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顶

更新时间:2024-07-22 22:32

白骨顶是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鸟类,又称骨顶鸡、凫翁。成鸟体羽灰黑色,头颈部尤深,内侧飞羽具白色羽缘,形成白色翼斑,飞行时可见;翼外缘和胸腹部略沾白色;虹膜红褐色,喙和额部的甲板为纯白色,胫裸露部分和跗跖为灰黄绿色,趾和瓣蹼为灰白色。雏鸟主体被黑褐色绒毛,喙尖白色,喙基和额鲜红色,脸部至颈基部由橘红过渡到橙黄色。雌雄无明显差异。

形态特征

白骨顶是中型游禽,像小野鸭,常在开阔水面上游泳。全体灰黑色,具白色额甲,趾间具瓣蹼。嘴长度适中,高而侧扁。头具额甲,白色,端部钝圆。跗跖短,短于中趾不连爪。大多数潜水取食沉水植物,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体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数尾下覆羽有白色,上体有条纹,下体有横纹。两性相似。身体短而侧扁,以利于在浓密的植物丛中穿行。头小,颈短或适中,颈椎14-15节。翅很宽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为短。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初级飞羽与第5枚或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 尾短,尾羽6-16枚,通常12枚,尾端方形或圆形,常摇摆或翘起尾羽以显示尾下覆羽的信号色。通常腿、趾均细长,有后趾,用来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趾两侧延伸成瓣蹼用来游泳。

成鸟:两性相似,头具白色额甲,端部钝圆,雌鸟额甲较小。头和颈纯黑、辉亮,上体余部及两翅石板灰黑色,向体后渐沾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边缘白色,内侧飞羽羽端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翼斑。下体浅石板灰黑色,胸、腹中央羽色较浅,羽端苍白色;尾下覆羽黑色。

幼鸟:头侧、颏、喉及前颈灰白色,杂有黑色小斑点,头顶黑褐色,杂有白色细纹,上体余部黑色稍沾棕褐色。

虹膜红褐色。嘴端灰色,基部淡肉红色。腿、脚、趾及瓣蹼橄榄绿色,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520-835克,♀430-600克;体长♂382-430毫米,♀351-405毫米;嘴峰♂28-37毫米,♀28-37毫米;翅♂195-225毫米,♀190-227毫米;尾♂55-80毫米,♀47-72毫米;跗蹠♂50-75毫米,♀51-72 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草地、甚至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各类水域中,其中尤以富有芦苇、三棱草等水边挺水植物的湖泊、水库、水塘、苇塘、水渠、河湾和深水沼泽地带最为常见。常在稻田里的秧丛中和谷茬上筑巢栖息。主要栖息地是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繁殖生活于北方,迁南方过冬。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生活型,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但在结群物种中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显。

生活习性

迁徙

中国北部为夏候鸟,长江以南为冬候鸟。每年3月下旬即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常成群活动于部分融化的冰面上,秋季于10月中下旬迁离繁殖地。

习性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偶尔亦见单只和小群活动,有时亦和其他鸭类混群栖息和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一天的大部时间都游弋在水中。游泳时喜欢穿梭在稀疏的芦苇丛间或在紧靠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水面上,并不时地晃动着身子和不住地点头,尾下垂到水面。遇人时或是潜入水中,或是进入旁边的芦苇丛和水草丛中躲避,但不久即又出来,危急时则迅速起飞,起飞时需在水面助跑后才能飞起,两翅扇动迅速,并发出呼呼声响。通常飞不多远又落下,而且多贴着水面或苇丛低空飞行。鸣声短促而单调,似‘咔咔咔’,甚为嘈杂。

食性

杂食性,主要吃小鱼、虾、水生昆虫、水生植物嫩叶、幼芽、果实、蔷薇果和其他各种灌木浆果与种子,也吃眼子菜、看麦娘、水棉、轮藻、黑藻、丝藻、茨藻和小茨藻等藻类。在软土中或枯叶中探食,主要寻找无脊椎动物;粗喙的种类能扯下植物,吃种子、核果、嫩枝、叶等;能频繁潜水寻食。也吃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蜘蛛马陆、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以及小鸟及其卵和雏鸟。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吉尔吉斯斯坦、蒙古、新西兰、挪威、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撒哈拉沙漠西部、阿富汗、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匈牙利、印度、伊朗、意大利、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摩尔多瓦、黑山共和国、摩洛哥、尼泊尔、荷兰、北马其顿、阿曼、巴基斯坦、葡萄牙、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西班牙、斯里兰卡、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也门、阿尔及利亚、阿塞拜疆、不丹、中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日本、约旦、科威特、黎巴嫩、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土耳其、乌克兰、巴林、孟加拉国、法罗群岛、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利比亚、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缅甸、尼日尔、尼日利亚、巴勒斯坦国、菲律宾、塞内加尔、新加坡、苏丹、泰国、东帝汶、突尼斯、越南、布基纳法索、柬埔寨、乍得、埃塞俄比亚、冰岛、北马里亚纳群岛。

旅鸟:文莱达鲁萨兰国、加拿大、吉布提、直布罗陀、格陵兰岛、关岛、马尔代夫、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美国。

中国

中国国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在北方自东北、河北北部、内蒙古、青海至新疆、西藏等地繁殖,迁徙时途经甘肃、山西、山东等地到黄河或长江以南越冬,在云南石屏、海南和台湾为留鸟

繁殖方式

单配制,配对关系仅在繁殖季节发生。善于游泳和鸣叫,叫声在求偶和配对关系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节基本上不鸣叫。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丛中营巢,两性营巢,每窝产卵5-10枚,每年产1-2窝,孵卵期14-24天。两性都参加孵卵,通常由双亲喂食和照顾幼鸟。1岁或不足1岁便开始繁殖。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有开阔水面的水边芦苇丛和水草丛中。雌雄共同营巢,最早在4月中下旬即见有少数个体开始营巢,大量营巢在5月。巢系就地弯折芦苇或蒲草搭于周围的芦苇或蒲草上作基础,然后堆集一些截成小段的芦苇和蒲草即成,因此巢常常和周围的芦苇、水草搅缠在一起,而不是漂浮在水面,但它可随水面而升降。巢极为简陋,形状似一圆台状,大小据6个巢的测量为外径27-46厘米,内径14-27厘米,高17-35厘米,深4-8厘米,露出水面高度为6-16厘米。1年繁殖1窝,产卵时间较为集中,最早的个体于5月初产卵,大批5月中下旬。1天产卵1枚,每窝产卵7-12枚,常为8-10枚。卵为尖卵圆形或梨形,青灰色、灰黄色或浅灰白色,略带绿色光泽、被有棕褐色斑点,大小据37枚卵的测量为46-58毫米×31-39毫米,平均52毫米×35毫米,重30-45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孵化期24天。雏鸟早成性,刚出壳时体重22-25克,全身被有黑色绒羽,头部具橘黄色绒羽,头顶及眼后有稀疏毛状纤羽,上眼眶呈淡紫蓝色,跗蹠黑色,嘴和额红色,出壳后当天即能游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无危(LC)。(全球)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 ver 3.1——近危(NT)。(欧洲)

2020年9月30日,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白骨顶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数量较丰富,是中国较常见的水鸟。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