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

更新时间:2024-01-30 16:02

商都,指的是夏代商国以及商朝的都城。商族频繁迁都,多因于河患和战乱。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所谓“前”指的是从商的始祖成汤迁都于亳准备灭夏的这一时期,又称“先商”时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国在这一时期共进行了八次迁都。所谓“后”就是从成汤灭夏返回亳建立商朝到周人灭商这一时期,共有五百多年,商朝在这段时间共进行了五次迁都。

历史沿革

先商时期,部族与都邑的频繁迁徙是一个显著的现象。《尚书·盘庚下》云:“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又《尚书序》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关于“八迁”之地望,唐以前的学者一直“不得其详”,孔颖达《尚书序》疏中,亦仅列出“四迁”:“契至成汤,十四世凡八迁国都者:《商颂》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云‘昭明居砥石’;《左传》称‘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见经传者,有此四迁,其余四迁,未详闻也。”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与此说相同:“八迁之书,史唯见四。”到了清代,梁玉绳在其《史记志疑》中明确提出“八迁”的具体地点。王国维在梁玉绳的基础上,又重新作了考证,他在《说自契至成汤八迁》中指出商先公八迁的顺序是:契居商(河南商丘)、昭明居砥石、昭明又迁商丘(河南商丘)、相土迁东都、相土复居商丘、上甲微迁殷(河南安阳)、上甲微复归商丘、汤居亳(今河南商丘东南)。

上述的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在相土复归商至上甲微迁于殷之间,没有迁都的记载,只是在《山海经》和《竹书纪年》中提到王亥曾“托于有易”或“宾于有易”,这说明在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恒)期间,商先公仍居于商丘。通过对“八迁”地望的考察可知,商先公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两省交界的地带;而且,先商民族虽然经历了8次迁徙,但其中的4次都与商丘有关,每次迁徙后都又回到了商丘。由此可见,商族由契至汤14世都是以商丘为根据地或主要经营地,然后不断向外拓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商丘为商族的发祥地。

商朝建立后,又有过数次迁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郑州)迁于隞(今河南郑州西北)、河亶甲自嚣迁于相(今河南濮阳北、内黄南)、祖乙自相迁于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迁于邢(今河南温县东)、祖乙自邢迁于庇(今山东郓城北、范县东南)、南庚自庇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于亳(今河南商丘东南),盘庚十四年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可以看出,仅祖乙在位时,就迁了3次都城。商朝建立后的几次迁徙,其范围亦在今河南、山东境内,一次涉及到山西境内,但总不外黄河南北、距黄河不太远的地方。

商国之都

杜预《春秋释地》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国睢阳县也。”唐 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及《路史·国名纪》、《括地志》等书,均承袭此说。

辞海》:“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商始祖所居。”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甲骨文中的商、丘商,是在今商丘附近。”

砥石

世本》云:“昭明居砥石。”

归商丘

竹书纪年》:“帝相十五年,商候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

商候迁殷

《竹书纪年》:“帝芒三十三年,商候迁于殷。”

复归商丘

《竹书纪年》:“帝孔甲九年,商候复归于商丘。”

商丘迁亳

亳在今河南商丘商丘古城东南四十五里,是商汤在夏桀十五年至仲丁元年时期的商国及朝都城,商朝前期有十位君主在这里登基建都。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归德府:“《禹贡》豫州地。古曰商丘《左传》:高辛氏子阏伯居商丘。商汤为亳邑地。”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四 归德府 建置沿革:“禹贡豫州之域,商为亳都地,周为宋国都,战国属魏,秦置砀郡,汉髙帝五年改置梁国......。”

东周《左传·哀公十四年》:“宋有亳邑。”又载宋景公云:“亳,宗邑也。”

《尚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史记·殷本纪第三》载:“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集解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地理志曰葛今梁国宁陵县之葛乡。”

商朝七都

灭夏返亳

亳在今河南商丘商丘古城东南四十五里,《史记》等文献记载商汤灭夏后返回亳建立商朝,亳是商汤在夏十五年至仲丁元年时期的商国及朝都城,商朝前期有十位君主在这里登基建都。北魏郦道元否认偃师为亳。

西汉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归至于泰卷陶,中𤳹(虺)作诰。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

《国语·周语下》:“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南朝宋 裴骃《史记集解·殷本纪第三》载:“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地理志曰葛今梁国宁陵县之葛乡。”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汳水》:“如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邻,是即亳与葛比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宁陵去偃师八百里,不得童子馈饷而为之耕。今梁国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师也。”

东周《竹书纪年》记载:“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商丘有伊尹墓。

西汉 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 宋湣公十一年秋,南宫万与湣公因口角用棋盘误杀湣公后,诛太宰华督,立新君游,宋国内乱,“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

宋 楼钥《北行日录》:“六日丁亥,霜晴,车行四十五里。沙山冈换驴,三十五里谷熟县早顿。县即商之南亳,汤所都也。县外有虹桥跨汴甚雄,政和中造,今两傍筑小土墙,且敝损不可行,绝河以入。又二十二里至金果园,果木甚多。马行十八里,入南京城,市井益繁,观者多闭户以窥。夹道甲骑百馀,城外及驿前皆步兵。大楼曰睢阳,制作雄古,倾圮已甚,驿曰睢阳。谷熟甲卒自言,「西人月请五百短钱。」闻本朝养兵之丰,叹感不已。南京城楼侧有亭,名「解愠」。承应人有自言姓赵者,不欲穷问之。云,「城中犹有徐太宰、路枢宻、郑宣徽等大宅,多为官中所占,亦有子孙居者」。按此地即高辛氏子阏伯所居,商丘也,武王封微子启是为宋国。後唐以为归德军节度,本朝以王业所基,景德四年升应天府,祥符七年升南京,金改曰归德府,汉梁孝王所都。兔园、平台、雁鹜池、蓼堤皆在此。春秋陨石五犹存。七日,戊子,晴。车行六十里,宁陵县早顿。古葛伯国,汤所征也。”

仲丁迁嚣

隞又作嚣,为商朝第十位君主仲丁所建的嚣都。位于郑州市区西北,疑似是小双桥遗址。

仲丁自亳迁于嚣,在此定都9年;仲丁之弟外壬在此定都10年。仲丁、外壬葬于嚣。

竹书纪年》:“仲丁,名庄。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迁于嚣,于河上。”

《竹书纪年》:“仲丁六年,征蓝夷。九年,陟。”

《竹书纪年》:“外壬,名发。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嚣。邳人、姺人叛。十年,陟。”

《竹书纪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嚣迁于相。”

仲丁三弟河亶甲,即位元年,自嚣迁于相(今河南北部),在相定都9年。葬于相。

《竹书纪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嚣迁于相。三年,彭伯克邳。四年,征蓝夷。五年,姺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姺人来宾。九年,陟。”

祖乙元年,自相迁于耿;祖乙迁至耿的第二年,因发生河患,耿城被摧毁而迁都至庇。耿只做了商朝1年都城。

《竹书纪年》:“祖乙,名滕。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迁于耿。命彭伯、韦伯(见上)。二年,自耿迁于庇。

祖乙因耿城被摧毁而迁都至庇(今山东郓城北、范县东南)。祖乙在此建都18年;祖辛在此建都14年,商朝开始复兴,死后庙号为“中宗”。后来,开甲在此建都5年;祖丁在此建都9年;南庚在此建都的第3年迁都于奄。

竹书纪年》:“祖乙,名滕。二年,圮于耿,自耿迁于庇。三年,命卿士巫贤。八年,城庇。十五年,命邠侯高圉。十九年,陟。祖乙之世,商道复兴,庙为中宗。”

《竹书纪年》:“祖辛,名旦。元年戊子,王即位,居庇。十四年,陟。”

《竹书纪年》:“开甲,名逾。元年壬寅,王即位,居庇。五年,陟。”

《竹书纪年》:“祖丁,名新。元年丁未,王即位,居庇。九年,陟。”

《竹书纪年》:“南庚,名更。元年丙辰,王即位,居庇。三年,迁于奄。六年,陟。”

奄是南庚阳甲盘庚的都城。南庚三年自庇迁都于奄,南庚六年驾崩。阳甲建都四年驾崩。盘庚自奄迁都于亳。

《竹书纪年》:“阳甲,名和。元年壬戌,王即位,居奄。三年,西征丹山戎。四年,陟。”

《竹书纪年》:“盤庚,名旬。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

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于成汤故都亳(今河南商丘古城东南四十五里),行成汤之政,此后百姓安宁,商朝开始复兴起来。

《史记·卷三·殷本纪》: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

盘庚十四年,自亳都(今河南商丘东南)迁都于北蒙,改“北蒙”名为“殷”。盘庚十五年,营建殷都。此后历时8代12王二百多年。

殷墟,古称“北蒙”,是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迄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竹书纪年》:“盘庚,名旬。十四年自亳迁于北蒙,曰殷。十五年,营殷邑。十九年,命邠侯亚圉。二十八年,陟。”

《史记.卫康叔世家》:“……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郦道元水经注》:“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

通鉴地理通释》:“安阳县本殷墟,所谓北蒙者,亶甲城在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