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普艺术

更新时间:2023-12-15 23:42

欧普艺术,源于1955年法国的艺术运动,后被认可为一种艺术形式。

艺术起源

欧普艺术(Op Art)是西方二十世纪兴起的艺术思潮;欧普艺术风格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OP”是“Optical”的缩写形式,意思是视觉上的光学,即视觉效应。正式使用这一名称是在1965年,那时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眼睛的反应画展,展览会上陈列出大量经过精心设计,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波纹或几何形画面,造成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使视神经在与画面图形的接触中产生眩晕的光效应现象和视觉的幻觉。

“欧普艺术”所指代的是利用人类视觉上的错视所绘制而成的绘画艺术。因此“欧普艺术”又被称作“视觉效应艺术”或者“光效应艺术”。是利用人类视觉上的错视所绘制而成的绘画艺术。它主要采用黑白或者彩色几何形体的复杂排列、对比、交错和重叠等手法造成各种形状和色彩的骚动,有节奏的或变化不定的活动的感觉,给人以视觉错乱的印象。欧普艺术下的服装服饰,按照一定的规律给人以视觉的动感…

事实上,欧普艺术就是要通过绘画达到一种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使视神经在与画面图形的接触过程中产生令人眩晕的光效应现象与视幻效果。欧普艺术家以此来探索视觉艺术与知觉心理之间的关系,试图证明用严谨的科学设计也能激活视觉神经,通过视觉作用唤起并组合成视觉形象,以达到与传统绘画同样动人的艺术体验。出于这一目的,欧普艺术作品摒弃了传统绘画中一切的自然再现,而是在作品中,使用黑白对比或强烈色彩的几何抽象,在纯粹色彩或几何形态中,以强烈的刺激来冲击人们的视觉,令视觉产生错视效果或空间变形,使其作品有波动和变化之感。

欧普艺术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挑战人类视觉的智力游戏,从而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变幻莫测的幻觉世界。艺术评论家弗波帕曾给欧普艺术作了一个较为科学化的解释:用各种不同的几何体的周期性结构,纬线叠积或色彩排列,同时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和使其产生光焦度现象的科学方法--放射光的波纹形效果和色彩的扩散,它的强度分离又并行对比、连续或交叉,色彩和色调的增大或减少,色彩的互相干扰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对视网膜引起刺激、冲动、振动和其他对视觉的混合、重叠等强烈反应(如图像和背景的颠倒、前部暖色与后部冷色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造成一种含义不明的圆体和一种持久的不稳定的造型。

欧普艺术家一方面认为抽象表现主义太随意和偶然;另一方面又认为波普艺术太鄙俗。他们主张要吸引观众,但却不能让观众卷入艺术之中;既不联系具体,也不表达感情和体验,而基本上利用视觉变化来造成一种幻景。这种视觉变化主要由两方面来完成--色彩的变化和形态的组织,欧普艺术家们在创造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观察着这两方面在视觉中产生的各种幻觉,试图挖掘潜藏在这种幻觉表象后面的基本规律。在这种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欧普艺术家们可谓是博众家之长,如在空间透视方面,可以看到印象派美学的影子;在抽象形态的组织上,可以追溯到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螺旋主义及康定斯基克利等画家;而在色彩的相互关系方面,又受到新造型主义构成主义的影响;此外,德国的包豪斯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也给了欧普艺术家们很大的启发。

欧普艺术几乎同时兴起于欧美各国。其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国画家维克托·瓦萨雷里,他从50年代起就开始创作具有运动感和闪烁效果的绘画,成为法国欧普艺术的主流。其他具有影响力的欧普艺术画家有美国的约瑟夫·艾伯斯(Josef. Albers)和安德鲁基威斯(R. Anuskiewicz),英国的女艺术家瑞利(B. Riley)及以色列的阿格姆(Y. Agam)﹑委内瑞拉的萨图(J. R. Soto)等。

虽然欧普艺术盛行的时间并不是很久,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走向了衰落。但它变幻无穷的视觉印象,以强烈的刺激性和新奇感,广泛渗透于多种设计领域,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发展应用

时装设计

欧普艺术以人性为切入点在服装、家居、建筑、平面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力。艺术与时尚如同一体两面,以视觉迷幻效果著称的 欧普艺术(Op Art),就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因纺织技术和印花水平的提高而被大量应用在时装设计中。时尚界猛吹60年代复古风,为呼应那段狂飙奔腾的年代,欧普艺术再度重返时尚舞台,为秋冬季节的新装增添了不少如梦似幻、既虚也实的缤纷色彩。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欧普艺术以色彩缤纷绚丽著称,经过科学设计,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波纹、圆形或方形等几何图案,常让人产生眩晕和幻觉感。最神奇的是,欧普印花图案所产生的视觉错觉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成功达到修饰、雕塑凸凹有致身材的目的。

1.黑白棋盘式格纹

在07年秋冬季,英国知名时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奎因、日本时装设计师川久保玲(Comme de Garcons)和纪凡希品牌以大小不同的黑白棋盘式格纹等,成功塑造女性丰美的胸线和臀线,以及纤细的腰身。理论很简单,只要将服装胸部和臀部的黑白格纹放大,腰际的黑白格纹缩小,就能产生丰胸、美臀和柳腰的视觉效果。思琳品牌(Celine)在秋冬季节也利用扭曲变形的黑白格纹,营造迷惑、骚动的流动视觉效果,手法非常类似于60年代赖利·布里奇特、吉姆·伊泽曼和切特·戈德等欧普艺术家的作品,尽管只采用黑白两个对比色,仍让人感觉十分绚丽。

2、圆形、方形几何式条纹

除了棋盘格纹之外,不断延伸重复的圆形、方形几何图案和条纹也是欧普艺术常见的手法。07年秋冬季节,以60年代为设计主轴的马克·雅各布斯乔治·阿玛尼Marni等设计师品牌,相继推出采用类似欧普艺术手法的服装。马克·雅各布斯推出的一款服装上的橘红色和浅紫色的格纹变形图案,就利用放大或缩小格纹的视觉效果,营造出无限延伸般的放射波纹。较之一般常见的黑白格纹,更显得抢眼夺目。乔治·阿玛尼也推出利用剪裁营造线条利落的视觉效果的黑白条纹外套。以欧普艺术为创作灵感的Marni品牌,在秋冬季节以不断复制的圆点印花伞状洋装打造60年代的俏丽风情。

欧普艺术应用在服饰作品上应归功于60年代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水平的提高。60年代以前,布料上的织纹图案仅限于苏格兰格纹、千鸟纹和人字纹等传统织纹。60年代,缤纷亮丽的欧普风格服饰正式问世,掀起时尚界的革命。

欧普艺术运用在现代男装设计中,例如将格纹、线条等男装重要元素刻意变形、重叠营造出特殊视觉效果,可凸显穿着者的个性和品位。

家居装饰

显而易见,色彩与形的共同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可以直接刺激人们的情感变化,因此在家居装饰中,色彩的选择与慎用是很值得推敲和妙用的。

在2007年的家装舞台上,色彩的变幻同样引发了欧普风潮。将家居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即要表现出品质,又要凸现个性,还要健康引导人们的情绪。深谙了这些色彩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家居装饰中,与不同的形变相结合,则会产生非比寻常的装饰效果。

消费者可以选用色彩纯度的渐变作为墙面装饰的底色,通过质感的形的变化,达到墙面装饰的艺术效果,赋予墙面独特而细腻的表情变化。

1、抽象几何形状

几何形状是家居装饰中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之一,但很少有人能把几何形状应用得如此惟妙惟幻,并能表现得如此具有张力和强烈的节奏感。

在样式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摒弃了传统壁纸的表现手法,而是使用能使色彩对比更强烈的几何图案,在纯粹色彩或几何形态中,以强烈的刺激来冲击人们的视觉感官,令视觉产生错视效果或空间变形,从而使墙壁具有波动和变化之感,如果再在表面涂刷上喜欢的色彩墙漆,表现出的效果则更趋完美。

几何形状的大量抽象应用,将传统墙面装饰的平淡无奇变得个性且极富张力与节奏,这也是欧普艺术在墙面装饰运用中带给我们的最直接感受。

2、色彩错觉中秀出表情

艺术评论家弗波帕曾表示“欧普艺术是用各种不同几何体的周期性结构,纬线叠积或色彩排列,同时运用色彩和色调的增大或减少,色彩的互相干扰等,造成对视网膜或感知的刺激”。

显而易见,色彩与形的共同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可以直接刺激人们的情感变化,因此在家居装饰中,色彩的选择与慎用是很值得推敲和妙用的。

3、流动视觉中体现意境美

对于家居,其全新的生活理念与消费方式的缔造,包含着室内装饰、后期配饰、家具采买、视觉陈列等众多门类的新艺术行业。而赋予整体家居以多维的变换和灵动的表现力及健康的居住导引则是当下最为流行的家居设计艺术。业内人士表示,形态的变化、色彩的渐变以及几何形大量和规律的运用使欧普赋予了墙面以前所未有的视觉艺术气质。

流动和韵律的结合,使具有欧普艺术特质表现出了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意境美。其在形式上,达到的是“流动”的视觉效果,在内涵上,表现出的则是一种“韵律”的意境,最终给了我们的家居生活以一种超印象的独特视觉艺术享受。

建筑设计

如果说对于建筑中的欧普,我们感觉到陌生的话。那不妨从北京未来景观央视CCTV新大楼来说起。除了“侧面S正面O”的奇特造型外,我们关注央视CCTV大楼,这样一座巨大无比的建筑,就像一座浓缩的迷你城市,它的有机性设计和规则,都会深化我们对未来城市的思考。正是这个方案以其突破常规的造型和“挑战地球引力”的结构,引起了巨大争议。CCTV新大楼的设计者雷姆·库哈斯和奥勒·舍仁介绍:新大楼的两个塔楼从一个共同的平台升起,在上部汇合,形成三维体验,突破了摩天楼常规的竖向特征的表现。外立面采用具有金属质感的材质。由槽钢构成的斜交叉网格打破了单调重复的玻璃墙面结构,使之成为一个看起来独立且浮动的菱形玻璃结构体,为整个建筑的形体增添一层与众不同的鳞状表面,并在不同的天气下都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

对于传统的建筑,他们是四平八稳的,对于欧普建筑,他们是在不同的角度、光线、甚至天气下看都会具有不同视觉效果的空间奇迹。

室内设计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被人称为“光线魔术师”,在巴黎为卢浮宫建造了玻璃金字塔,在华盛顿为国家美术馆设计了引起轰动的东馆。他的设计,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两方面尤其突出。对于这样的称呼,似乎是一个建筑师最大的奖励。无独有偶,很多位室内设计界有名的设计师也都是因为“光线于空间的变化”把握良好而在此行业出类拔萃。“掌握光线魔术、产生视觉错觉。”这与欧普艺术的创始理念都不约而同地相似。

其他信息

除了建筑、艺术、与室内装饰,欧普凭借变幻的特点,更适应于网络新生代人群的喜爱。广泛渗透于欧美和日本的建筑装饰、都市规划、家具设计娱乐玩具、橱窗布置、广告宣传、纺织品印染,以及芭蕾舞、电视观赏等到多种设计领域,对于未来的世界,欧普艺术将拥有更宽广的舞台。

代表人物

在欧普世界里,除了有“欧普艺术之父”之称的维克托·瓦萨雷里(Victor Vasarely,1908-) 还有其他几位代表人物。

维克托·瓦萨雷里

在欧普艺术界,维克托·瓦萨雷里匈牙利,在斯洛伐克度过了童年时代,1919年他们举家搬迁到了布达佩斯。1925年中学毕业后他学习了五个学期的医学。但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他在素有布达佩斯“包豪斯”之称的桑德尔(Sandor Bortnyik)学院学习绘画和现代艺术。1930年,维克托·瓦萨雷里在布达佩斯的Kovacs akos画廊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人画展,之后他和妻子卡拉一起到了巴黎。在接下来的3年中,他一直致力于绘画学研究。

维克托·瓦萨雷里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他便开始研究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作品和理论,并对色彩理论、知觉和幻觉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思考,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外部自然世界中潜藏着一个内部的几何世界,它就象整个自然界的精神语言,将内与外紧密相连。不仅如此,每一块基本的几何形都是色彩的基础,而每一种色彩又概括出不同形状的特征。因此他抛弃了自然界中的基本形态,直截选取标准色彩,并通过几何形在二维平面上的延展,建立起眩目而又迷惑知觉的奇妙空间。他一生都沉迷于线性图案结构,这使他画了一系列深奥的,用各种图形组成图案的主题作品,如:滑稽角色,西洋跳棋,虎,斑马等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维克托·瓦萨雷里还写了一系列有关如何运用光学现象为艺术服务的宣言。这些宣言与他的作品对年轻的艺术家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正如维克托·瓦萨雷里所说,“在最后的分析研究中,纯创作中的实物对我来说像是家庭画作中最后的连线,它仍有着绚烂的美,并自我完结。但它已不仅仅是一幅画了,构成它的色彩与形态仍位于平面之上,但是由它们引发的可塑性却使平面的前部与内部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不仅是终点,也是起点,是为将来取得成就而搭建的发射台。”

维克托·瓦萨雷里艺术作品特征分析

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第一幅重要的作品--斑马(Zebra),这幅作品由黑白条纹的曲线组成,被认为是欧普艺术流派的第一代表作品。这幅作品显示出维克托·瓦萨雷里最初的探索是从形态开始,之后才逐步发展到运

用规则的几何形态和色彩的变化来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

当然,维克托·瓦萨雷里的创作主题也来源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灵感,才能发现这种视错觉。如他的作品“织女星”的诞生,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维克托·瓦萨雷里也说:“织女星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遥远的星座……这幅作品表达了它的外延,我对宇宙的理解:无边无际的自然的极端……我的许多‘展开的’作品都以‘织女星’命名,但是为了区别它们--除了用编号的方式--我还加入了一些诸如‘Nor’之类的词来命名。”同时,维克托·瓦萨雷里在作品中安排了大量的小的、近似同一的几何形以产生生动的幻觉和动感。例如,维克托·瓦萨雷里在他的作品‘Kesege’中使用各种图案去创造运动的幻觉和改变抽象的元素。这幅画看上去象是顶部凸出,但实际上它是在二维平面上同时展现出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达到了平面与立体的完美结合。然而,维克托·瓦萨雷里并不只是满足于在二维和三维空间里创作,他还要在三维的空 间里产生四维效果会和运动感,如他的作品《索拉塔--T》就是他追求新的视觉效果的尝试,它是一件大规模的玻璃构成,三块板象屏风一样可以合起与拉开。透明玻璃上的线条相互重叠,观者只要稍微移动一下视点,就会改变图形,以迅速改变的图形带给视觉一种运动感。

从根本上说,维克托·瓦萨雷里的作品完全抛开了绘画中的个性因素,只注意图形对视觉的影响。他认为艺术不应该是个人的,而应该是社会的产品,因而必须反映社会的内容,也就是反映出当时的技术水平与知识水平。因此,他的创作运用的是精确设计的方法,将科学的理性思维带入了作品之中,其实这种探索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学中就存在了,甚至早在中世纪马赛克壁画中就已经运用了,而维克托·瓦萨雷里是把这个主题从具象画中独立出来,把它放在纯抽象的方式中展现出来,显得更有理论价值。而我们可以把他的这种创作方法和理论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倾斜手法的运用

在维克托·瓦萨雷里创作的一系列平面球体作品中,都用到了倾斜的椭圆,通过这些椭圆大小、形状和位置的变化,在平面上寻求一种空间感和动感。倾斜势必会产生渐强或渐弱的改变。这是因为,它使倾斜的部分,看上去逐渐偏离或接近了水平轴线或垂直轴线的稳定位置。在深度距离上发生的倾斜,是以逐渐脱离或逐渐接近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的。维克托·瓦萨雷里作品中所用倾斜的椭圆,就是在深度距离上以逐渐脱离的方式进行展开的,按照这种方式,被倾斜放置的物体,会显示出一种内在的张力,其方向是朝向正面,或与正面相违背(或者与垂直于正面的面相违背)。一个处于倾斜方向的物体,与一个平行于正面的静止的物体不同,它总是充满着潜在的力量。维克托·瓦萨雷里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潜在的力量”,不仅创作了平面上的球体,在平面上表现出了立体空间,而且让这个球体产生了一种流动感,用这种流动来表现星座应该是最形象不过的,这幅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动态甚至让人觉得色彩会溢出画面,流向漫无边际的茫茫太空。

2、对几何式样的应用

维克托·瓦萨雷里的作品所采用的几何式样并不复杂,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什么自由曲线,他所用的都是我们很常见的如圆、椭圆、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夜空联系起来。实际上,他的作品是没有采取再现的方式,将自然界呈现于观者的眼前,而是用联想的思维和科学的方式表现主题。因此,他和其他欧普艺术家一样,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绘画方式,即使用尺子、圆规等数学工具来代替画笔。当然,也许有人会认为维克托·瓦萨雷里等欧普艺术家的作品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然而,“一种艺术风格,如果仅仅因为它缺乏再现性或运用了抽象的几何形式,是不能把它斥为‘形式主义’的。”“真正的形式主义,是使媒介与媒介服务的内容完完全全脱离开来,进而运用一些美的形式去代替作品中包含的一些戏剧性场面。”而欧普艺术家们则是从对象中直接获取主题,然后用他们的绘画风格把这个主题表现出来,在表现的过程中将其完善和深化,但并没有完全背离主题。我们所看到的,其实就是画家们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尝试采用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即科学的方式,因此,可以说,欧普艺术拉近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给了它们一次合作的机会,从维克托·瓦萨雷里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合作是成功的。

3、凭借色彩表现视错觉

维克托·瓦萨雷里的作品最初只用黑色和白色相间产生视错觉效果,到六十年代后期,他使用的色彩才开始丰富起来,尝试运用小块的标准色形,有时呈正面,有时呈侧面,用平涂手法,使绚烂多姿的色彩与底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体现出色彩的辉煌。维克托·瓦萨雷里很熟悉色彩的特性并能抓住这些特性把它们运用的恰如其分。色彩不仅可以用冷和暖来形容,而且还有进退感,如红色通常被认为是暖色,而蓝色相对就是冷色,橘红色看上去就显得不“冷”也不“暖”,但是,它们之间的冷和暖并不是孤立的,当红和蓝放在一起时,它们的这种特性就会相互影响,从而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很舒服。同时,暖色和纯度高的色有前进感,而冷色和相对纯度低的色有后退感,维克托·瓦萨雷里巧妙地运用色彩的这种特性,用色彩纯度的变化表现空间感,将人的视线引入了画面深处。除此之外,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他用色彩纯度的渐变作为底色,配合形的变化,以达到立体的效果。对色彩能产生视错觉,主要还是源于色彩对心理的影响,“色彩的表现作用太直接、自发性太强,以致于不可能把它归结为认识的产物。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很大一部分产生于心灵,因此,维克托·瓦萨雷里的作品还体现出了平面设计中的心理学要素。”

流动的韵律

维克托·瓦萨雷里的作品从根本上说还是属于构成艺术,这充分说明欧普艺术的源泉还是德国的包豪斯。但是,维克托·瓦萨雷里将平面上的色彩构成赋予了新的内容,也就是说,不仅延续了这种构成,而且将其深化了。其实,不论是形态还是色彩,都可以用两个词形容--流动和韵律。

维克托·瓦萨雷里的作品不论是向外的延展,还是向内的深入,最终都达到了一种效果--流动,只是流动的趋向不同,采取的手法不同,一个是通过形态的变化,一个是借助色彩的渐变,不论向边缘还是向内部,都体现了视错觉。从表现的意义上讲,因为整个自然界都是运动的,所以流动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如流动的河流,流动的星空等等,我们可以感觉到世界本身就处于流动的状态,时间上在流动,空间上也在流动,而维克托·瓦萨雷里常选用星座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也许正是觉得它们有共同的特点--流动。

至于将维克托·瓦萨雷里的作品归结为韵律,源于他将几何形大量和规律的运用。韵律的概念始用于于格律诗,包含有压韵和规律的意思,将其借用在艺术中,与节奏的意义相近。节奏是音乐术语,在视觉艺术中可以理解为一种空间的秩序,也就是很强的规律性。韵律是节奏的深化,是情调在节奏中的体现,如果说节奏是理性的表现,那韵律就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韵律来源于具象和抽象的艺术形态,但却是超越这两种形态的视觉特征,是用具象的形式来表现抽象的情感的一种形式。维克托·瓦萨雷里的作品正是通过运用线条、色彩以及各种的几何形态来抒发其艺术美感,使其作品达到一种动态的韵律美。

流动和韵律的结合,是维克托·瓦萨雷里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意境美,其作品在形式上,达到的是“流动”的视觉效果,在内涵上,表现出的则是一种“韵律”的意境,最终给了我们一种“超以象外”的视觉享受。

注:

①关于维克托·瓦萨雷里的出生时间,还有一种说法是1906年。

马列维基

(Kasimir Malevich,1878-1935)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1878-1935年)生于基辅逝于列宁格勒。他先是受到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影响,后来,他又结识了拉里昂诺夫及俄国先锋派诗人。在他们的帮助之下,他于1915年起草了《至上主义宣言》(见《至上主义》辞条,也称为“绝对主义”)。1911年,他作为“方块J派”的一员,在该沙龙展出了一些立体派风格的作品,并成为有其夫人乌达尔卓娃参加的俄国立体派的领袖。他是欧普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代表人物。

凯利

(Ellsworth Kelly,1923-)

埃斯沃兹·凯利(Ellsworth Kelly,1923~),欧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使用明亮的色彩,造成刺眼的颤动效果,达到视觉上的亢奋。他曾在1951年举办了埃斯沃兹·凯利的首次展览。他的油画和浅浮雕作品题材,很多源于建筑局部的简化构图,以明亮纯色或黑白灰的各种微妙变化,在格网中构成几何形式。60年代中期以来,作品常抛弃画框,以不规则几何形直接完成作品,较为活泼,有很强的装饰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说其作品是绘画、雕塑还是壁画。

诺拉德

(Kenneth Noland,1924-)

诺拉德(生于1924年4月10日)是美国的抽象画家。也是欧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作为其中一个最知名的当代美国彩色领域的画家,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他的思想是一个抽象的表现,并在六十年代初,他的思想作为一个最低限度的画家。

诺兰德出生在阿什维尔,北卡罗莱纳州。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加入了美空军。他出院四年后,诺兰德利用胃肠条例草案,研究艺术的黑色山书院在他的家乡州北卡罗莱纳州。诺兰德参加实验的黑色山学院和他一起研究的教授伊利亚bolotowsky介绍了他的新plasticism工作和朋友蒙德里安。在那里,他还研究了包豪斯的理论和颜色与约瑟夫阿尔伯斯和他成为有兴趣的在保罗克利 ,特别是他的敏感性及颜色。在1948年和1949年他曾与ossip zadkine在巴黎 ,并在五十年代初会见了莫里斯路易在华盛顿特区。1953年,他与路易成了朋友后看到她在纽约市成立了工作室,他们通过海伦莱肯塞勒的“浸泡染色”技术,允许薄涂料,以渗入unprimed画布上。诺兰德的任务是向载有边缘的图片使他的一系列研究的同心圆环,或bull's眼,或因为他们被称为-目标-利用不大可能的颜色组合。这也使他远离路易斯于1958年。诺兰德开创了形的画布上,初步提出了一系列对称和非对称的钻石或chevrons。在这些绘画,边缘画布成为重要的结构为中心。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他形画布上的高度不规则和不对称。这些导致在日益复杂的结构,高度精密和控制的颜色和表面完整性。诺兰德在1964年在美国馆威尼斯双年展。1965年他的工作是在(纽约)华盛顿现代艺术展览馆和犹太博物馆进行作品展示。

莱利

(Bridge Riley,1931-)

布里奇特·路易斯·莱利(Bridget Louise Riley,—),是一位有创造性的英国女画家。她是光效应绘画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欧普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欧普艺术”的创始人之一。1931出生于英国伦敦,1955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1960年前,她主要画人物和风景,后来她投入到光效应艺术中,创作出一批很富动感的作品。她擅长用曲线组成波纹的图案,流动起伏的动感使观众眼花缭乱,甚至无法在画前逗留。虽然,莱利的名誉总是和她在20世纪60 年代的欧普艺术早期黑白绘画作品联系起来,但是自从色彩逐渐进入了她的工作范畴,她的作品开始平稳地增长。1962年在伦敦“第一画廊”举办画展,为女性画家的首次展出。她的作品典型的特色就是寻求变化和旅行。1978-1980,她的大型的作品回顾展广泛地在世界各地展出,这次展览也给艺术家提供了旅行机会。她的澳洲经历,尤其是埃及之行,带领她进入了丰富的色彩表现时代。后来演变到探索光学现象。代表作《瀑布第三号》(1967,英国国会罗曼美术馆)。《流》作于1964年,是其有名的黑白绘画系列中的一幅。线条之间的关系似乎经过了仔细的推算和精心的编排,在画面上造成波折流转的效果。当眼睛盯着它时,画面便不断地起伏波动,“流”的幻觉产生了。

斯特拉

(Frank Stella,1936-)

Frank Stella ,1936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莫登(Malden),14岁时进入位于安多佛菲利普斯学院(Phillips Academy)学习艺术,接着再前往普林斯顿研读历史。之后,他在纽约设立个人工作室,并创造了许多让人赞叹不已的“过渡画”(Transitional Paintings)与“黑暗画”(Black Paintings)。他的作品早在1959年就在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展出,在此创作期间,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深受抽象画派的影响。这位“后抽象派艺术家”在60年代创作的普普艺术绘画,已为现代艺术史写下重要的一页。1960年与1980年间,Stella除了在全球各地展出他的作品外,还身兼教师一职。1978年到1980年期间,Stella曾在美国举行巡回展,藉此回顾他所有的作品。在此之后,他的创作以浮雕画(relief pictures)为主。

方格图腾是Stella早期与晚期作品的特色,就像是一个可任他发挥创意的舞台,但反观他专为利曼(Le Mans)大赛所设计的这件作品,后者显然不再只是将方格图腾作为舞台,而变成了表演本身。然而,Stella并不赞成他的作品被人过度诠释,他对作品的评价似乎抱持着含蓄的态度:“这件作品经彩绘而表现出来的成果应该被视为一种令人愉悦的装饰。”

Stella所创作的BMW Art Car参与了1976年的利曼24小时大赛,不过并未在最后的晋级赛中出线。在这辆车首次露面后,又参加另一场在法国迪戎(Dijon)举行的世界锦标赛。这次是由享誉国际的赛车手,同时也是他的朋友Ronnie Peterson所驾驶。然而,Peterson却在1978年的意大利蒙扎(Monza)锦标赛中丧生,之后Stella便创作了一系列名为“罗尼彼得森的极地坐标”(The Polar Co-ordinates for Ronnie Peterson)绘画来纪念他的朋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