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为政

更新时间:2023-07-02 22:14

鲁襄公三十年(前543),子产郑国执政,整顿了国家的政治秩序,虽暂时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经过较长时间后,人民得到好处,子产受到歌颂。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注释

①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②执政:政事。

然明:郑国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

④退: 工作完毕后回来。⑤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

(6)作威;摆出 威风。

(7)遽(jù):很快,迅速。

(8)防:堵塞。川:河流。

(9)道: 同“导”,疏通,引导。

(10)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

(11)信: 确实,的确。可事;可以成事。

(12)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13)二三:这些,这几位。

(14)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当时只有十岁, 这话是后来加上的。)

(15)封洫(xù):田界。

(16)褚:储藏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伊何)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士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

1.都鄙有章:都,国都;鄙,边远的地方;章,规章。国都和边远的地方车服尊卑各有规定。

2.上下有服;指旧时等级,上下级服装有严格区别。

3.田有封洫:洫,古代采取井田制时,成(纵横十里为一成)与成之间的水道。田地有沟洫为界。比喻事物各有区别。

4.庐井:井田制中八家共一井,因称共井的八家庐舍为庐井。庐,田边看守庄稼的小屋。

5.这段文字说的是一次郑国的改革。子产通过改革,使城乡组织井然有序,上下贵贱等级分明,田地界线清楚明白,沟渠灌溉通畅无阻,村舍田园井然有条。同时对敬业节俭者予以奖励,对庸怠奢靡者予以惩罚。

6.井田:所谓“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规划、亩积和疆界的方块田。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夫”,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井田规划各地区不一致。有些地方采用十进制,有些地方则以九块方田叫一“井”。因为把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一个“井”字形,井田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一井的面积是方一“里”;一百井是方十里,叫一“成”,可容纳九百个劳动力;一万井是方百里,一“同”,可容纳九万个劳动力。在井田的田与田、里与里、成与成、同与同之间,分别有大小不同的灌溉渠道,叫遂、沟、洫、浍;与渠道平行,还有纵横的通行道,叫径、畛、途、道。各种渠道的大小、深浅和通道的宽窄,都有一定的规格。

田界的普遍设立,意味着国家对所有土地的全面控制与管理,这与管仲的“井田畴均”类似,实际标志着国家授田制实施。子驷“为田洫”而能使许多贵族“丧田”,子产“田有封洫”,开始也使贵族(或许也包括一些中层国人)痛恨咒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左传·襄公三十年》。)这大概也意味着剥削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物剥削取代了劳役剥削,从而原来被剥削者用以实现剩余劳动的土地和用以实现必要劳动的土地合而为一,全部在国家的控制与管理之下,剥削者用以进行劳役剥削的“田”失去存在意义,它们和其他田土一起被规划成均等的小方块而授与被剥削者,这就是贵族的“丧田”。但是,新的生产方式刺激了生产的发展,从而使剥削者得到了更多的剥削收入,三年之后,他们又歌颂道:“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