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

更新时间:2024-08-06 18:26

春兰(学名:Cymbidium goeringii (Rchb. f.) Rchb. F.),别名兰花、朵朵香、草兰等,为兰科兰属的一种地生植物。其假鳞茎较小,卵球形,包藏于叶基之内;叶带形,下部常多少对折而呈V形,边缘无齿或具细齿;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外侧叶腋中抽出,直立;花序具单朵花,极罕2朵;花苞片长而宽,多少围抱子房;花色泽变化较大,通常为绿色或淡褐黄色而有紫褐色脉纹,有香气;萼片近长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花瓣倒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卵形;唇瓣近卵形;蒴果狭椭圆形。花期1-3月。

栽培历史

中国是兰花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春兰是中国兰花中的重要种类。据载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兰诸山上种兰,而绍兴一直以来就是春蕙品种的主产地,由此推算,春兰的栽培应有2500多年的历史。

春兰其因季节得名,宋朝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有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此外,在众多兰草中,春兰和蕙兰是较早引起人们注意的两个品种。据陶谷《清异录》记载,五代时期的张翊“致尝戏造《花经》,以九品九命升降次第之,时服其允当”,其中就有春兰、蕙兰的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对二者有所区分。

其后,北宋黄庭坚(1045-1105)的著作《书幽芳亭》中曾有“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的描述,从花朵数量以及香味浓淡两个方面对春兰和蕙兰作出区分,也为首次对一干一花的春兰进行了确切且科学的描述,由此可知春兰的栽培应始于北宋末期的仁宗年间(公元1023年后)。公元1130年,南宋迁都浙江杭州之后,杭州作为春兰的分布中心之一,有力地促进了春兰栽培的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一直延续,一直到了清代,春兰的栽培进入了昌盛时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春兰作为兰花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爱和追捧,在繁殖技术上有了明显突破,如大富贵、集园等品种已具备系统的组织培养育苗技术,部分杂交品种通过无菌播种产生了新的植株,在栽培基质材料、肥料施用技术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这些技术的进步,为春兰种质资源的保存、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形态特征

春兰为地生植物。

茎和叶

假鳞茎较小,卵球形,长1-2.5厘米,宽1-1.5厘米,包藏于叶基之内。叶4-7枚,带形,通常较短小,长20-40(-60)厘米,宽5-9毫米,下部常多少对折而呈V形,边缘无齿或具细齿。

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外侧叶腋中抽出,直立,长3-15(-20)厘米,极罕更高,明显短于叶;花序具单朵花,极罕2朵;花苞片长而宽,一般长4-5厘米,多少围抱子房;花梗和子房长2-4厘米;花色泽变化较大,通常为绿色或淡褐黄色而有紫褐色脉纹,有香气;萼片近长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2.5-4厘米,宽8-12毫米。

花瓣倒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卵形,长1.7-3厘米,与萼片近等宽,展开或多少围抱蕊柱;唇瓣近卵形,长1.4-2.8厘米,不明显3裂;侧裂片直立,具小乳突,在内侧靠近纵褶片处各有1个肥厚的皱褶状物;中裂片较大,强烈外弯,上面亦有乳突,边缘略呈波状;唇盘上2条纵褶片从基部上方延伸中裂片基部以上,上部向内倾斜并靠合,多少形成短管状;蕊柱长1.2-1.8厘米,两侧有较宽的翅;花粉团4个,成2对。

果实

蒴果狭椭圆形,长6-8厘米,宽2-3厘米。

分布范围

春兰为亚热带产植物,多分布于北纬25°-34°,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北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北部、不丹、锡金、孟加拉、尼泊尔等地。在中国,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生长环境

春兰生于多石山坡、林缘、林中透光处,海拔300-2200米,在中国台湾可上升到3000米。春兰一般散生或片生于海拔600-1800m的自然林缘地带,也有生长在海拔300-600m的山间溪谷,如中国浙江余姚的四明山、杭州的五云山等低海拔山区均有名种产出,其所生长的局部环境往往是湿度较大、遮光率40%-50%散射光充足的沟边竹林或次生林丛中,而太阴或阳光直射的林地则少有生长。

生长习性

适应性

春兰性喜凉爽、湿润和通风透风,忌酷热、干燥和阳光直晒。要求土壤排水良好、含腐殖质丰富、呈微酸性。其生长适温为15-25℃(白天20-25℃,晚间15-18℃)。在冬季甚至短时间的0℃也可正常开花,能耐-5至-8℃的低温,花芽分化温度为12-13℃。

物候期

休眠期

当气温低于16℃时,春兰营养生长大大减缓而进入休眠期。春兰的休眠期的长短是与气温高低成正比的,气温低于16℃的时间长,休眠期也就长,反之则短。春兰的休眠期有1-1.5个月。

花期

通常,春兰的花芽于9月出土,当花葶生长至2-3厘米高时,便暂停生长,休眠2-3个月,于翌年1月底至2月中旬,花蕾逐渐膨大,特别是在开花前的1周,花葶很快伸长而开花。

叶芽的分蘗期

春兰叶芽分蘖的迟早与生长地的气温有着直接的关系。通常,兰株于3月下旬至5月下旬分蘖新芽,相继破土而出。但也有少数的迟花品种以及长势偏弱,或有轻度冻伤,或上年有高温、肥水害、病虫害、秋干害等兰株推迟于8月上旬,甚至更迟些发芽。叶芽出土后,长至2-3厘米时,就暂缓生长,持续1个月左右,才会相继伸长展叶。母株仅传递给叶芽长根的物质和极其有限的营养,以维持叶芽的生命,促使叶芽自立。

叶芽展叶发育期

叶芽经月余的缓长,多已长出两条以上的短根,可自供自给,展叶并迅速生长,此期,幼叶十分幼嫩,慎防蓟马等病虫的侵染。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春兰的繁殖以异交为主,亦可自交,但是高度依赖传粉者,不存在无融合生殖。春兰雌雄蕊结构特殊,雄蕊始终位于雌蕊上方,且花粉团被药帽包围,这是其难以自动自花授粉的原因,特化的蕊柱可能是兰科植物为避免自花授粉所进化的生理机制。春兰异化的唇瓣是与传粉者的高度适应,能有效吸引传粉者的到来,是传粉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春兰雌雄蕊同时成熟,在开花 7-14天左右花粉活力最强。

在自然界中,春兰的授粉主要靠昆虫进行异花授粉,取得种子。一个蒴果内含数万粒至数十万粒种子,当蒴果成熟开裂时,细小的种子随风飞扬,散落在树上、地面、岩石缝隙,在湿热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种子开始发芽生长。由于许多种子的胚不够成熟甚至尚未形成,所以出苗率极低,新增苗很少。

人工繁殖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常在春季花后或秋季进行,脱盆后将植株冲洗晾干。分株苗一般以2-3筒为宜,按兰苗大小选择用盆,栽植兰苗,要求苗的茎部与盆口平,盆面中部稍高于四周,栽植后浇透水并放半阴处养护。

播种繁殖

春兰种子极细,发芽率低,盆播很难发芽,可利用培养基进行播种。春兰在采种后应立即进行播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种子播种于预先配置好的专用培养基上。种子播前需用双氧水浸泡消毒,后将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瓶放置于20-25℃培养箱内,3个月后种子相继发芽。待幼苗在培养瓶内长有2-3片小叶时,从瓶内移植于经消毒的泥炭苔中培养,待兰苗生长健壮后再移植于盆中。

组培繁殖

在进行组织培养之前,需选择健壮的春兰母株基部发出的嫩芽作为外植体。这些芽经过消毒处理后,用无菌水洗净。处理好的芽应迅速接入预先配制的培养基中,并进行光照培养,每天照光时间为10-16小时。培养温度应控制在20-28℃之间,培养时间通常为30-90天。

栽培技术

盆栽要求

庭院养兰宜用素烧盆或无釉陶盆,此种盆疏水透气性能良好,利于兰苗生长发育。阳台、房顶养兰宜用塑料深筒盆,虽透气性差,而它体轻、整洁价廉,形状好,底孔多,有利兰根伸展与兰盆移动。

栽培基质要求无病虫,无污染,忌发热,忌干燥,忌渍水与盐碱,疏松肥沃,透气排水。土质类有腐叶土和泥炭土;植物类有锯末、刨花、水苔、树皮、谷壳;无机类有煤渣、砖粒等。可根据当地资源,选用数种粉碎,进行二合一、三合一,甚至多合一配制。pH以5.5-6.5为宜。使用前还需日晒,用药物灭菌更好。

水肥管理

春兰的根系为肉质根,因此,春兰的浇水不宜过勤,盆土不宜过湿,否则容易引起烂根。浇水,首先水质要好,以微酸性至中性(pH5.5-6.8)为宜,无论用什么水质,使用前都必须测定酸碱度。夏、秋高温干燥时需多喷雾,增加空气湿度,同样有利于兰株的生长发育。

春兰在萌发新苗或老苗展现新叶时,需要充足的养分供给。在整个兰株生长期以淡肥勤施为好,除开花前后和冬季不施肥外,每隔2-3周施肥1次,常用尿素和磷酸二氯钾溶液叶面喷酒或根施。施肥应在气温15-30℃的晴天进行,阴雨天不施肥,如用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施肥时不能浇入兰心中。

病虫防治

春兰病害以炭疽病最为常见,可在发病前喷代森锌液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喷托布津液防治。虫害以蚧壳虫危害最多,发生时可用软刷刷除或剪除虫叶,发生数量较多时喷洒氧化乐果油防治。

主要类型

自清代开始,中国艺兰家们开始对春兰花瓣的型态、颜色进行分析并加以归类,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瓣型分类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瓣型:

梅瓣

萼片(外三瓣)短而圆,先端肥厚,稍向内弯曲,近花梗部较窄,形状如梅花的花瓣。梅瓣花透出苞衣时花瓣上多数有白色镶边。花瓣(内三瓣)短,捧心起兜,有时两瓣合抱或相连在蕊柱上,并带有白边。舌瓣短而硬,先端圆,直伸或隐藏在捧瓣内伸出。以“宋梅”花瓣最为典型。

荷瓣

萼片(外三瓣)特别宽大厚实,顶端急尖或钝尖,基部收根紧,瓣的长度与宽度近乎相等,形如荷花之瓣。捧心无兜,形似蚌壳,舌瓣大而下垂常向内卷。如“端秀荷”。

水仙瓣

萼片(外三瓣)较狭长,顶端稍尖或近急尖且边缘稍厚实,中间较阔,形似水仙花瓣。捧心起兜,舌瓣下垂微卷。如“龙字”、“春一品”。

竹叶瓣

萼片(外三瓣)狭长,形如竹叶,普通春兰、部分素心类春兰可归于此类(3)。

素心瓣

舌瓣无红点,呈绿色、乳白色或淡乳黄色等颜色,也有的是舌上无红点,但舌的后面边缘处有浅红色分布,俗称桃腮素。也有的兰花唇瓣全红色,有人称“红素”。素心瓣在荷瓣、梅瓣、水仙瓣、竹叶瓣、蝴蝶瓣等类型中均有出现。

奇瓣

萼片(外三瓣)、捧瓣的下半部分不同程度演变为类似唇瓣形,或花朵呈多瓣或缺少,均称为奇瓣。奇瓣又可分:

蝴蝶型——即萼片捧瓣部分或全部唇瓣化唇瓣化部位有红斑点的称晕蝴蝶,无杂色斑点的称素蝴蝶,如“杨氏素蝶”。

多瓣型——萼片、捧瓣数量增多或花形重叠,如“四喜蝶”。

多唇型——唇瓣数量增多如“绿云”。

百合瓣

捧瓣呈雄性化变异,无兜,外三瓣似百合花,从花瓣的中上端向后翻卷呈半圆形,唇下垂或后卷。如“巧百合”。

下级分类

1999年,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春兰种下具3个变种,分别为线叶春兰(var. serratum)、菅草兰(var. tortisepalum)、春剑(var. longibracteatum),具体如下:

线叶春兰

叶宽2-4(-5)毫米,边缘具细齿,质地较硬。花单朵,极罕2朵,通常无香气。分布区与生境近似原变种。

菅草兰

叶长30-65厘米,宽4-12毫米,质地柔软,弯曲。花2-4(-5)朵;花苞片长于或等长于花梗和子房,披针形;萼片与花瓣扭曲或不扭曲。花期12月至次年3月。产中国台湾与云南西部。生于草坡或透光的林中或林缘,海拔800-2000米。

春剑

叶长50-70厘米,宽1.2-1.5厘米,质地坚挺,直立性强。花3-5(-7)朵;花苞片长于花梗和子房,宽阔,常包围子房;萼片与花瓣不扭曲。花期1-3月,产中国四川、贵州和云南,生于杂木丛生山坡上多石之地,海拔1000-2500米。。

近种区别

春兰与建兰、蕙兰同为中药材兰花的来源,三者区别具体可见下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2021年,春兰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二批)中,为二级保护植物。

2013年,春兰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为易危(VU)等级植物。

在《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春兰被列为二级保护植物。

在中国,春兰也被列入《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修订)》中,被归为履约物种类别。

种群现状

春兰的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减少,可推测其在任何3个世代内种群至少减少30%,且造成减少因素的一直没有停止。

濒危因素

春兰在自然条件下繁殖困难,结实率低,种子细小,种皮细胞壁厚,种皮表面覆盖一层不透水、不透气的膜状物质,种胚为发育不完全的球形胚,仅含脂类作为储存营养物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须借助共生菌才能萌发成苗,且野生春兰被过度采挖,致使春兰种质资源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保护措施

在中国,春兰已被纳入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等地进行保护。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春兰是中国国兰的主要代表种,其叶色鲜绿,常年青翠,叶姿潇洒飘逸,花色淡雅,花香清香四溢醇正而幽远,被称为“天下第一香”。春兰作为盆裁或与山石、树桩组成树石盆景,与盆、篮等容器组成的艺术装饰品都具一定观赏性。清雅、高洁的春兰摆放在书房、客厅、餐厅或窗台可使整个房间增添诗情画意。在中国江南一带的古典园林中,常在山石旁、溪沟边和山坡上配植数丛春兰花,增添春意。

药用价值

春兰的根或全草、花皆可入药,药性辛、平,具有滋阴清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百日咳、肺结核咳嗽、咯血、神经衰弱、头晕腰疼、尿路感染、白带等。其花为中药材兰花的来源,药性味辛、平、无毒,可调节和中、止咳、明目,主治胸闷、腹泻、久咳、青盲内障。

食用价值

春兰根可与鳖、鸽子、排骨等煲汤;花既可作为名菜之点缀品,也可与猪肚、肉丝、鱼片分别炒成名菜。根、花可浸酒。花可蜜制茶料,也可熏茶等。

工业价值

春兰花能提炼医用香精,以治疗神经衰弱、心理障碍。。

植物文化

春兰在中国古代常被作为祭品供奉给神灵或祖先。在《九歌·礼魂》中,“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的诗句,体现了春兰在祭祀仪式中的重要地位。诗人王逸的注解指出,春祠用兰、秋祠用菊,代代相传,象征着永恒不变的传统。此外,春兰也作为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为诗人们增添灵感。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萧衍,在《紫兰始萌诗》中描绘了春兰初萌、春荣的季节性特征,赞美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状态。另外,顾野王在《饯友之绥安》中,以“兰芽被平皋,冰澌泮微濑”来形容春兰生长茂盛,甚至将河水覆盖的生动景象,表达了春兰给人带来的喜悦感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