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原

更新时间:2023-08-30 22:52

霍原( -313年),字休明,燕国广阳(今北京房山区长阳镇)人。西晋隐士。

人物生平

霍原,少有志力,叔父坐法当死,原入狱讼之,楚毒备加,终免叔父。

年十八,观太学行礼,因留习之。贵游子弟闻而重之,欲与相见,以其名微,不欲昼往,乃夜共造焉。父友同郡刘岱将举之,未果而病笃,临终,敕其子刘沈曰:“霍原慕道清虚,方成奇器,汝后必荐之。”后归乡里。高阳许猛素服其名,会为幽州刺史,将诣之,主簿当车谏不可出界,猛叹恨而止。霍原山居积年,门徒百数,燕王月致羊酒。元康中,刘沈为燕国大中正,进霍原为二品。司徒不过,刘沈乃上表理之。诏令下司徒参论,中书监张华陈准奏为上品,诏可。

元康末,霍原与王褒等俱以贤良征,累下州郡,以礼发遣,皆不到。后王浚称制谋僭,使人问之,原不答,浚心衔之。又有辽东囚徒三百余人,依山为贼,意欲劫原为主事,亦未行。时有谣曰:“天子在何许?近在豆田中。”王浚以豆为霍,收原斩之,悬其首。诸生悲哭,夜窃尸共埋殡之。远近骇愕,莫不冤痛之。

历史评价

刘岱:霍原慕道清虚,方成奇器。

史籍记载

《晋书 卷九十四 隐逸 霍原传》

轶事典故

晋惠帝元康末年,霍原与王褒等人以贤良被朝廷征诏,霍原辞而不就,隐居广阳山。幽州刺史许猛一向仰慕霍原的名望,将前去拜访霍原,主簿临车劝阻说,身为幽州刺史不能轻易出管界,许猛叹恨而止。霍原在隐居的广阳山讲学,教授数千弟子,人们称他为“冀北夫子”,燕王司马悌每月都要给他送去羊、酒。后来,幽州都督王浚骄纵不法,阴谋称帝,使人试探霍原,霍原默不作声,王浚衔恨在心。当时流行一首歌谣:“天子在何许,近在豆田中。”于是王浚借歌谣罗织罪名,称歌谣中的“豆”就是“霍”,诬陷霍原有称帝造反之志,把霍原收监处斩,悬首示众。“远近骇愕,莫不冤痛之。”霍原弟子们悲愤痛哭,夜间将他的尸首盗走,埋葬了他。

遗迹墓碑

霍原隐居的广阳山,在房山境内的大房山脉以南的韩村河镇天开村界内,因霍原曾于此山隐居,世称六聘山。《舆地名胜志》:“大房山南,晋霍原隐处。”

六聘山中的霍原旧居,在元代尚有遗迹可寻。元代理学家刘因曾亲临其地并写诗凭吊:

西山霍原宅,古迹犹可稽。重吟豆田谣,秋云落崩崖。知机在明哲,何事绁尘羁?君看括囊戒, 无盈亦无亏。

霍原死后,葬于他隐居讲学的六聘山中。据《魏书》记载,北魏卢道将作燕郡太守时,曾为霍原墓树墓表,建祭祠。霍原墓在清中叶尚完好无损,墓冢高大,冢前立青石墓碑一方,上面刻着“大晋征君霍原之墓”,碑阴刻着《晋书·霍原本传》。青石供桌一个,上面列着石五供。墓前有祭祠三间,后来倾圮,仅存残基,遗存着花岗石台阶和粗大的青石柱。神道左侧有青石墓表,就是当年北魏卢道将所立的墓表,形制高大,雕琢精细,底部为方形柱础,上面雕刻着圆形双龙旋绕的鼓盘,中间是四角磨圆的方形表柱,柱身下段每面各雕四道凹槽,分布均匀,柱身上段刻连钱花纹,中段飞龙环绕。再上为方形平板,云龙绕边,墓表上镌刻着“于戏有晋征君霍子之墓”。柱顶为垂莲形圆盖,上面蹲着一尊狻猊。墓冢东南不远处有大殿遗址一座,九间规模,残存着巨大的阶石和柱础,相传为霍原当年讲学之所。由于年代久远,六聘山霍原遗迹消失殆尽。墓碑与墓表在清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强行盗拆运走,当代仍下落不明。七七事变后,石桌等供器,也于墓地散失。而今还有残墙少许,当地人称“霍墙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