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渭滨

更新时间:2023-09-13 18:02

赵渭滨(1894年—1938年),字象贤,生于四川成都。七七事变前夕,任川军第41军122师少将参谋长。1938年3月17日,在台儿庄会战前夕的滕县保卫战中,与王铭章将军一起壮烈牺牲于滕县县城西门,时年44岁。国民政府追赠其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军衔。198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赵渭滨为革命烈士

人物生平

人物综述

赵渭滨早年在家乡读旧式小学,当时正值八国联军侵华之时,中华民族濒于危亡。入学后,赵渭滨得到当时已倾向于民主革命的成都著名学者李培甫等先生的教育,深受反帝爱国思想的影响,常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议论。1911年,辛亥革命后,四川革命政权为防备清廷残余势力,组编学生进行军训,成立学生军,赵渭滨毅然参加。次年,转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

1914年,他在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后,到熊克武部队第1师任参谋。1924年,参加讨贼(曹锟)军,部队屡为北洋军阀势力所迫退出四川,驻防于贵州,湖南一带。不久,孙中山先生任命熊克武为建国军五省联军副总司令,准备北伐,赵渭滨调任第1师参谋长。之后,在四川军界中担任幕僚职务,先后在第28军11混成旅,川康边防军第2师、第3师,第41军122师等部队任参谋长职,直到1937年出川抗日。

人物年表

189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12年,进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学习。

1914年,任熊克武部第一师参谋。

1924年,参加讨贼(曹锟)军。

抗日战争前夕,任川军第四十一军一二二师任少将参谋长。

1938年3月,在滕县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198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赵渭滨为烈士。

性格爱好

赵渭滨虽是军人,但性格和爱好却具有较浓的文人气质。由于早年受李培甫先生的影响,所以旧文学根基深厚。1926年,在生活比较安定以后,他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了大批文史书籍,其中包括“二十四史”,各类子书,名家诗词文集等。对于历代忠臣义士的著作,如《岳忠武王集》《文山先生集》《史阁部集》,更是百计求购,置诸案右。在史书中,尤其重视明史、宋史。他还购买了许多进步书籍,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邹韬奋等人的著作以及少数马克思原著。

主要事迹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赵渭滨任第41军122师参谋长。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日益深重,赵将军以身许国抗拒外侮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很自然地接受了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在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要求抗日的呼声中,赵渭滨与第122师师长王铭章一起请缨杀敌。 他抛家别子,出川奔赴抗日前线。先后转战于河北正定,山西娘子关、芹泉、榆次等地,以简陋的装备多次挫败武器精良的日军,受到上级传令嘉奖。

1937年12月,敌军占领济南,后续部队又陆续在青岛登陆,山东战局日趋紧张。1938年初,第122师奉调由山西转赴山东前线。3月初,日军矶谷师团由津浦线向南进犯,企图攻占徐州。王铭章师长奉命固守滕县,作为参谋长的赵渭滨协助王将军率部阻击日军。从3月14日起,敌军开始全线进攻,我军虽浴血奋战。然而,由于敌强我弱,我军死伤惨重。到17日下午,日军已占领滕县南面城墙和东关。王铭章师长亲临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指挥督战。后西南两面城墙陷于敌手,日军从城墙上集中火力向城中心射击。在此危急时刻,赵渭滨向王铭章报告:“我已定决心,抗战到底,誓与滕城共存亡。”于是高呼:“日本必败,中国必胜!”身先士卒,向被日军炮火炸塌的城墙缺口冲过去,其他官兵在赵将军的激励下,奋勇争先,向外突围。王铭章和赵渭滨及其他随从人员利用城墙上的缝出去,准备到火车站去指挥布置在那里的第124师372旅继续与敌人战斗,不料,刚走到西关外电灯厂附近,即被西门城楼之敌军发现,敌军集中优势火力向他们猛烈扫射,王铭章不幸腹部中数弹,壮烈殉国。赵渭滨中弹倒地,当即牺牲,时年44岁。

赵渭滨阵亡后,集团军长官曾以重赏寻求忠骸。直到1938年4月,才在当地群众协助下被红十字会人员找到,后赵渭滨的忠骸在滕县就地安葬。198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赵渭滨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