戏剧。从全剧立意构架看,作品含有双重结构。

一是其总体框架结构。“渴望—受命—追求—启示—呼唤”,这是作品叙事大结构的简约构架。它具有很强的寓意性。首先是第一、二幕的两场戏,它在全剧起到总领作用。剧一开始就竭力渲染孩子对幸福的渴望,这象征着抽象的“人”的处境和渴求,它正是梅特林克所认为的人的内在需求和美的形象描述,也构成积极追求的自由意志的基础。仙女则代表着某种抽象力量和神秘理念,或可视作内在自由意志的外化。而“光”(剧中形象)作为“照亮、引导、理性”的象征,是追求、寻找的自由意志的探路灯。三个形象的独特关系,构成了作品的基本结构方式:欲望渴求、理念和理性指引、促而完成追求过程。这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实现自我的哲学观。而“寻找”意象,正是作品的着意点,蕴含并提示人们:只有探索追求,才可能克服无知、实现自我,了解并掌握自然的某种奥秘,探寻生活的真谛。其次,寻找的足迹与每一场戏剧情境相扣。作品突出渲染了自然的神秘和与人类的对抗力量,并赋予自然存在以灵性、智慧等品质。

二是寻找过程所构成的线性结构。寻找青鸟的旅程,由一场场充满情趣的戏剧冲突串联。每个情景相对独立,但串起来看,由于主体的使命感和目标意识,又意味着一次次的超越,使其精神和意志遂显优越。每个阶段,都象浮士德式地面临某种冲突、灾难或考验,直至“未来王国”,构成了具有理性、顽强、果敢和强烈使命感的象征意义。

作品影响

《青鸟》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该剧在1908年出版后,当年就由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在莫斯科首场演出就获得成功,连续上演了300场,并一直是前苏联经常上演的剧目。1909年在伦敦上演,历时半年之火。1911年在巴黎演出。“五四”前后传入中国,1921年在上海由中西女塾的学生用英语演出,当时的译名为《翠鸟》。这是中国上演的第一个外国话剧。该剧剧本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作品评价

儿童文学家陈伯吹:这是一个青色的梦,在色彩学上,青色是一种希望与安慰的颜色。创作家把剧本题名《青鸟》,不是没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就是要告诉小朋友:人的尊严就在奉献,幸福的真谛也在奉献,看到由于自己的牺牲而给别人带去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莫里斯·梅特林克(Maeterlinck.A.)(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梅特林克的剧本充满诗意,被称之为诗剧。1889年,他发表诗集《温室》和第一部剧本《玛莱娜公主》。1908年发表的六幕梦幻剧《青鸟》,是梅特林克戏剧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戏剧史上一部融神奇、梦幻,象征于—炉的杰作。梅特林克的主要作品还有《佩莱亚斯与梅丽桑德》、《阿亚业娜与蓝酬子》、《圣安东的奇迹》等。1911年,由于他多方面的文学才华,尤其是在戏剧方面的杰出贡献,梅特林克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