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编辑

更新时间:2023-12-24 21:28

地图编辑是指制定地图成图技术方案和实施地图设计的工作。

简介

地图编辑是指依照制图目的搜集、分析相关编图资料并绘成地图的活动。顾名思义,中国地图编辑史是研究中国地图编辑活动历史、探讨中国地图编辑历史规律的学问。

地图编辑地图生产流程中的工作阶段之一,有时与地图设计是不可分的。地图编辑人员负责整个地图生产的规划与组织、编写地图设计文件、指导和检查作业员的工作、参与地图制印工艺方案的讨论等。因此,地图编辑是贯穿整个地图生产过程的核心工作。

地图编辑是编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立性显而易见,地位、作康不应被低估,更不应沦为文字编辑的附庸。

理念

现代地图学是关于地图的概念、生产传播及其研究的一门学科。称地图为:以惯用符号表示的图像,它表示为使用而设计的地理实体中经过选择的地物性质式特征,其中,空间关系是最重要的相互关系。现代地图编辑设计,必须要对现实世界的“地理实体”进行研究、分析、对比弄清其“性质”和“特征”,从而设计出能较好体现地球上各种空间信息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分布的地图。

编辑历史

中国地图编辑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可以分为以下4个时期:先秦为地图编辑的起步和积累时期,秦至南北朝为地图编辑的发展时期,隋至明末为地图编辑的成熟时期,明末至今为地图编辑的现代化时期。

远石时期,人类在迁徙、狩猎、采集、生产、交流、对抗的过程中,原始地图渐渐不可或缺,那时的地图编辑也处于原始、零散、随意的状态。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地图成为重要的治理工具,编辑精确的官方地图成为一种国家特权,这类地图也成为国家主权的象征。我国传统科学体系形成于秦汉时期,那时地图编辑的数学基础更加牢固,在土地管理、重大工程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测绘实践经验,以郡县、国家等各级政府管理机构为依托的逐级编辑、上报地图的制度开始形成。西晋时产生了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主导中国传统制图学达一千余年的地图编辑权威准则—“制图六体”,标志着我国地图编辑在理论上已经趋于成熟。随着唐宋时期的辉煌和国家领土、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地图编辑得到全面深化而不断成熟,其重要标志就是自唐朝开始,定期由基层各级政府报送、由国家汇总这一编辑地图的重要制度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随着刻板印刷的蓬勃发展,民间编转、制作、传播地图增加了新的形式和渠道。明末时利玛窦竿为中国带来了西方地图制图学,从此中国地图编辑走上了中西合璧的快车道。近年来,科技浪潮席卷全球,地图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地图编辑实现了科学化、信息化、专业化、自动化。中国的地图编辑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自成一体,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共性也有个性,呈现出很多鲜明特点。

内容

地图编辑主要包括:

①搜集和分析制图资料,确定基本资料、补充资料和参考资料及其使用方法;

②研究和确定制图对象的特征、分类分级及概括方法;

③拟定地图编绘方法与程度,提出地图生产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④制作各种参考图,指导地图样图的制作;

⑤制定作业计划并组织实施,写出“编辑指示”并负责地图作品验收。

特点

内容的多样性

空间和时间是宇宙最重要的维度,人类社会的各类信息基本上都直接或间接与地理信息有关,地理信息不仅本身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也为其他各类信息提供了重要支撑。作为一种以实用目的为主的重要工具,地图综合了时空信息,有军事、历史、地理、水利、交通、建筑、工程、土地管理、林业、人口等众多的应用领域,地图编辑的目的、种类、用途也多种多样。因此,中国历代官制中从事地图编辑工作、具有地图主管职能的部门十分多样。如在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周礼》中,与编辑地图有关的官职就包括天官家宰之下的小宰、司会、司书,地官司徒之下的大司徒、小司徒、遂人、士训,春官宗伯之下的家人、墓大夫,夏官司马之下的量人、司险、职方氏、原师,冬官司空之下的各类工程的主管部门。地图编辑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编辑地图过程中搜集信息的多样性和地图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相关性。

组织的官方性

人类很多活动都离不开地图,而地图最主要、需求最迫切的用户是领导层和各级政府管理人员。自古以来,民间编辑地图的数量虽然不少,但质量、规模、精度都难以和官方地图相比。历史上全国性的精密地图基本都是由国家官方组织的,很多地图编辑工作是由宰相甚至皇帝亲自主持的。如清康熙帝就曾亲自学习测量仪器的使用,主持测制了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地理信息及专题信息都属于国家机密,必须由国家严格掌握。编辑地图需要很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且整个过程费时费力,需要很多工种密切配合,这些条件都是民间很难具备的。

主体的学术性

编辑地图不仅涉及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知识,也涉及以数学、天文学、制图学等自然科学及其他各类专题知识,因此除了有官方背景,历史上著名的地图编辑主持者往往都是学识渊博的学术大家,特别是博物学家、杂家,裴秀、贾耽、李吉甫、沈括、郑和等莫不如此。在编辑人员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人,包括实地测量者、处理数据的算工、绘制地图的画工等,这些人的社会地位可能并不高,但他们都有一技之长和技术背景,绝非普通的劳动者。

客体的连续性

千万年来,中国地图编辑的关注对象始终以国土范围为主、以邻近地区为辅,并力图囊括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通过历代地图编辑者前仆后继、精益求精的努力,使得我们的认知范围不断由小到大,认知精度不断由模糊到清晰,认知程度不断由表及里、由单一到全面。这种连续性体现在历史上,一是在政权交接之际,高明的接管者总是设法妥善接收、保管好前代秘藏的各类图籍;二是每当有更全面、更丰富、更精确的地图出现,旧地图常常被取而代之;三是有人因作战、外交、经商、旅游等自某国某地归来后,常将所见所闻绘制成地图进献给皇帝或官府,这些地图编辑的涓涓细流最终会汇入地图编辑的历史长河和汪洋大海,一点一滴地提高着地图的全面性和现势性。

方法的科学性

地图编辑史是中国编辑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部分。和普通书籍编辑相比,地图编辑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编辑方法的科学性。地图编辑的科学方法,是地图编辑史的核心问题,也是其重点、难点和主线。在中国地图编辑史上,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既是中国传统地图编辑方法的总结,也为后世树立了科学的标杆。这种优秀传统,后来被贾耽、沈括等地图编辑家继承和发展。中国在明末开始引入西方制图学后,地图编辑的科学性更加明显。地图编辑发展到今天,科技含量空前提高,已经与当今世界科技进步融为一体,成为科技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地图编辑学是编辑学这门人文科学中科技含量很高的特殊部分。对此,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责无旁贷,应该扛起中国地图编辑史研究的大旗。同时,加强中国地图编辑史研究,鉴古知今、追本溯源,也是深化中国测绘史、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当今的地图编辑也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正如姚福申所言:“目前对编辑史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想达到指导编辑实践的理论高度,恐怕还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中国地图编辑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更多人加入进来,为这一专业性很强、关联性很广、有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新学科增砖加瓦、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