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1 09:52

粟,是禾本科狗尾草属草本植物。粟植物体细弱矮小;圆锥花序呈圆柱形;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黄色,小枝不延伸;花果期六月至十月。《春秋说题辞》载:“西及金所立,米为阳之精。”故“西”字合“米”字为粟。

植物学史

《春秋说题辞》载:“西乃金所立,米为阳之精。”故“西”字合“米”字为粟。粟是起源于中国或东亚的古老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主要的栽培作物。黄河流域史前考古发掘的粮食作物以粟为多。直到唐代以前,粟一直是中国北方民众的主食之一,通称“谷子”。至秦汉时期,粟是种植最多的谷物,唐宋时期也在中国南方提倡种粟。直到宋末,稻、小麦逐渐发展,粟才退居二线。

经长期选择培育,粟已发展出许多品种,《诗经》中出现的“粱”与“粟”,指的就是俗称的“谷子”或“小米”。小米“粱”的米粒蒸煮后较黏,而“粟”为“粱”之不黏者,植株较细弱矮小,粟后来被处理为粱(Setaria italica (L.) Beauv.)的变种。

形态特征

一年生,须根粗大。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厘米。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毛以近边缘及与叶片交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一圈纤毛;叶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厘米,宽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

圆锥花序呈圆柱状,紧密,长6-12厘米,宽5-10毫米,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多变异,主轴密生柔毛,刚毛显著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毫米,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二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其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二外稃等长于第一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一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颖果

产地生境

世界小米的起源地,是拥有8000年谷子种植历史的敖汉旗。

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北、东北、西北;朝鲜半岛、东南亚各地、南亚的印度半岛、欧亚草原直迄东欧也有分布。适于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微酸和中性土壤中,喜干燥,怕涝。

距今约55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的史前人类已经开始从事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

2022年10月,新疆谷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种植的“沙漠小米”成熟了,亩产达到280公斤。此举不仅开创了新疆在沙漠里成功种植小米先河,开启了节水种植新模式,也为防沙治沙探索了新模式。

育殖技术

粟繁殖方式主要为穴播繁殖和条播繁殖。

栽前准备

地块选择:粟在粘土、砂土均可种植,要达到高产、稳产、优质效果,则需良好的土壤条件以满足其对水、肥、气、热的要求。粟适宜在微酸和中性土壤生长,喜干燥、怕涝,尤其在生育后期,土壤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因此,宜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土层深厚、质地松软的肥沃壤土或砂壤土。

精细整地:整地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粟播种、出苗以及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通过精细整地,为粟创造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环境。播前应达到“早、深、松、碎、平”的质量标准,以利于粟出苗和根系下扎,使植株生长健壮,为提高产量打下基础。“早”,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早整地,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深”,适当加深耕作层,深度20厘米左右;“松”,表土疏松不板结,达到上虚下实;“碎”,土团细小,无大的前作秸秆、根兜;“平”,厢平沟直,地面平整。

品种选择:不同的粟品种有其自身的特性,生产中应根据自然条件、肥力水平、栽培技术、茬口以及生产用途等选择品种。坡台地、二台地宜选用耐瘠薄抗旱品种;煮稀饭则需选用小粒、口感好、有自然香味的品种。总之以高产、优质、商品性好、适口性佳的品种最好。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对自留种子做精选和晾晒处理是提高种子质量,保证苗全、苗壮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是精选种子,通过风选或水选,剔除秕谷、杂质。其次是晾晒,播前将种子晾晒1天。建议使用包衣种子,具有出苗率高、防治苗期病虫害效果好的特点。

抢时早播

播期:应根据自然条件、品种特性和茬口确定。春播一般在土壤10厘米深处地温达到10-12℃时即可播种;夏播在前作收后及时播种。

播量:根据耕作制度、品种特性、茬口等确定播种量,以一次保证全苗为原则。粟播种量过少易造成缺苗断垄,基本苗不足;过多时,幼苗密集,生长纤细,间苗费工费时。如种子发芽率高,种子质量好,土壤水分充足,整地质量高,播种量可少些,反之,宜大。一般每公顷播种量为15-22.5千克。

深度:播种深度对幼苗生长影响很大。粟粒小,胚乳中贮藏的营养物质少,如播种太深,在出苗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导致幼苗生长弱,出苗晚,甚至不能出土,田间出苗率低;播种过浅,则会因表土干旱,影响出苗。播种深度以4-5厘米左右为宜。

合理密植

根据各地经验,在不同密度、不同栽培条件下,粒重变异较小,穗粒数变异大,因此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穗粒数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主导因素。合理密植是通过采用适宜的播种量和栽培管理技术,使单位面积内有足够的苗数(分蘖数)和穗数,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协调发展,从而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土壤肥力、施肥水平与密度:土壤的肥力、物理特性等对密度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肥力因子。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较高的土壤,粟生长发育健壮,适宜密植;反之,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等养分缺乏的土壤,粟生长不良,抗逆性差,适宜稀植。

品种与密植:一般晚熟、高秆、大穗、分蘖型品种,密度宜稀;反之,宜密。穗直立、茎叶夹角小、株型紧凑的品种,适宜密植;反之,穗下垂,叶片披垂,株型松散的品种,株距要适当加大。

播期与密度:春播粟生长旺盛,穗分化历时长、株高、穗大、粒多,密度宜小。夏播粟出苗后即处于高温环境,穗分化时间缩短,株矮、穗小、粒小,单株叶面积较小,依靠群体增产,密度宜大。总之,粟栽培密度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与肥水状况、茬口及品种特性密切相关。对不分蘖的品种做到肥地宜密,薄地宜稀;坝地宜密,台地宜稀。早熟矮秆品种宜密,晚熟高秆品种宜稀。夏播宜密,春播宜稀。在一般栽培条件下,中等水平肥力土壤以每公顷45万株为宜,肥力较高的以每公顷60万株为宜。

科学施肥

据测定,每生产100千克粟需要氮肥2.5-3.0千克、磷肥1.2-1.4千克、钾肥2.0-3.8千克,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的要求不同。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种类很多,如人畜粪、堆肥、沼渣等。中产田每公顷施用15-30吨,高产田45-75吨,均匀撒施或集中施用。

底肥:每公顷施用尿素120-150千克,过磷酸钙600-750千克,氯化钾180-225千克。

追肥:孕穗-抽穗阶段是追肥作用最大的时期,宜追施速效氮素化肥。每公顷追施尿素150-300千克。生长后期粟根系生活力减弱,如缺肥可进行根外喷施,以促进结实和籽粒灌浆,提高产量。可用2%尿素+0.2%磷酸二氢钾+0.2%硼酸溶液,每公顷600-750千克,于开花灌浆期叶面喷施,抽穗始期与灌浆前各喷1次。

田间管理

幼苗期:从种子萌发出苗到分蘖为幼苗,以“早疏苗、晚定苗、保全苗”为原则,培育壮苗,为高产打下基础。早间苗个体营养面积大,根系发达,植株稳健,是增产的重要措施。在3-4片叶时进行间苗,留苗量是计划密度的3倍左右;5-6叶时定苗,留苗方式以丁字形、直线形为佳。

拔节期-孕穗期:拔节期-孕穗期是粟生长中最抗旱的时期,也是生长和发育最旺盛时期,主攻方向是攻壮株促大穗。粟拔节前需肥较少,拔节后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幼穗开始分化,拔节到抽穗阶段需肥最多。这时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最低,因此要适量追肥。粟是比较耐旱作物,一般不用灌水。

抽穗成熟期:主攻方向是攻籽粒,重点是防止叶片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光合产物积累,促大穗,争粒数,促进光合产物向穗部籽粒运转积累,增加结实率,减少砒籽,提高粒重。

适时收获

粟在蜡熟末期或完熟初期应及时收获,脱粒后及时晾晒,干燥保存,以确保丰产丰收。收获过早,籽粒不饱满,影响千粒重,产量下降;过晚,易落粒,遇雨天可能发生霉籽及穗发芽等,影响产量和品质。

主要价值

食用

粟的谷粒可食,为中国北方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谷粒去皮后称为“小米”,煮粥、煮饭都可以,又是制饴糖和酿酒的原料。

饲用

粟的秆、叶是骡、马、驴的良好饲料。

药用

粟的种仁可入药。药性:味甘、咸,性凉。功能:和中,益肾,除热,解毒。粟米味咸,性微寒,无毒,粟主养肾气,除脾胃中热;陈粟米味苦,主治胃热消渴,利小便,制成粉末成汁,能解多种毒,能治霍乱及腹部抽筋,且镇惊安神;粟糖主治痔漏脱肛;粟奴利小便、除烦闷。

营养

成分:种子含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维生素B、维生素B2、胡萝卜素;其中蛋白质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种,蛋白质中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蛋氨酸和少量赖氨酸,糖类有蔗糖、棉子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从种子中还分得α-粟素、β-粟素、甘油单葡萄糖酯、甘油二葡萄糖酯、非淀粉多糖;种子中还含无机元素

粟的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烟酸、钙等,适合身体虚弱的人补充营养,而且还有减轻皱纹、色斑等美容功效。

植物文化

李白称赞道:“家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从原始农业时代中期“粟”就居于粮作的首位。

2023年为国际小米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