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

更新时间:2024-09-18 00:38

《摩登时代》是由Charles Chaplin Productions出品,查理·卓别林编剧并执导,查理·卓别林、宝莲·高黛切斯特·康克林等主演的喜剧电影。该片于1936年2月25日在美国上映。

剧情简介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时值美国经济大萧条的高峰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挣扎。查理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每天的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发疯般地工作,以期能够获得填饱肚子的可怜工资。虽然生活昏暗无比,但查理还是努力地奋斗着。不过面对时代的萧条大潮,查理依然无法保证自己的生活,那怕是最低的要求。

而此时工厂的管理层们开始疯狂地压榨员工,昏天黑地的工作使人们开始麻木。查理自然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他成天挣扎在生产流水线上,由于他的任务是扭紧六角螺帽,结果最后在他的眼睛里唯一能看到的的东西就是一个个转瞬即过的六角螺帽。结果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东西都遭了殃,因为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查理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扭。大街上一位裙子上带有六角形纽扣的女人就惨遭查理的毒手。但工厂老板可不会停手,他甚至认为工人吃饭的时间都过长,于是美其名曰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又引进了全新的吃饭机。这种吃饭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喂”工人吃完饭,这样自然而然就可以省下大量的时间用于工作。而查理则很不幸地成为了“试用品”,谁知试用的过程中机器出现了问题,不但无法停止,还开始发狂,结果搞得查理也几近疯狂。最终,查理还是失业了,他极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地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随后他无意中成为了示威运动的领导者,但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查理在痛定思痛地想过之后,发现唯一不用担心饿死和操心生计的地方是监狱!于是他又开始策划如何进监狱,但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包括替人顶罪都无法使自己进入监狱。不过再艰苦的生活都无法改变查理善良的本性,虽然他自己都无法保证温饱,他还是在街头搭救了一个偷面包的流浪女子,并获得了这个女子的爱情,两人相依为命一同度过这个“摩登时代”。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信息来源:)

角色介绍

(角色信息部分来源)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摩登时代是1936年由卓别林指导的喜剧电影。1935年,好莱坞电影的主流已经是有声电影。可卓别林认为,意外的肢体冲突、俏皮的面部表情,再加一点得意洋洋的天真,这些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卓别林曾经希望将摩登时代定位为自己电影生涯中的一部有声电影,并已经写好了剧本。卓别林已经拍摄了一些完全由对话组成的场景,但他在看到拍好的场景后发现,那个已经广为人知的流浪汉形象一旦开始说话,这个角色的魅力也就随之减弱了。实际上,摩登时代也是卓别林苦心塑造了流浪汉形象在荧幕上最后的谢幕。为了保存流浪汉在观众心中的完美形象,也为了突出电影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最终放弃了对话,而更多的侧重于表现各种机器发出的不同声响。 卓别林原打算推迟影片的放映时间,因为他对影片的原声音乐并不满意,而在反复的修改。卓别林也希望在现有影片的基础上,再剪掉一些段落。电影原本设计的结尾是男主人公查理・卓别林最后得了精神病,被送到了医院。但卓别林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拍摄另一个结尾,也就是观众们看到的,更加有希望的结尾。而原来拍摄的那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段落被收录在2003年出版的DVD中。

音乐制作

摩登时代的电影音乐由大卫・瑞克森创作的,但卓别林也亲自参与了音乐的创作。宝莲・高黛表示,卓别林在影片制作期间非常沉迷于电影音乐的录制,他整天待在录音间,只有宝莲・高黛恳求他时他才肯回去。大卫・瑞克森当时还非常年轻,在创作摩登时代的音乐时,卓别林给了他很指导,卓别林本身会演奏小提琴,但他并没有系统的作曲知识,他常常坐在洗手间里,一想到什么曲调就让瑞克森马上记录下来,然后瑞克森再根据剧情将这些模糊的曲调编配成流畅的原声音乐。

演员

在拍摄摩登时代时,女主角宝莲・高黛还只是一个合唱团的普通女演员,她每周的片酬还不到100美元。

制作发行

发行公司

发行公司参考资料

影片评价

大众评价

专业评价

有人说《城市之光》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但我依然认为这部《摩登时代》才是卓别林默片时代最后的收尾之作。现在回顾《摩登时代》的拍摄年代,人们不得不佩服卓别林的强大。此部影片摄制于1935年,这时好莱坞已经是有声电影的天下,无声电影已经濒临退出历史舞台的边缘,而局部彩色片也在这一年诞生,这是一个电影摄制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很多人总是固守着一些东西不肯放弃,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古板!正如音乐届的恩雅一般,卓别林就用他的《摩登时代》向我们证明了这种坚持的伟大。卓别林始终认为肢体语言的表现才是电影艺术的真正的精髓,而这一理念在现今电影技术大爆炸的今天依然极具指导意义。在卓别林的坚持下《摩登时代》正如传统无声电影一样屏蔽了对白,只留下少许音响和背景人声,而它也证明,经典不会因为形式而失去它的色彩。

现在人们都在赞叹这部电影的伟大,却不知道当年电影上映后引起了一场海啸级别的争议,因为影片中的讽刺辛辣而犀利,对底层工人的同情显而易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资本所有者的形象。自然招致国际资本势力的群体反击,再加上很多评论人员抑或无心抑或有意的歪曲评论,导致影片中对当时社会问题深刻的反映被完全忽视,反而被认定是一部有红色共产倾向的危险性作品。但真理永远不会被世俗所埋没,这部作品经过时间的洗刷过后依然被公认为影视经典,它不但是卓别林的一个个人突破,影片超越了其他单纯以他个人特点为卖点的悲剧性主题作品,改而反映当时社会中一些重要的问题。而对整个电影届的发展而言,也使当时技术至上的电影人看到了一部电影所应该具备的核心。(新浪娱乐 评)

电影主题

《摩登时代》的主题由个人悲剧直指社会悲剧,尽管如此,该片仍是一部讽刺喜剧。卓别林的电影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原则: 喜剧与悲剧间没有绝对的鸿沟。这是对他以往影片的超越更是对他所处时代的超越。它不仅延续了卓别林电影中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独到观察,揭示了美国工业文明起步初期底层工人艰辛的生活,还预言性地演出了二战结束后爆发出的技术理性危机,达到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影片中与主人翁分不开的还有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机器——齿轮。

卓别林拍《摩登时代》,从形式到主题彻底实现了表现“异化”的野心。《摩登时代》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以异化社会的代表艺术形式表现异化社会,由物化造成的人与人的异化,消除了血缘关系之后产生的新的物的关系,由此带来的个人的孤独感以及对孤独感的逃避,则需要《摩登时代》这种类型化、标准化了文化产品去满足现代人期望与社会与他人同为一体的认同倾向。电影塑造了大众的鉴赏力和偏好,又不断地去创造生产满足自己界定出来的虚假需求。这一系列的讽刺卓别林一定会“颇感意外”。(《延边党校学报》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