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

更新时间:2024-06-10 00:07

神童,又称圣童、奇童、天童、或资优儿童,是对天资聪颖、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所谓“有特禀异质,迥越伦萃,岐嶷兆于襁褓,颖悟发于龆龄”“识洞于未萌,智表于先见,心计足以成务,口辨足以解纷”。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神童是战国时期秦国大臣甘茂之孙甘罗,十二岁时即为秦相吕不韦的宾客,后出使赵国用计帮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被秦王嬴政拜为上卿。汉朝已有对神童的选拔制度,汉朝的选举法中规定:“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张堪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基本解释

神童,又称圣童、奇童、或资优儿童,是对天赋异禀的儿童的一种称呼。

拼音:shén tóng

英文:child prodigy

详细解释

(1)指特别聪明、才能非凡、天资聪颖、才赋优异的儿童。

【出处】:《南史·刘孝绰传》:“(孝绰)幼聪敏,七岁能属文。舅齐中书郎王融深赏异之,常与同载以适亲友,号曰神童。”

《新唐书·刘晏传》:“玄宗封泰山,晏始八岁,献颂行在,帝奇其幼,命宰相张说试之,说曰:‘国瑞也。’即授太子正字。公卿邀请旁午,号神童,名震一时。”

【示例】: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清朝末年,有些人读的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神童诗》。”

【代表人物】:方仲永王安石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2)谓仙童。

【出处】:南朝 梁 何逊《七召·神仙》:“列神童于羽帐,侍玉女于仙车。”

(3)唐宋时所设童子科举的别称。

【出处】:《新唐书·文艺传上·杨炯》:“炯,华阴人,举神童,授校书郎。”

【示例】:《宋史·赵赞传》:“赞七岁诵书二十七卷,应神童举。”

相关古文

原文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神童得官,俗俚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多也。

翻译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朱天锡凭借神童试而得到了(一个)官职,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无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就预先商量好教书的价钱,每教完一种经书,(家长)就给他们一些钱,孩子就白天黑夜苦读。在这期间,神童科被废除了好长时间,政和年间后又重新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便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都不是读书的料,苦读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过)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仲,指在家排老二)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tí)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yì)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有些版本为“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通“攀”】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数理领域

哲学法律领域

语言领域

科学领域

医学心理学领域

棋类领域

艺术领域

宗教领域

其他领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