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房头条

更新时间:2024-06-11 18:26

廊房头条位置处于前门大街路西,其间建筑形式以中西合璧建筑居多。与南比邻廊房二条商业繁华区相通,是清末民初各地商家寄宿和聚集场所。

位于北京西城区,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

火烧旺铺由此而来在北京,将同一条街上并列相邻的胡同按顺序命名为“某条”的做法,至少在明代即已出现。明代嘉靖年间张爵著于1560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咸宜坊一条胡同、二条胡同、三条胡同”的记载,其位置相当于今西城区辟才胡同北侧。不过“一条”往往被称为“头条”,就是“头一条胡同”的意思。金庸先生的家族前辈查慎行著于清代的《人海记》提到,明代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之初,曾在城门口和钟鼓楼等处建造店铺房屋,招商经营,统称为“廊房”。当时按地段不同分别制定了税收等级,指定廊房中有能力的经营户充当“廊头”,负责收敛税款,送交皇家天财库(在西什库),供皇帝宴会和赏赐开销。如今前门外的廊房头条等胡同名称就是那时的遗留,堪称是北京最早的招商区。1900年6月16日,义和团在大栅栏街(原名廊房四条)放火焚烧卖洋药的老德记药房,不料火势蔓延至廊房头条,将这一带繁华密集的商业区尽行烧毁,受损商铺达上千家,连京城金融界柱石“四大恒”也因灾停业。但因廊房头条一带是老北京内外城接合处,附近的前门两侧又有京汉、京奉两大铁路火车站,火灾后不久商业区重建,生意更加火爆,所以那时的商界流行“火烧旺地”这句话,意为旺地越烧越红火。

明代初年,北平商业萧条。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北平改为北京,为了振兴北京经济,以设“廊房”。

据《人海记》记载:“永乐初,北京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如民居住,召商居货,谓之廊房。。。。今正阳门外廊房胡同,尤以此名”。

由此说明“廊房”就是商业街。清乾隆年间称廊房头条胡同,宣统时改今称。

廊房胡同从北往南有头、二、三条。据《旧京琐记》记:“灯市旧集于东、西四牌楼,后始移廊房头条。”因之,昔日廊房头条有“灯街”之称,在这里有华美斋、文盛斋、秀珍斋等二十来家灯笼铺。

清同治七年(1868年)开业的大同金店在此胡同,清末和民国时期,大同金店几乎垄断清末和民国的北京黄金市场,足显廊房头条胡同之地位。

清宣统二年(1910)开业的“京师第一劝业场”和北京著名的天宝、三阳两家大金店也在此胡同。

廊房头条:灯街

过去廊房头条被称“灯街”,在这里有华美斋、文盛斋、秀珍斋等二十来家灯笼铺。

这些灯笼铺都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生产的灯笼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圆纱灯,这种圆炒灯是用竹条做成灯架,外蒙红色或白色纱,答名少灯多做喜庆宴会时点燃用,白纱灯为观赏彩色花灯,上画会油彩艳丽的人物或花鸟鱼虫等图画。

另一类是宫灯。用硬木或其它上好木料,做成棱形或多方形的灯架,灯架上雕着各种玲班剔透的花牙和各式饰物。在灯的每方格上镶玻璃或纱绢。玻璃上和纱绢上,都要画上各种好看的图画。这些灯笼铺生产的各式灯笼,既是生活照明品,又是民族工艺美术品。华美斋和文盛斋等生产的灯笼,不仅受一般市民的欢迎,并且供应清皇宫内使用。

清末民初,每逢正月十五,大栅栏地区还举办灯市,各家店铺门前各种花灯竞相点燃,大放异彩。

劝业场

前门西的廊房头条死一样的静,这里已看不到昔日的繁华。过去这里以买金子为主,是老北京有名的金银珠宝一条街,鼎盛时期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向人们展示她的荣华,在那家金店的地下挖挖,也许还能挖出金粉。

廊房头条还有一家过去的大卖场“劝业场”。张仲先生在《劝业场(京津风物小记)》一文中说:

“北京、天津都有劝业场,都处于辛亥革命后京津商业区的最好地段。

劝业场都是名副其实的筒子楼,小摊店就设在每层楼的里圈(原来中间空心)。两个劝业场既然不是一个东家的两家分号,为什么叫一样的名字?有人说,天津劝业场办公室内,曾悬一个斗方,写着一首冠项诗:“劝我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更新。”这是劝业场主高星桥请人所写。北京劝业场是简单的三句话:“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人们说,这就是劝业场命名的根据,听起来沾点边儿,可看作场方经营宗旨,但不是商场命名的根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设商部,商部建立了“京师劝工陈列所”,以展览各地新兴的产品为主,同时附设了一个销售单位,就是劝业场,各地都曾效仿。陈列所的地址几经变迁,最后由前门箭楼移至廊房头条,基址宽阔,后门在西河沿,离当年的前门火车站很近。”

前门大街改造完了,廊房头条不知何时开始改造重现繁华。

百年劝业场凋落

劝业场的建立:(在建立时间上有不同说法)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的商部创建、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以展览各地工业品为主,同时附设劝业场,销售部分商品

到了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陈列所不幸遭火灾,遂移至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新建一座三层楼房为该所馆址。1912年,到了民国,北京政府工商部将它改为商品陈列所。

1928年,又改名为工商部国货陈列馆,馆址迁至前门箭楼之上,展出各商号的商品,兼有销售。

正式叫劝业场那是1936年以后,当时的政府把它划归了北平市政府,称北平市国货陈列馆,改名为北京劝业场。意思是“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规定私人可以在此租地设摊,只许卖国货,不许卖洋货。

1940年,劝业场三楼又开设了评戏、相声曲艺等场所。

解放后的劝业场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点。共有二十二个行业,一百八十多个货摊,吃、穿、用、玩俱全。

1956年公私合营后,劝业场改为国营商场。其主要经营,珠宝玉器、金属器皿、丝织品、刺绣、棉麻织品及土特产品等,同时出售日用百货、皮货、五金电器等。文革时曾一度停业。1975年北京劝业场改为“新新服装店”。

廊房头条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劝业场暂被保留,不知能保留至何时。据说前门要重建劝业场,这块工地紧挨着劝业场的大厦,不知是否要旁边重新在旁边新建大楼。

所获荣誉

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