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类旁通

更新时间:2024-08-26 17:15

触类旁通(拼音:chù lèi páng tō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周·姬昌周易·系辞上》、《周易·乾》。

成语出处

西周·姬昌《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也。”

西周·姬昌《周易·乾》:“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后世据此典故总结出成语“触类旁通”。

成语典故

《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在《周易》中,把宇宙万物按其类特性的不同分为阴阳两大类(两仪),太阴、少阴、少阳、太阳四大类(四象),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大类(八卦),乾、坤、屯、蒙、需、讼等六十四卦显示的六十四小类及三百八十四爻显示的三百八十四小类。

《易传·系辞上》指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意思是将某件事情或者某种思想,不断地延伸扩展,就能推衍到其他的事情上或者其他思想上,举一反三。当掌握了一件事情或者一类知识的规律后,就可以由此推断出同类事情的规律,这能够将天下所有同类的事情或者所有同类的事物规律联系在一起。如果能够从中掌握不同种类事物其中的不同规律,再加上足够的辨析能力,那么天下所有的事情或者所有的事物,就都将掌握在其中了。

成语寓意

触类旁通是一种方法,也是人的一种悟性,它能够让我们处理起问题来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通过分析、归纳、总结,从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与事件中得到一套普遍适用的方法,然后去处理接下来的问题。处理问题时多观察、勤思考,触类旁通,通过现象看本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成语运用

“触类旁通”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常用于学习方面。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事有是非,辞有工拙,触类旁通,启发实多。”

作家·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我真高兴,得着两个新鲜的意思,让我对于生活的方法,能触类旁通的思索一回。”

作家·赵沁平《育人三十六则》:“在循循善诱中鼓励学生进行自发的思考,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逸闻趣事

公元1009年,北宋汴京发生火灾,半个皇宫被毁。灾后,皇宫的修复工程被提上了议程。此工程规模及修复难度之大在现代都属难题。要修复的皇宫建筑分为2610区,共计有3600余楹。而修复皇宫需要大量的泥土、木材和石料等建筑材料,这些都得从外地运送过来。当时主要是靠汴河来进行运输,汴河在郊外,距离皇宫有很远一段距离,不能直接送达。此外,修复后建筑垃圾的清理也是二大难题。皇帝宋真宗曾找来工程师们做预算,工程师们一致认为,至少需要十五年才能完成皇宫的修复,而且花费巨大。

丁谓当时的官职是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丁谓考察了皇官的破损情况,精确计算了种种所需,他跟皇帝打报告说:“皇上,我能把修复皇宫的时间提前一半,但您一定得相信我,给我足够的权力。”皇上和宰相寇准先是大吃一惊,然后都哈哈大笑,表示不相信。”寇准的出言讽刺让丁谓更加坚定了一定要修复好皇宫的决心。他“扑通”一下跪倒在皇帝的面前,并用人头担保,说只要皇帝给自己足够的权力,自己就一定能把皇宫给修复好,而且工期减半,花费减半。于是,修复皇宫的工程就落到了丁谓的身上。

丁谓经过周密的思考,最终制定了一个绝妙的施工方案。首先,他让工匠们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一直通到城外,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这就解决了建筑用土问题。第二步,他从城外把汴河的水引入到所挖的大沟中,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了木材和石料等建筑材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他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沟内,又使深沟重新变为平地。就这样,丁谓在他承诺的时间内成功修复皇宫,得到大家的敬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