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康拉德·伦琴

更新时间:2024-07-29 15:17

威廉·康拉德·伦琴(德语:Wilhelm Conrad Röntgen,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出生于德国莱茵州莱耐普城,物理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生前是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

人物生平

1845年3月27日,威廉·康拉德·伦琴出生于德国莱茵州莱耐普城(Lennep)。

1848年,他的父亲把自己的企业搬到了荷兰的阿佩尔多恩,威廉·康拉德·伦琴进入了当地的一家私立学校学习。

1862年年底,进入乌得勒支省一所技术实科学校,在这里因被诬告画了一位教师的漫画而被开除学籍,事实上漫画是别人画的,这一事实使他失去参加中学毕业证书考试的机会。

1865年年初,在舅舅的帮助下以旁听生的身份进入乌得勒支大学,选修了哲学和几门自然科学课程,为了能进入大学深造,他去了不需要中学毕业证书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并于1865年11月免试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学习机械工程。

1868年8月6日,破格提前获得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证书,并成为奥古斯特·昆特主持的实验物理研究所的助手。

1869年6月22日,以论文《气体的特性(Studien über Gase)》获得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成为了苏黎世工业大学助教。

1871年,随奥古斯特·昆特到维尔茨堡大学工作。

1872年,随奥古斯特·昆特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

1872年,随奥古斯特·昆特到斯决司堡大学并升任讲师和副教授。

1879年,在吉森大学(Justus-Liebig-Universität Gießen)取得了教授职衔。

1888年,回到了威茨堡麦米伦大学,继奥古斯特·昆特之后担任物理研究所所长。

1894年,被选任威茨堡麦米伦大学校长。

1895年11月8日,发现了X射线

1900年,担任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

1901年,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将此项奖金转赠威茨堡大学物理研究所为添置设备之用。

1907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3年2月10日,在德国慕尼黑市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895年11月8日,威廉·康拉德·伦琴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第一次注意到放在射线管附近的氰亚铂酸钡小屏上发出微光。经过几天研究确定了荧光屏的发光是由于射线管中发出的某种射线所致。因为当时对于这种射线的本质和属性还了解得很少,所以他称它为X射线,表示未知的意思。同年12月28日,《维尔茨堡物理学医学学会会刊》发表了他关于这一发现的第一篇论文《一种新的X射线》。他对这种射线继续进行研究,先后于1896年和1897年又发表了新的论文。

1896年1月5日,奥地利《维也纳日报》星期版的头版头条详细报道了威廉·康拉德·伦琴的发现。在1895年到1897年间他一共出版了总计3篇关于X射线的论文。1896年1月23日,在他的研究所中作了第一次报告,报告结束时,用X射线拍摄了维尔茨堡大学解剖学教授克利克尔一只手的照片;克利克尔带头向伦琴欢呼三次,并建议将这种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伦琴射线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所谓“穿透性射线”,它能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某些材料。在1895年12月22日初次发现时,他就用这种射线拍摄了他夫人的手的照片,显示出手骨的结构。

威廉·康拉德·伦琴在50年中共发表50多篇论文代表论文如下:

Über die Bestimmung des Verhältnisses der spezifischen Wärmen der Luft. In: Annalen der Physik und Chemie. 2. Folge, Band 141, S. 552–566, 1870.

Über ein Aneroidbarometer mit Spiegelablesung. In: Annalen der Physik und Chemie. 3. Folge, Band 4, S. 305–311, 1878.

Über die elektromagnetische Drehung der Polarisationsebene des Lichtes in den Gasen. In: Annalen der Physik und Chemie. 3. Folge, Band 8, S. 278–298, 1879 – mit August Kundt.

Über Töne, welche durch intermittierende Bestrahlung eines Gases entstehen. In: Annalen der Physik und Chemie. 3. Folge, Band 12, S. 155–159, 1881.

Über den Einfluss des Druckes auf die Viskosität der Flüssigkeiten, speziell des Wassers. In: Annalen der Physik und Chemie. 3. Folge, Band 22, S. 510, 1884

Neue Versuche über die Absorption von Wärme durch Wasserdampf. In: Annalen der Physik und Chemie. 3. Folge, Band 23, S. 1–49 und 259–298, 1884; Teil 1, Teil 2.

Über die durch Bewegung eines im homogen elektrischen Felde befindlichen Dielektrikums hervorgerufene elektrodynamische Kraft. In: Mathematische und Naturwissenschaftliche Mitteilungen aus den Sitzungsberichten der Königlich Preuß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Berlin. Physikalisch-Mathematische Klasse, Band 7, S. 23–29, 1888.

Über die Dicke von kohärenten Ölschichten auf der Oberfläche des Wassers. In: Annalen der Physik und Chemie. 3. Folge, Band 41, S. 321–329, 1890.

Über die Konstitution des flüssigen Wassers. In: Annalen der Physik und Chemie. 3. Folge, Band 45, S. 91, 1892.

Ueber eine neue Art von Strahlen. (Vorläufige Mittheilung). In: Aus den Sitzungsberichten der Würzburger Physik.-medic. Gesellschaft Würzburg. Verlag der Stahel’schen k. Hof- u. Universitäts-Buch- u. Kunsthandlung, Würzburg (Dezember) 1895, S. 137–147; online – weitere Auflagen 1896.

Ueber eine neue Art von Strahlen. (Fortsetzung.) In: Aus den Sitzungsberichten der Würzburger Physik.-medic. Gesellschaft Würzburg. (März) 1896, S. 11–17.

Weitere Beobachtungen über die Eigenschaften der X-Strahlen. In: Mathematische und Naturwissenschaftliche Mitteilungen aus den Sitzungsberichten der Königlich Preuß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Berlin. Physikalisch-Mathematische Klasse, S. 392–406, 1897.

Über die Elektrizitätsleitung in einigen Kristallen und über den Einfluss der Bestrahlung darauf. In: Annalen der Physik, 4. Folge, Band 41, S. 449–498, 1913 – mit Abram Fjodorowitsch Ioffe.

Pyro- und piezo-elektrische Untersuchungen. In: Annalen der Physik, 4. Folge, Band 45, S. 737–800, 1914.

Über die Elektrizitätsleitung in einigen Kristallen und über den Einfluss einer Bestrahlung darauf. In: Annalen der Physik, 4. Folge, Band 64, S. 1–195, 1921 – mit Abram Fjodorowitsch Ioffe.

荣誉表彰

个人生活

威廉·康拉德·伦琴的父亲是一个毛纺厂小企业主,母亲是荷兰人,他是家中独生子。

威廉·康拉德·伦琴在苏黎世的咖啡馆认识了安娜·伯莎·路德维希(Anna Bertha Ludwig),两人结婚后从未有过孩子,但他们在1886年收养了安娜哥哥六岁的侄女约瑟芬(Josephine)。

人物评价

威廉·康拉德·伦琴有着谦虚和沉默寡言的特点,在他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对自然和户外职业的热爱(Röntgen retain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strikingly modest and reticent man. Throughout his life he retained his love of nature and outdoor occupations)。(诺贝尔物理学奖评)

威廉·康拉德·伦琴于1895年11月发现了X射线后,导致在20世纪初期X射线诊断技术对整个物理学发展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The contribution of physics to the development of X-ray diagnosis was vital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is century following Rontgen's discovery of X-rays in November 1895)。(《医学和生物学中的物理学(Physics in Medicine & Biology)》评)

后世纪念

1974年,为了纪念威廉·康拉德·伦琴对现代物理学作出的巨大贡献,韦茨拉尔的阿图尔·普法伊费尔股份有限公司和霍伊歇尔海姆—吉森的顺克·埃贝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伦琴奖金(Rontgen Preis)”,这两家公司为伦琴奖金一直担保了6年(到1980年),之后该奖是由德国吉森尤斯图斯·利比希大学颁发,每年颁发一次,奖金金额为5000马克,主要授予年青科学家(可授予一人,也可由几人分享),奖励他们在放射物理学与放射生物学领域基础研究中所写的优秀论文或其它形式的杰出贡献。

1990年6月1日,为纪念发现X射线的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美国、英国联合研制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被命名为伦琴卫星(Röntgensatellit),伦琴卫星用德尔塔II型火箭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这是1999年12月12日伦琴卫星停止工作。

为了纪念威廉·康拉德·伦琴的成就,X射线在许多国家被称为伦琴射线。

第111号化学元素𬬭(Roentgenium ,Rg)以威廉·康拉德·伦琴命名,化学元素111是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西尔古德·霍夫曼教授领导的国际科研小组在1994年首先发现和证实的,2003年,国际化学联合会正式承认了该研究中心首先发现了化学元素111,并在2004年接受了将其命名为Rg的建议。在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伦琴射线111年之际,位于德国达姆斯施塔特的重离子研究中心举行仪式,正式将化学元素111命名为“𬬭”。

在威廉·康拉德·伦琴的祖国德国,有许多以威廉·康拉德·伦琴命名为学校,街道和广场。由于他在物理学的杰出成就,在德国的吉森市、柏林市和伦琴的出生地伦内普(Lennep)(雷姆沙伊德)都建有伦琴纪念碑。

伦琴:照射量单位,符号R,1伦琴=2.58×10-4库仑/千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