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

更新时间:2024-07-03 21:47

民为邦本,拼音是mín wéi bāng běn,成语,夏朝时期,的孙子太康即位,他荒淫无度,百姓为之悲哀,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猎,穷国君主羿趁机篡夺了夏国的政权。太康的弟弟做《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中康起兵恢复了夏国。

成语资料

【释义】邦:国家。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统治者

【结构】主谓式

【年代】古代

【开明时代之民主思想】《载敬堂集·民说》:“民为邦本,官因治设,官民任事分而人格平。”

近义词】载舟覆舟、民惟邦本

【同韵词】大行不顾细谨、千变万轸、敬谢不敏、开怀畅饮、涂脂傅粉、旁推侧引、身寄虎吻、同床共枕、温席扇枕、烂若披锦

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语出《尚书·五子之歌》。  民为邦本思想在夏朝就已出现。《夏书》的佚文就有“后非众无与守邦”的说法。随着夏、商和西周的灭亡,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批诸侯国的灭亡和部分诸侯国的兴起,人们越来越看到君主和国家虽处于统治人民的地位,人民为其所属,但人民对他们的存亡也有制约作用。孔子指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荀子还曾形象地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说。荀子认为“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春秋谷梁传》则说“民者,君之本也”。民为邦本的思想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王朝遭到摒弃,但通过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王朝的速亡,人们对这一思想进一步加以肯定。西汉的政治家贾谊不仅重新强调“民者,诸侯之本也”,而且具体指出“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新书·大政》)。唐太宗李世民则从隋亡的教训中,总结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的道理。

民为邦本的思想反映了人们从政治实践中看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看法并非认为国家应以人民为主人,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以君为主的统治。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民众、国家、君主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对维护君主的统治有重要指导作用,是确定统治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这种思想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影响较大,曾经成为促进封建盛世形成的指导思想和抑制专制君主暴虐无道、残害百姓的思想武器。

成语出处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唐朝 同谷子《尚书·五子之歌》

成语故事

夏朝时期,的孙子太康即位,他荒淫无度,百姓为之悲哀,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猎,穷国君主羿趁机篡夺了夏国的政权。太康的弟弟做《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康起兵恢复了夏国。

成语示例

1、作为领导者应该明白民为邦本的道理。

2、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民为邦本,本固方能邦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