狻猊

更新时间:2024-09-19 18:52

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也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五子。

历史渊源

战国到西晋时期,《穆天子传》曰:“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曰:“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尔雅·释兽》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

东汉时期,西域进贡狮子后,名”师子“。《汉书·西域传上》记载:”乌戈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犀牛。“颜师古注云:”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其他官方记录还见于《后汉书》的”章帝记“、”和帝记“、”顺帝记“等处,共计四次。

隋唐时期,”师子“变成”狮子“。由此可见,狻猊是狮子的古称,除了”龙九子“名目中说它属于龙族之外,其他地方皆是指狮子。

唐朝时期,《送颢雅禅师》记载:“云霜锋擗石鸟雀聚,帆冻阴飙吹不举。芬陀利香释驎虎,幡幢冒雪争迎取。春光主,芙蓉堂,窄堆花乳,手提金桴打金鼓。天花娉婷下如雨,狻猊座上师子语。苦却乐,乐却苦,卢至黄金忽如土”。

明朝时期,《一文钱》杂剧即据唐朝《送颢雅禅师》的狻猊形象敷演而成。

清代时期,认识趋于统一,郝懿行在其著《尔雅义疏》中,对郭璞狻猊即狮子说作解为∶“狻猊合声为狮,故郭云即狮子矣。”《聊斋志异·象》里说,就连大象见了狻猊,都会吓得匍匐在地,任其选择肥肉而食。

文化特色

狻猊作为装饰,出现在香炉上的脚部。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文殊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游戏形象

与狻猊有关的游戏作品有:《枪神纪》,《轩辕剑外传:苍之涛》,《一起来捉妖》。

史料索引

关系说明

狻猊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是龙生九子之一,排行第五。

形象评价

狻猊大致有三种用途。其一是佛或菩萨的坐骑、护法兽。传说狻猊喜烟好坐,佛主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其二,狻猊被视为瑞兽。正因是护法兽,狻猊被视为趋吉避凶的瑞兽,引入人们的实际生活,逐渐又被广泛运用于建筑装饰、民俗佳节以及铜镜纹饰当中。其三,驱妖辟邪、镇守陵墓、守护宫门和府邸。鉴于狮子吼的无上威力,隋唐时期人们用它的石雕镇守于陵墓,驱妖辟邪或象征权威。(蒋蓝评)

龙之九子,可谓“花开九朵,各表一枝”。其中第五子——狻猊就是个特立独行的龙子。狻猊的外形和狮子相近,孔武有力,但它的性子却与外貌相反。与囚牛痴迷音乐、睚眦酷爱刀剑、饕餮喜爱食物等不同,它喜静。这个静,可不是现在常说的“宅”,而是恬淡寡欲、独善其身的静。(沈石溪评)

狮子的神威与护卫形象融入中华民族的生活中。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中.狮子造型随着地区及年代而有演变,造像时代越晚,越接近中原地区,中华民族化造型越为鲜明,并创造出中闻式全新的佛教狮子形象。到明代时,衍生出龙生九子的形象,狮子的古名狻猊也被附会为龙生九子之一。因其本来形象狮子多与宗教有关,也就衍生出狻猊好香火,多附于香炉之上的形象了。(李炳武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