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世厚

更新时间:2024-05-17 08:26

夏世厚(1912-1993),1912年2月24日生于河南省固始县武庙集乡锁口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连长,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营政治教导员。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六八六团营长,新四军豫鄂挺纵队第二团队第一营营长,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第三十七团副团长、团长。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二纵第三十七团团长,豫鄂陕军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第一野战纵队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旅副旅长,江汉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大冶军分区司令员,湖北省农业厅厅长、省农林水办公室主任、副省长、中共湖北省委常务委员会委员、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副主任。是中共第十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3年6月13日在武汉逝世。

人物生平

夏世厚,曾任新四军第五师三十七团团长等职。

1912年2月生于河南省固始县武庙集镇口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4年12岁开始给地主当长工。

1929年春被国民党开封混成旅抓去当兵,三个月后逃回家中。随后加入武庙集赤卫军。1929年秋,赤卫军整编成红二十五军后,成为该军七十三师交通队的一名传令兵。

1930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交通队的班长、排长、交通队队长等。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编为第三十一军后,任该军第九十一师二一七团一营政治委员,随军参加长征。长征途中,在四川平西坝、陕西临祥、四川保临的三次战役中,英勇善战,受到嘉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第六八六团一营营长,在平型关战斗中英勇负伤,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9年上半年受党组织派遣,到河南竹沟,不久,率竹沟特务大队南下,与豫鄂边区地方抗日武装合编为豫鄂挺进纵队第二团队,任一营营长。

1941年新四军第五师成立,原豫鄂挺进纵队第二团队改编为五师十三旅第三十七团,任副团长,不久升任团长。他率领的这个团,是一支能打硬仗的主力部队,始终是保卫五师领导机关的最重要的力量。该团曾参加过多次阻击国民党顽军进攻和反击日军大“扫荡”的战斗,为发展和壮大豫鄂边区的革命队伍,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屡建战功,颇受根据地军民赞扬,被誉为“打不垮,拖不散的钢铁队伍”。

1946年中原突围时,他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第十三旅第三十七团团长,率领该团担负掩护中原局、中原军区首脑机关,斩关夺隘、攻坚开路的重任。在突破平汉铁路封锁线时,他带领部队一举冲破敌人封锁的柳林车站,保证了机关、部队的首战胜利。当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在郧县南化塘地区遭敌胡宗南“天下第一军”重兵围困,解放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时刻,他率领该团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向敌人主要阵地发起勇猛攻击,打败了敌军,粉碎了包围,保证了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的胜利突围。随后,继续率部多次击溃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南,完成了中原突围的战略转移任务。

1947年后任豫鄂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豫鄂陕军区第一野战纵队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三十四旅副旅长、江汉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参加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作战。

1949年底至1950年初,任大冶军分区司令员,负责湘鄂赣剿匪工作,为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作出了贡献。后历任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兼省水利局局长,农林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农林水办公室主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等职,奔波于湖北省各地市州县、江河湖汉,领导全省人民创办农场、林场、修水库、筑堤坝,为改变湖北省农林水的落后面貌作了大量工作。

1968年起,历任湖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省农办副主任、主任,省革委会副主任等职。

1978年当选为中共湖北省委常务委员。

1980年1月—1983年4月任湖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担任过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还是中共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等。

1993年6月13日病逝,享年82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