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淮西碑

更新时间:2023-12-03 10:17

平淮西碑,又名韩碑,由唐代文学家韩愈撰文,记述了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平定淮西(今河南省东南部)藩镇吴元济的战事。

作品原文

创作背景

元和十二年,裴度统领大军平淮西时,韩愈李愬一样都在军中任职。对于平淮西之战,韩愈亲历所见。战事过后,宪宗皇帝点名让韩愈撰文立碑。接到圣谕,韩先生“公退斋戒坐子阁,濡染大笔何淋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李商隐·《平淮西碑》)”。碑文千八百字,如行云流水,如大江出峡,汪洋恣意,一挥而就。文章之华美,所谓“下笔烟飞云动,落纸鸾回凤惊”。勒碑之时,国人视为奇文争相诵之。但是,让韩先生和喜爱韩先生诗文的人料想不到的是,这通立于汝南城北门外的“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龟蟠以螭”的平淮西碑,在立好后不久便被李愬的部将石忠孝“长绳百尺拽碑倒,粗沙大石相磨治”(李商隐·《平淮西碑》)了。这还不算,石碑被拽倒之后,仍不解气的石孝忠又亲自挥锤将其砸断。这还得了,平淮西碑是尊圣上旨意立于此地的,拽倒砸碎此碑无疑触犯天条,是罪不能赦的。更为严重的是,当官吏来抓捕他时,他非但不束手就擒,反而动手又打死一名吏卒,真是无法无天到了极点。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陷入了中央与藩镇的长期苦斗之中,王朝已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当时边疆内地,藩镇四起。其中,从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开始,“蔡州之不廷授,于今五十年,传三姓四将,其树本坚,兵利卒顽,不与他等”。也就是说,从李希烈到吴元济,这些叛唐之将占据蔡州已经50年了,事实上形成了国中之国。当时吴元济手握重兵,据地千里,对大唐威胁甚重。为了平定淮西,唐宪宗下令讨伐叛贼。由于用兵不利,平淮之战虽连打几年,却收获甚微。最后,才在朝中重臣裴度统领下,由部将李愬在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10月乘敌不备,采用掏心战术,以三千兵勇,借风雪一夜,突袭吴元济老巢,在蔡州活捉敌魁吴元济。此一战不仅结束了长达5年之久的平叛,结束了蔡州长达52年的割据局面,稳定了大唐基业,也让裴度、李愬一战成名,为万民仰望。这就是史称“李愬雪夜入蔡州”的由来。作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这段历史自然被载入史册(直至后来被选入中学生的课本当中),足见其深远的影响。而《平淮西碑》正是在这场战斗之后,为了表彰这些人的功绩,由皇帝授意撰文立碑,以示后人。但由于韩愈在文中过度夸奖裴度,对其他功臣仅寥寥几句,最终引发了一场惊动朝野的麻烦官司。

作品鉴赏

韩愈的《平淮西碑》写得古意盎然,桐城派大家张裕钊赞为“此文自秦后,殆无能为之者,······殆欲度越盛汉,与周人并席矣。”

作者简介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出生于河南河阳(今孟县),因平日自称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韩愈早年父母双亡,由其嫂抚养长大,从小就聪慧过人,加上后天刻苦自学,贞元年间入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后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国子祭酒、吏部侍郎。时人有“孟(郊)诗韩笔”、“韩柳(宗元)”之称,甚至有人把他和同朝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比成古时的屈(原)宋(玉)班(固)马(司马迁),可见名望之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