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更新时间:2023-12-12 17:34

《李四光》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人物传记片,由凌子风执导,孙道临主演,于1979年上映。

剧情简介

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在一次野外考察中确定了中国存在着第四纪冰川,但他的结论却遭到中外地质界权威的一致反对。由于李四光专注于科学研究,他的妻子许淑彬不理解,愤然出走。当李四光的地质力学遭到中外地质权威们的冷嘲热讽时,许淑彬又回到了他的身边。他的科研不断受到袭击和干扰,冰川陈列馆建成不久,就被国民党海军夷为平地。抗战时,李四光断然拒绝了蒋介石要他出任教育部长的建议,一家颠沛流离到了重庆。在他最困难时,周恩来副主席来看望他,建议他去英国。解放后,李四光不顾一切毅然回国,出任地质部部长,使他的地质力学得到发展和实际应用。他以多病之躯,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年逾古稀的李四光和许淑彬,回顾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感到无限欣慰。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导演凌子风在“文革”中受迫害,被长期剥夺了创作权力,而该片是凌子风“平反”后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他很珍视这样的拍摄机会,称该片为“解放片”。

为了熟悉李四光的生活,凌子风找到李四光的女儿,在李四光生前的家中看了从李读书直到担任地质部长的各时期的照片。他与李四光的女儿谈李四光的生活、个性,看李四光的书,看李四光看过的书。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打倒“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重视人才、重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被逐步提到治理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张暖忻、李陀想从正面写一个歌颂知识分子的作品,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作品突破当时被奉为圭臬的“三突出”的文艺创作原则,写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于是,他们与致力于科学史研究的作家姚蜀平合作编写了电影文学剧本《沧桑大地》(拍摄电影时改名为《李四光》)。

演员选择

在开拍前,很多演员找到凌子风,希望能扮演李四光。凌子风认为,李四光既有知识分子的文雅也有长年野外工作带来的粗犷气质,而且留过洋,当过部长,气质很复杂,所以在扮演李四光的演员人选上,他颇费脑筋。由于气质不合适,他婉拒了张平、李仁堂等演员。最后,他看中清华大学出身的孙道临,因为孙的身上有极浓的知识分子气质,比在农村成长起来的演员更适合扮演李四光。

特技拍摄

该片开篇地方有一组镜头表现李四光回忆青年时代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读书时情景。从成本和摄制周期考虑,剧组不能去英国拍实影,也不能搭制一堂豪华的实景。导演凌子风决定采用特技方法拍摄这几个镜头。他想办法找到了英国伯明翰大学讲堂内景的照片,作为镜头的背景资料。剧组特技人员采用了活动遮片摄影合成法拍摄这组镜头。先在摄影棚用特技摄影机经过第一次摄影曝光后,得到一条已感光的有人物活动但暂不冲洗留作二次拍摄曝光的彩色底片,和一条画面中的人物影像为纯黑剪影而背景为透明的活动遮片。然后,将活动遮片叠放在彩色底片的前面,同时装入摄影机内,拍摄伯明翰大学的彩色照片。这样,演员就被合成到了伯明翰大学讲堂的彩色照片上。

解放前李四光在贵阳工作、生活的场所是一间叫万松阁的古庙,但是,电影《李四光》拍摄时,古庙已倒塌。摄制组几经周折,在贵阳市乌当区找到一个外形与万松阁相似的来仙阁,但要使其适合拍摄要求,则要搭实景。因为搭实景费时费工,特技组决定采取同期绘画合成的方法。他们在来仙阁与特技摄影机中间架一块大玻璃板,由特技美工师在玻璃板上把南京朝天宫的一座旁门画上,当做万松阁的大门,另外画几间平房和几枝古松作为衬景。然后,通过摄影机取景器把玻璃板上的这些景物固定在实景来仙阁的各个位置上。演员就在玻璃板与来仙阁之间表演,特技摄影师就在玻璃板面把实景、绘画、演员一次同时拍摄下来。

影片评价

该片以饱满的热情、酣畅的笔触,生动描绘了地质学家李四光不断探求科学真理的奋斗的一生,塑造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艺术形象,它的出现,是对电影创作题材的一次突破。该片的人物心理刻划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的特点,很有感染力。特别是孙道临的表演,质朴自然,细腻感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影片虽然着重描写了李四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所作的斗争,但却几乎没有描写他在和自然斗争中遇到过什么失败和挫折,因此也看不到这些成败所给予他的欢乐和痛苦。而李四光的人物性格也缺少发展。(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郦苏元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