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巡洋舰

更新时间:2024-07-10 17:05

战列巡洋舰是一种20世纪初兴建的一种大型战舰。这种战舰是由装甲巡洋舰发展而来,但其本质上是一种高速战列舰。相比于同时期的战列舰而言,战列巡洋舰有着稍薄的装甲和稍弱的火力,但通过牺牲部分装甲所换来的航速却赋予了其极高的战术价值

历史沿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表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福克兰群岛海战中,战列巡洋舰证明了它们应有的价值。在这次战役中,英国的坚定号和无敌号战列巡洋舰轻松的消灭了一支德国在南大西洋的巡洋舰舰队(斯佩舰队)。

1915年1月24日,战列巡洋舰之间的首次大规模交战发生在北海上的多格尔沙洲海战中。

1916年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军战列巡洋舰损失惨重,那么英国战列巡洋舰损失惨重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沉没的三艘战列巡洋舰“不倦”(HMS Indefatigable)、“无敌”(HMS Invincible)和“玛丽女王”号(HMS Queen Mary)由于幸存者过少因此没有详细的记录,但是我们可以知道这三艘战舰都是在被命中炮塔之后才殉爆的。不过有一艘战列巡洋舰在被命中炮塔后逃过一劫,那就是上文中列举出来的“狮”号的中弹记录,下面我们来对这次中弹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与水平面约成20度的夹角恰好击中炮塔9英寸与3.25英寸装甲的结合部,击穿后在左炮上方爆炸,造成炮室内人员大量伤亡。另外爆炸还导致炮室起火,虽然消防人员认为他们从上方将其扑灭了,但是实际上焖烧现象仍未排除。在中弹约2、3分钟后“狮”号的首席炮手亚历山大.格兰特士官长(Alexander Grant)来到Q炮塔弹药库,舰长下令关闭药库库门,向药库内注水。16时28分,当格兰特来到主甲板上通往输弹舱的舱口附近时,他目击了一团烈焰突然从舱口窜出,直接吞没了舱口附近的几名消防人员,根据该舰舰长查特菲尔德的回忆,弹药库内的70余人几乎在瞬间被杀死。据事后调查显示,应该是炮室内焖烧的火苗向下蔓延引燃了发射药,幸运的是燃烧引发的压力得以从Q炮塔顶部装甲缺失处及处于开启状态的输弹舱舱口释放,因此未能造成更加猛烈的爆炸。假如“狮”号的药库未能及时关闭,毫无疑问该舰将发生毁灭性的殉爆。

在战后的调查中发现,炮塔顶部防御过于薄弱是其中原因之一,但相比于同一时期的战列舰其实也并没有太大的差距。重要的是为了追求射速,战列巡洋舰队在药库和火炮之间存放了过量的发射药,这些发射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并且药库舱门长期处于开启状态,这才是殉爆的罪魁祸首。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她们很好地完成了侦察任务

与战列舰对比

其实战列巡洋舰本质上便是高速战列舰,只不过受限于技术原因不得不在速度和防护上面做出取舍,虽然其装甲较同时期的战列舰要薄,但是也足以消除大部分的威胁。但其高航速所带来的战术、战略价值一战时期的任何战舰都更为有效,甚至强于很多战后的战列舰,其装甲重量占排水量百分比为33%,与此相比“纳尔逊”级战列舰(Nelson Class)为29%,“英王乔治五世”级(King George V Class)战列舰为36%。而皇家海军在停战至《华盛顿条约》期间设计的G3级战列巡洋舰已经拥有14英寸的倾斜主装和8英寸的水平防护,甚至要强于“衣阿华”级(Iowa Class)战列舰的防护水平(12英寸主装,6英寸甲板),G3级的性能要远超同时代的战列舰,甚至与二战期间的战列舰相比也可能仅次于排水量大得多的“大和”级。

不过由于海军条约的签署,世界上没有海军再建造战列巡洋舰了。日本的“八八舰队”计划里原打算造8艘战列巡洋舰,但后来撞上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使这个计划只好终止(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中的“天城号”因为地震导致龙骨被毁后拆解,’“赤城号”在补充条约之后改建为航空母舰,剩下计划舰高雄、爱宕后名字由高雄级重型巡洋舰继承),后来在1930年代,日本把现有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升级为“高速战列舰”。美国海军列克星顿号萨拉托加号本来设计是战列巡洋舰,建造中途也因为《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而改造为航空母舰。

建造背景

早期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战列巡洋舰是英国的不屈号、无敌号、坚定号战列巡洋舰(即无敌级战列巡洋舰)。三艘船都是在1907年下水。它们的船体和炮塔装甲厚度为6或7英寸(150毫米或180毫米),而相应的战列舰的装甲为11英寸或12英寸(280毫米或300毫米)。它们的航速可达26节(48千米/小时),而当时相应的战列舰的航速为20节到21节(37千米到39千米/小时)。它们的火炮口径为12英寸(约305毫米),这与同期的战列舰相当。后来英国战列巡洋舰的特点,就是重视火力的航速而相对轻视装甲。继英国之后,德国很快也建造了自己的战列巡洋舰。1911年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下水。德国战列巡洋舰的火炮口径比英国的略小,但它的装甲比当时英国战列巡洋舰的装甲好一些。这成为后来德国战列巡洋舰的特点:重视装甲和航速,相对轻视火力。

战列巡洋舰是一种20世纪初兴建的一种大型战舰。是在装甲巡洋舰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一种功能性很强的新型主力舰。

战列巡洋舰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费舍尔海军上将独创的概念,可以被看做是装甲巡洋舰与战列舰结合的产物。费舍尔对战列巡洋舰的描述为:“这些装甲巡洋舰(指战列巡洋舰)完全适合与战列舰作战,更准确地说,她们的高航速可以压制海面上任何漂浮的东西……这些新式的装甲巡洋舰事实上就是高速战列舰。”

雷金纳德·培根上将曾写道:“……具有足够大小和吨位的船只……应有额外用途,即拥有在战列线交战时构成一个快速中队,作为对己方战列舰的补充的能力,并对敌战列线前端或末端的战舰展开袭扰。该舰种从未被赋予单独与敌方战列舰交战的任务,但该舰种的设计应赋予其帮助我方战列线作战的能力。”

设计原因

显然费舍尔构思的战列巡洋舰可以在会战中对任何形式的敌方部队进行压制,高航速赋予其极高的战略价值和战术主动性,与战列舰相当的火力可以使其歼灭敌方装甲巡洋舰和战列舰。作为前卫部队,战列巡洋舰可以通过航速和兵力优势压制敌方前卫,与敌方舰队保持接触来达到强行侦察的效果,并使敌方前卫陷入两难的境地,若前卫舰队单独开战,那么对于敌方来说显然是不利的,若是撤退与主力汇合,那么战列巡洋舰凭借高速便可以包抄敌方战列线的一端,也可以在双方主力交战时加入到战列线中,事实上战列巡洋舰的前身装甲巡洋舰就已经有了加入战列线的职能,这一点在日俄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诚然战列巡洋舰可以通过高速和火力来轻松击败巡洋舰,但如果仅仅用一句“战列巡洋舰就是巡洋杀手”来解释战列巡洋舰的作用未免令人捧腹。

错误观念

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战列巡洋舰惨重的损失将战列巡洋舰这一舰种推上了风口浪尖,从“不倦”到“玛丽女王”再到“胡德”,或许是这些战列巡洋舰的沉没给人们留下了过于深刻的印象,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些关于战列巡洋舰的错误观念便甚嚣尘上,甚至有人说战列巡洋舰是投机取巧的产物,然而在海战结束后德军的报告中却将英国战列巡洋舰视为头号大敌,那么是时候为战列巡洋舰正本清源了。

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在拥有与战列舰同样强大的火力的前提下,想要拥有高航速,就不得不在防护水平上做出一定的牺牲,那么在牺牲之后战列巡洋舰的防护水平究竟怎么样呢?

那么在日德兰海战中战列巡洋舰的装甲又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主力舰的中弹记录中,装甲带的中弹次数相对来说较少。在整场海战中,9英寸(229mm)装甲共被命中四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