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伐迹地

更新时间:2022-08-25 15:36

采伐迹地是宜林地中的一个类别,指采伐后,保留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而没有超过5年的迹地。

释义

采伐迹地是指森林采伐后不久而尚未长起新林的土地。一般应迅速进行更新,恢复森林,以免荒废。

采伐迹地清理

(1)根据迹地的林况、地况、采伐方式及更新方式等条件,确定采伐迹地清理方式。在采完一定面积后进行清理。

(2)将风倒木及该集未集的采伐木运出迹地。

(3)将伐木造材作业中的剩余物,如枝丫、梢木、截头等按要求集中归成一定规格小堆,堆积枝丫时避开小河、小溪径流。

(4)在水土容易流失的迹地横向堆放被清理物。

(5)长度2m、小头直径6cm以上的木材必须全部运出利用。

(6)将灌木、藤条砍除,但有多种经营的、有利用价值的应予保留。灌木的清理依据采伐方式确定,皆伐使用割灌方式,择伐不使用割灌方式。

(7)用堆腐、带腐、散铺、火烧(病虫害严重的采伐迹地才能用火烧法,其余迹地均不能使用)或不清等方法恢复森林生态环境。

(8)天然更新的采伐迹地可不进行清理。

(9)将采伐放倒的枯立木、火烧木、病虫木以及在采伐作业中受到严重伤害的树木的可利用部分造材运出迹地。

(10)所有固态废物垃圾必须在伐区内采伐完成后立即移至垃圾坑并埋掉。

采伐迹地演替

现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例,简要介绍森林被全部伐除以后,在采伐迹地上经历的演替阶段。

(1)采伐迹地阶段

群落一次直接退化到次生裸地阶段,原来森林内的小气候条件不复存在,太阳光直接照射地面,温度变幅增大,风速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原来林下的耐荫植物消失。而喜光的植物如芒草、白茅、野古草等草本植物,以及金樱子、白檀、山苍子等灌木繁衍起来,形成草、灌植物群落。

(2)喜光针叶树或喜光落叶阔叶林阶段

草地或灌丛,通过自然发展可演替为马尾松或喜光阔叶林树种的混交林。常绿阔叶树种一般生长速度较慢,它们的幼苗对日灼和干旱甚至霜冻都很敏感,很难适应迹地的气候条件;而喜光的树种如马尾松、枫香、化香、麻栎等却能在这里生长良好,形成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群落或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群落。当这些树种组成的群落达到郁闭阶段时,林下光照和温湿度条件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对喜光树种本身不利,它们的幼苗、幼树不能在自己的林冠下生长,其他的喜光植物亦被排挤消失。

(3)常绿阔叶树种定居阶段

由于喜光针、阔叶树种形成郁闭,缓和了林下小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动,较耐荫的一些常绿树种,如青冈栎、木荷、栲树、楠木等的幼苗,已经能够在林冠下生长并定居下来。这一阶段的初期,上层由马尾松或落叶阔叶树种构成主林层,下层主要由中生的和耐荫树种的幼苗幼树构成;后期则形成以马尾松和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针、阔(常绿)混交林,或落叶、常绿阔叶树种混交林。

(4)常绿阔叶林恢复阶段

随着岁月的流逝,常绿阔叶树种的树高生长越过了马尾松或其他喜光阔叶树种,于是常绿阔叶树种占据了林冠的上层。那些喜光树种因不能忍耐遮荫而开始衰退、死亡。这样,最后又发展为稳定性较高的常绿阔叶林。

举例

森林采伐迹地是人为干扰形成的退化类型,其退化状态随森林的采伐强度和频度而异。据世界粮农组织调查,1980—1990年全球森林每年以1100万~150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联合国、欧洲、芬兰有关机构通过联合调查研究后预测,1990—2025年,全球森林每年将以1600万~200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与最后一季冰川期结束后相比,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百分比,亚太地区为88%,欧洲62%,非洲45%,拉丁美洲41%,北美39%;七大森林大国中,巴西、中国、印尼和刚果(金)的森林面积每年以0.1%~1%的速度递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