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胎器皿件

更新时间:2023-11-01 23:33

“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写的,描绘的是薄胎玉器的精美和轻巧。乾隆皇帝对这种薄胎玉器十分喜爱。为了讨得乾隆皇帝的欢心,新疆叶而羌地区特地招收了苏作玉工制作薄胎器皿。但是薄胎器皿很难做,要做成一件就得坏几件,所以每成功一件,乾隆就赋诗一首。自乾隆三十三年至六十年间,乾隆皇帝作了赞“痕玉”诗三十余首。在当时玉雕薄胎器皿作品逐渐多了起来,工艺技术吸收了西部番作“痕玉”(“痕都斯坦玉”)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薄胎工艺。

薄胎玉器的历史

我国的薄胎玉器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各业兴旺,特别是手工艺的发展,促进了玉器制作技能的提高。这突出表现在薄胎玉器的制作上。唐代的薄胎玉器主要为碗、杯、盅等器皿件。

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其纹饰多为莲花香草纹,工艺上以剔地阳工浅刻再加以浅刻阴线功勾勒为主要手法,器型丰满简洁,如玉莲瓣纹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宋代盛行仿古玉器,而薄胎玉器却少见记载。元代的薄胎玉器也很罕见,但传世的薄胎罐形龙纹香薰却是造型生动,胎体轻薄如纸。明代的薄胎器皿有元朝遗风,如明代的玉花形杯及陆子冈的青玉合衾杯等。

“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写的,描绘的是薄胎玉器的精美和轻巧。乾隆皇帝对这种薄胎玉器十分喜爱。为了讨得乾隆皇帝的欢心,新疆叶而羌地区特地招收了苏州玉工制作薄胎器皿。但是薄胎器皿很难做,要做成一件就得坏几件,所以每成功一件,乾隆就赋诗一首。自乾隆三十三年至六十年间,乾隆皇帝作了赞“痕玉”诗三十余首。在当时玉雕薄胎器皿作品逐渐多了起来,工艺技术吸收了西部番作“痕玉”(“痕都斯坦玉”)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薄胎工艺。如“薄胎鼻烟壶”、“薄胎龙纹玉雕瓶”、“白玉簋”都是历史上享有盛誉的玉雕薄胎作品。乾隆去世后,由于国力衰退,薄胎制作工艺也就渐渐地隐退了。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薄胎玉器渐渐恢复制作。但也只是做些小件薄胎器件,如笔洗,粉盒,鼻烟壶等。而真正重塑薄胎玉器的辉煌则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客商纷纷收藏薄胎器皿,才使苏作玉雕艺人磨拳擦掌,重操薄胎玉器工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苏州的薄胎玉器制作技艺与日俱进,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

制作的技巧

薄胎玉器制作的技巧包括设计造型、开料、开胚、掏膛抛光等。但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设计造型

设计器皿的造型须根据玉色、玉质而定,还要考虑有利于工艺的施用,设计薄胎玉瓶时,要考虑玉色的深浅。青玉越近白色,胎体则要厚一些,而深色的青玉的胎体则要薄一些,只有各部位造型厚薄一致,才能反映玉质色泽一致。

图案的构建也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要素,薄胎外部通常设计花草图纹,如莲花、缠枝花或痕都斯坦花草纹,一般不用山水和人物图案,因为山水、人物讲究立体感,会使胎器产生厚薄不匀,影响整个器皿的艺术效果。

掏膛

薄胎器皿都要掏膛。一些带盖的玉雕器皿,在器盖外型做完,子口确定好后,即要进入掏膛工序。一般的做法是待器身、器盖的外型确定之后,才开始打钻掏膛,并逐渐掏空,其技术要求是膛壁厚薄均匀,不宜太厚,厚了显得笨重,厚薄要恰到好处。

一般来说,外部的造型形状要与内部膛壁基本相同。掏膛用掏陀逐渐砂磨,既费料,又费时。传统的做法是用“砂钻掏膛”的办法,钻膛取芯,将膛芯的管状玉料取出。薄胎玉瓶的串膛尤要小心,尤其是大瓶,其瓶口小,肚大,使用膛钳工具不是串不均匀,就是串漏,串漏多出在器皿肩膀和底部。

打磨

打磨也是薄胎玉器制作的关键工艺之一。打磨者在打磨过程中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时常感到提心吊胆、

如履薄冰。打磨者需要胆大心细,与其小心翼翼怕这怕那,倒不如解放思想,甩掉包袱,作好磨破胎体的思想准备去投入打磨工作的好。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胸有成竹、心中有数。打磨通常是用粗细油石打磨的方法,先粗后细,用800——1000#砂纸直接打磨。但要掌握分寸,稍有不慎则会打穿,导致前功尽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经过打磨后的薄胎器皿,就会呈现出晶莹通透,圆润光滑的艺术效果。苏作工匠制作的薄胎梅瓶胎璧只有0.5mm厚,可谓“莹薄如纸”。观者无不称奇。

总之,薄胎玉器制作技艺,可以说是玉雕行业中最为高深的技艺,其制作过程充满着悬念和风险,但是只要玉雕艺人艺高胆大,把握好其中的重要工艺环节,就能如愿如偿地制作出精细秀雅的薄胎玉器。

薄胎玉器

薄胎玉器起源于唐宋时代,至明代才出现史料记载的真正薄胎玉器,明代的琢玉技巧较之宋元时代更为精美。薄胎玉器也在江浙一带颇为盛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苏作薄胎玉器。

苏作薄胎玉器薄似蝉翼,光泽晶莹,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它轻巧、秀丽做工精细,透光性好,是我国玉器传统技术制作工艺之一。

苏作薄胎玉器多采用水磨技术,胎体透薄,有“西昆仑玉工巧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苏作薄胎的制作非常复杂,耗时耗工,对工艺的要求极高,制作的风险性也很大。创作者从选材、图案设计到雕刻工艺、抛光打蜡,可谓过程艰辛,用“鬼斧神工”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1、从选材来说,最适合制作薄胎玉器的原料为青海青玉,产自昆仑山,又名昆仑玉,主要成分是由透闪石阳起石组成的纤维状微晶结合体,产于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昆仑山南麓一带。我国古代自然、社会科学典籍中多有玉出昆仑的记载。由于昆仑玉蕴藏地域海拔高,因而质纯致密、色泽素雅、质地坚韧、温润细腻、晶莹光洁,硬度在6.2至7.3不等,比重在2.7至3.1之间,致密度3.0,透闪岩石含量93%以上。

从摩氏相对硬度差异上比较,昆仑玉硬度略低于翡翠,所以被称为“软玉”。它们与硬玉不同,是由角闪石族矿物中透闪石阳起石矿物(以透闪石为主)组成的致密块体。在显微镜下观察,软玉同硬玉一样也呈纤维状结构。这种由透闪石或阳起石组成的纤维状结构,是软玉具有细腻和坚韧性质的主要原因。

昆仑玉质地细密柔润,加工处理后,光莹温润,洁透高雅,美观坚固,是国际珠宝界目前认定的优质级别宝玉石种类。另外昆仑玉含有铁、硒、锌、镁、铝、钾、钙、硅等二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具有“除中热、解烦懑、沁心肺、溢毛发、明耳目、养五脏、疏血脉、安魂魄”的特效。

2、从设计来说,苏作薄胎是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和浑然天成的完美结合。

薄胎玉器追求一器一种色泽,而且要求胎体透薄,透光性好;从内壁可以看到外壁浮雕的花纹。根据这个要求,薄胎外壁上通常饰以花草的图案或花纹。注意图案设计不用山水和人物。因为山水和人物的图案要求有立体感,自然会出现厚薄,就会造成薄胎玉器局部颜色上有差异,影响整件作品的艺术效果。

“玉不琢,不成器”,玉器的设计和制作用“琢磨”二字来概括是最为恰当的。“琢磨”不仅仅是雕刻的过程,同时也是创作升华的过程。一块玉要雕刻成为一件理想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先有一个巧妙的构思,从而将最好的意蕴、最美的纹饰、最俏的姿态自然地赋予玉料之中,把亮泽、温润、典雅、优美的形体从坚硬的玉石之中解脱出来。在题材上,选择防瓷器花纹,再由独具匠心的设计师做青花瓷的自我演变。形有神之韵,形化神之灵。江南山水的灵动,秀气,细腻和飘逸全都融合在里面。

3、从制作来说,苏作薄胎不仅需高超的技术,还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性。

创作总是孤独而需要历经求索的,成功后的喜悦时,一件完美的作品是对创作者来说最美好的回报。如果让玉器行的人用最简单的方法说明玉器的制作过程,那就是:首先,拿到一块玉石的原料后,先要剥料;第二,拿到剥好的料先要审料,根据料的形状及天然的颜色设计造型;第三,行话说的水凳部分,这是个具体雕刻的过程,从开坯子到后期的精雕细做,把平面的白描稿立体地雕出来.这一步也是玉器雕刻最讲究技术、最费脑力和体力,当然也是从平面到立体,从原石到美玉的最有意思的过程。最后是打磨抛光、上蜡、配上底座。

薄胎的雕刻比其他玉器的要求还要高,难度大,技术性极强。薄胎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制作者在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在古代,玉瓶类器物“掏挖”的手段是一门绝技,玉雕匠人需随着器物的形状,将实心的玉料掏空,器物壁身的厚度最薄的只有一、二毫米。据说,玉雕师挖出多重的玉料,买家就要支付多重的黄金。由此可见这件种工艺的价值之高。

薄胎玉器的挖膛技术要求很高。它能直接反映玉雕师的技术水准,也直接决定玉雕作品的艺术水准。通常情况下,玉雕器皿件的器壁能做到厚薄均匀,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不一定能达到厚薄均匀的要求。比如在制作薄胎壶时,壶体与壶嘴的连接处就比较难处理。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精心钻研,能做到把壶体与壶嘴的连接处,掏得薄,掏的均匀,好像粘贴在上面,从里面向外面开,能看到一圈连接线。这样就克服了壶嘴根部厚,颜色重的毛病,是雕刻技术上的一大改进,增强了美感,提高了制作技艺;也体现了“苏作”器皿件精工细作、技术含量高的特点。

4、从文化底蕴来说,苏作薄胎体现了苏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自古苏州便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明代,苏州的玉雕大师陆子冈受聘为皇室琢造各种玉器。由此,苏州玉器名闻天下,故当时就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吴郡”的说法。清代,苏州的玉工也被清宫造作坊邀去为王公贵族制作玉器。这也让玉石工艺作为苏州的传统工艺。苏州西部的光福,也是湖光山色,洞天福地。太湖的包容博大,滋润万物而不争,孙子兵法出处的穹窿山也是古韵浑厚,气息内检,山廓柔和。如今的玉雕艺人秉承着“精、细、巧、飘”的优良传统,有在作品创作完成之后赋予了人格的情怀。望峰息心,望湖立志的苏州民间玉雕工艺师们,也将这些作品赋予诗的灵魂,飘逸灵动,使其别具灵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