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名

更新时间:2024-09-13 20:59

道路街巷是一个城市的骨架,路名不仅直接指代城市的道路,具有定位意义,还是城市中其他地名命名的基础。路名也展现着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性格,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展现着城市的美学。精细化管理,并非只解决路名有与无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更多。

命名原则

国务院1986年颁布并实施的《地名管理条例》,是中国管理道路命名工作最基本的专门法规。民政部在1996年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命名机构

“地名委员会”或者“地名办公室”的机构,一般隶属于民政部门或者规划委。不同地方地名申请流程并不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道路命名的申请可由建设方拟命名,地名办、建设方、所属街道现场审核,地名办审批后,发布地名,如果没有建设方,可由其所在街道作为主体进行申请。如果建设方不申请,又不给街道提供施工资料,那么路名就没法申请,只能是“无名路”。而现行的《地名管理条例》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规定。除此之外,很多时候道路命名会滞后于城市建设。大部分城市道路都是在建成后才会向规划委或者民政部门申报命名,这会使得很多道路在建成后的一段时间都处于无名状态。

很多城市在街道命名时采取的是“领导+专家”的模式,很少有公众能参与进来,其实应该尽可能的听取当地市民对道路命名的意见。已经有不少城市像征集市歌、市徽一样,在街道命名上搞市民有奖征集。这也是唤起公众共同书写城市历史的一种方式。

路名类别

一个城市的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通名,应以“路、街、巷”三类为主,“大道”、“大街”为辅,对支路及以下级别路网,有效保护及鼓励使用“巷、里”。

路红线宽度在60m及其以上的快速路、主干路,原则上通名宜使用“大道”、“大街”,60m以下、16m以上的主干路、次干道,原则上通名可使用“路”、“街”两类;16m以下的支路,原则上通名使用巷、里。取名时还需尽量简练,总体字数上要求应以3~5个字为宜,原则上不得超过7个字。

地名基因

四川省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们耗时一年多,编制了海量数据的成都地名数据库,包含了成都市中心城区现有2000多条道路的名称、范围以及路名背后的故事。通过对这些既有路名的统计和归纳,摸索出了成都自古到今的道路起名规律,进而赋予了中心城区16个区块独有的“地名基因”。

“以紫竹北街为例,它并不是在正北方向,成都人起地名,偏北多少以内可以叫‘北’呢?把成都地名里都有‘北’的道路全部调出来计算,发现在偏角30°以内,都可以叫‘北街’、‘北路’。”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将中心城区划分为老城区块、牛市口——东站区块、玉林——九眼桥块、双楠——红牌楼区块等16个地名区块,并提供了其独有的“地名基因”,将区域内最能体现地域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文化艺术等关键要素提炼出来,作为取名参考。如玉林—九眼桥区块,词源素材有跳伞塔望江楼九眼桥等。

社会影响

规划道路的是规划部门,建设道路的是开发商,路名是规划部门或者民政部门,而设立标识的却是交管部门,使用地名的则是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领域。地名主管部门缺乏“地名整体规划意识”,政府各个部门没有及时对接,导致道路的规划、建设、命名、设标脱节,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一条路建成了几年却还是“无名路”。

没有路名在前些年可能还不是非常令人头疼,但是现在,基于位置的服务越来越多,路名就是刚需。互联网时代,社会对公共管理工作的要求只会越来越精细,这是时代使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