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

更新时间:2024-02-19 10:42

徐绍(?~265年),一作徐劭,原吴国南陵督,寿春之战被俘后投降魏国。后奉命与孙彧出使东吴,向吴主孙皓陈述利害。咸熙二年(265年)三月,孙皓使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弘璆与徐绍、孙彧来报聘。徐绍行至濡须时,被孙皓召回处死。

人物生平

徐绍,原为东吴南陵督,在寿春之战与孙彧皆被俘获投降。

魏咸熙元年(264年)十月,相国司马昭遣相国参军徐绍、散骑常侍水曹属孙彧带着书信出使东吴,向吴主孙皓陈述国事形势的利害,并致以马锦等物,以示威怀。朝廷下诏:“古代贤明的君主能够平定战乱,造福百姓,开创宏业稳定江山。文治武功虽是不同的方面,但皆可成就功业。他们有的能手执兵器亲自征讨叛臣逆子,有的能统率大军抵御强暴的侵犯;至于造福于民,总是先创办文教,教给民众礼仪,除非不得已才动用武力,其盛德在这些方面都是相同的。汉末之际天下大乱,九州分崩,刘备孙权又乘机作乱。我朝三位先帝为了平定战乱,一天到晚忙不过来,遂使贼寇长时间越礼犯上。今幸赖先帝神灵的保佑,宰辅的勇猛,我王朝大军得以征讨四方,平定巴蜀。近年来江东政权日益衰败,由于西蜀已经灭亡,他们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交、荆、扬、越等地的官吏百姓纷纷归附我朝。又有交趾吴将吕兴带领三郡万里归命,武陵邑侯相严等联络五县归降我朝,豫章庐陵山民举众叛吴,以助北将军作为他们首领的称号。加上东吴国内孙休病死,主帅易人,面对危局,上下各思其保。伪将施绩,本是东吴的名臣,却遭众人猜忌,处境很是危险。如今的东吴政权,可称是众叛亲离,人心惶惶,自古至今,没见过哪个国家有如此明显的亡国之兆。倘若我大军出师征讨,南抵江汉,东吴都城一带的百姓也会扶老携幼迎接王师,这也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大军出师远征,毕竟劳民伤财,不如对东吴政权告以威德,示以仁信,使他们明白归附王朝和避免交战的好处。朝中相国参军事徐绍、水曹掾孙彧,都是当年寿春战役中被俘吴将,徐绍本是东吴南陵督,很有军事政治才干;孙彧是孙权的同宗,为人处事以忠良著称。现在朝廷决定派徐绍为特使、孙彧为副使南返,其使命是宣扬大魏的威德,将我们的建议告诉东吴君臣,以事实促使他们认清形势。若是他们能觉悟过来,我们可以不动干戈。对重大决策深思熟虑,为古今用兵之道。特任命徐绍兼散骑常侍,加奉车都尉,封都亭侯。孙彧兼给事黄门侍郎,赐爵关内侯。二人所赐妾及男女家人,悉听自便。完成任务后二人也不必返还,以此显示国恩,并表示对二位使者的信任。”

咸熙二年(265年),孙皓派遣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弘璆与徐绍、孙彧一同前往北方,徐绍行至濡须,孙皓将他召回来杀死,并将其家属迁徙到建安,起因是有人报告徐绍称赞曹魏。

人物评价

曹奂:“相国参军事徐绍、水曹掾孙彧,昔在寿春,并见虏获。绍本伪南陵督,才质开壮;彧,孙权支属,忠良见事。”

姓名争议

徐绍是相国参军,在《晋书》中记载为“徐劭”。

此外,《晋书》记载甘露三年(258年)寿春之战结束时,吴将徐韶与唐咨等人皆率众投降。《晋书校勘记》认为徐韶、徐绍、徐劭皆是同一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