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平

更新时间:2023-12-16 20:47

周全平(1902年3月23日—1983年),原名周承澎,江苏宜兴人,1930年参加“左联”成立大会,被选为候补常委。后脱离“左联”,先后在江苏无锡产业推广所、安徽林淮关凤怀区实验场、甘肃兰州水利林木公司、江苏省立苏州农校等处工作。1949年后一度在苏南地区文化教育部门工作。

简介

周全平,江苏宜兴人,17岁迁居苏州,毕业于苏州第而甲种学校。后来在上海郊区做过菜店营业主任,农场职员。1922年在上海结识郭沫若、成彷吾等,加入创造社。1925年组织创造社出版部,主编《洪水》半月刊。同年编《幼州》月刊。1929年主编《出版月刊》。1930年参加“左联”成立大会,被选为候补常委。后脱离“左联”,先后在江苏无锡产业推广所、安徽临淮关凤怀区实验场、甘肃兰州水利林木公司、江苏省立苏州农校等处工作。1949年后一度在苏南地区文化教育部门工作。

1919年开始写小说。早期的一些小说有写倾向,关心农民苦难,揭露豪绅劣行。在创作社成员中,他比较关注农村题材。受到好评的作品有中篇小说《林中》,写一对男女自幼相恋,因家庭顽固和礼教束缚终成悲剧。

主要作品

《烦恼的网》(短篇小说集)1925,泰东

《梦里的微笑》(短篇小说集)1925,光华

《林中》(中篇小说)1925,光华

《圣诞之夜》(小说)1925,光华

《爱与血的交流》(小说)1925,光华

《旧梦》(小说)1925,光华

《苦笑》(短篇小说集)1927,光华

《文艺批评浅说》(评论)1927,商务

《残冰》(散文集)1929,现代

《楼头的烦恼》(短篇小说集)1930,光华

《他的忏悔》(短篇小说集)1935,大新

人物生平

周全平,江苏宜兴人,17岁迁居苏州,毕业于苏州第而甲种学校。后来在上海郊区做过菜店营业主任,农场职员。1922年在上海结识郭沫若、成彷吾等,加入创造社。1925年组织创造社出版部,主编《洪水》半月刊。同年编《幼州》月刊。1929年主编《出版月刊》。1930年参加“左联”成立大会,被选为候补常委。后脱离“左联”,先后在江苏无锡产业推广所、安徽临淮关凤怀区实验场、甘肃兰州水利林木公司、江苏省立苏州农校等处工作。1949年后一度在苏南地区文化教育部门工作。

1919年开始写小说。早期的一些小说有写倾向,关心农民苦难,揭露豪绅劣行。在创作社成员中,他比较关注农村题材。受到好评的作品有中篇小说《林中》,写一对男女自幼相恋,因家庭顽固和礼教束缚终成悲剧。

1924年8月,创造社新人周全平、倪贻德、敬隐渔和严良才等人创办《洪水》周刊。“洪水”这一由周全平所起的刊名,意义在于涤尽人世间所有罪恶,“不先破坏,创造的工程是无效的,真正的破坏,一切固有势力的破坏,一切丑恶的创造的破坏,恰是美善的创造的第一步工程”(《撒旦的工程》)。“洪水”的深义揭示得十分清楚了。

1924年8月20日,创办《洪水》周刊,只出一期。1925年复刊,改半月刊。任主编。在读者中募股,创立并主持创造社出版部。1926年10月离沪去东北表伯父处经营垦荒事业。1929年秋带一笔钱回上海。创造社被查封后,和谢旦如等创立西门书店。1930年参加“左联”,被选为候补常委。1931年代表“左联”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工作。所管理的经费失窃,逃离上海,被“左联”除名,从此离开文艺界。

新中国成立后,在无锡《苏南文教》、南京《江苏教育》任副总编辑。因潘汉年冤案受株连。后随之平反。晚年撰有《我与西门书店》、《小伙伴三部曲》等回忆文章。1983年2月3日在新疆逝世。著有《周全平创作选》、《烦恼的网》、《文艺批评浅说》等。

创立文章

1925年10月,创造社作者周全平在《洪水》半月刊第一卷第3期发表《漆黑一团的出版界》,第5期发表《怎样去清理出版界》两文,声援壮学。不过他对于壮学认为“八成五都归了出版商”的说法提出修正:实际上图书出版的利润没有那样高,因为印刷成本要占三成,发行费还要二成,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出版商能得五成左右,“这样,呕尽心血的著作家底利益大都被资本家掠夺了。……我们一向以为劳工被资本家剥削是太不人道的事,可是出版家对于著作家底刻薄,也并不亚于此。”

周全平提出“读者和著作家合作出版”,也就是民间集资办出版社和书店。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来可以减少出版和发行之间的层层盘剥,二来可以降低书刊成本,既有利于作者,也有利于读者。

作品简介

《茵梦湖》这篇小说计分为十段,每段有一个小标题,第三段的标题叫《林中》。1925年创造社作家周全平出版了一部中篇小说,也题名《林中》(收入《梦中的微笑》)。这《林中》与《林中》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肯定的回答:有。而且,这联系不仅仅限于两个标题的雷同,而且存在于两篇小说的内容、形式以至于情调之间。

出版图书

小说分段

周全平的小说也分成一个小段一个小段,只不过比《茵梦湖》多两段而已,其各段的标题与内容梗概如下:

林中:湖、山、森林的描写,一幅晚秋景象。

薄暮: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坐在林中墓畔回忆往事,“那时他的失神的目光,渐渐射到那荒凉的坟墓上。忽然干枯的眼眶里放出一缕垂灭的回光……一场美丽的多趣的命运的游戏,便在惨淡的、悲凉的秋夜的森林中展出来了。”

童时;仙舟、露萍青梅竹马,“天天聚着,已经亲热得像一对小夫妻了”。

姑母家:露萍十二岁时与仙舟分手,十八岁时重逢仙舟已是“娇憨玲珑”少女,但被后母许配给了有钱的表兄李某。

湖畔:仙舟、露萍互诉衷肠。

秋雨:露萍发出控诉:“那新来的,李先生家的世兄,已把我的幻梦刺破……煊赫的豪富贵公子在礼教的假面下夺去了我的所有。啊!残酷的礼教夺去我的所有。”

他乡:元宵节,漂泊异乡的仙舟接到表兄来信,知露萍已嫁李家。

佳节:俱乐部里,唱曲女子受贵公子欺侮,仙舟抱不平。

月夜:仙舟遇唱曲女子,听她唱:人无呀千日红/花无百日。/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钟撞虚空……

姑母家:重逢被体弃了的露萍。微笑:诀别,以心相许。远方传来山农的歌声……

薄暮:老人独坐林中,回忆往事。

评价

任何一个对《茵梦湖》这篇小说有几分了解的人都不难发现,周全平的《林中》与它真是太相像了。这不仅表现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大的方面,就连那一个小标题和许多的细节也是一样;不同的只是《林中》的故事产生于“五四”时代的中国,因此加上了一些中国和时代的特色。但是,反对包办婚姻和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直接由主人公口中道出来,整个情调气氛更加愁惨凄凉,以及用元宵节代替圣诞节,用俱乐部代替市政厅地窖酒店,用鸣曲女子代替吉卜赛女郎,用山农的歌声代替牧童的歌声,用“人无呀干日好/花无百日红/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钟撞虚空……”代替“今朝啊,今朝/我是如此美丽/明朝,唉,明朝/一切都将逝去……”诸如此类的改变与差异,都未能掩盖而倒是更加清楚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周全平的《林中》确系《茵梦湖》的仿作。

相关内容

周全平与郭沫若甪直游

郭沫若有个要好朋友,名叫严良才,甪直人氏,要结婚哉,在老家举行婚礼,请郭沫若来甪直吃喜酒。

1926年的年初头,上午8点3刻,专程迎候郭沫若的小火轮,从正仪登和启航,周全平当向导陪客。小火轮穿过吴淞江,刚进大直港,面前两队农船,船上人头挤拥,在摇快船竞渡,蹬踏声、欢呼声、戏笑声,声声入耳,人声鼎沸,郭沫若饶有兴趣,但不解真蒂。全平说:”这里的习俗,两家结婚娶亲的船队,同路相遇,以摇快船竞渡抢先……”看到摇快船与小火轮的速度差不了多少,郭说:“人心齐,赛机器。”小火轮西进东塘港。“甪直要到了,前面河中的一块是“莲花墩”,再前面的东大桥,镇上最大的一座桥。”全平介绍说过了红木桥,便停船系缆,上岸。郭沫若上岸时,看见雕成“瓶升三戟”和“如意”的两块缆船石,蹲下身子,仔细观赏,问问“这是什么?”全平简单介绍,邀请上岸,良才已在岸边迎接,邀请进门。

内部情节

席间,郭沫若举止文雅,边吃边谈。周全平对各道菜肴,有选择地作了介绍。

“这是吴淞江里的鲈鱼。清蒸鲈鱼。”

“淞江鲈鱼是名菜。宋代苏东坡有七绝《淞江鲈鱼》诗云:人世功名食与眼,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几早,只为鲈鱼也有贤。” 季鹰,就是西晋的张翰,想吃淞江鲈鱼家乡菜,宁可辞官回乡呢?”

“这是鸭羹,又名甫里鸭羹”,相传,当年龟蒙先生,招待皮日休等诗友,烹制的一道菜,保留到现在,成为甪直人的一道传统特色菜。”

“苏州阳澄湖大蟹有名气,此地的澄湖蟹质量差不多,请品尝。”

“全平兄,蟹,大约是甪直的特产吧。唐朝的陆龟蒙和皮日休,他们边吃蟹,边唱和,还各人做了首蟹诗。看来,皮陆是第一对一起吃蟹、唱和、做蟹诗的诗友。友趣,友趣。“宴毕,郭沫若感叹说:全平兄,甪直物产丰富,真正是鱼米之乡。福气,真有福气!来甪直吃喜酒,品尝了历史名菜,口味好,品位高,有特色,得益匪浅。

郭沫若对甪直的婚礼习俗,颇感新鲜。严氏厅堂张灯结彩,挂和合轴、龙凤对、喜联。他对司仪的赞词很感兴趣。只是听不懂,全平“翻译”解释、“第一句赞词是“一拜天,二拜地,天地始创人世间,现在谢天又谢地,行礼,拜!拜!拜!”郭沫若听了连连点头,有礼貌,讲礼仪。第二句赞词说:“稀奇稀奇真稀奇,陌陌生生做夫妻,谢父谢母养育恩,行礼,拜!拜!拜!”对前半句似乎还不理解。全平解释道:“主要对包办婚姻而言,对良才这种新人不适用。郭点头称是。第三句赞词为:“红绿丝线六尺长,两头牵对新鸳鸯,当中有个同心结,明朝就有小鸳鸯,行礼,行礼,拜!拜!拜!”形象,夸张。郭沫若边看婚礼,边对全平说:“照老规矩,应该是三跪九叩,一跪三叩,不跪徒拜的地方,换成了脑袋的屈屈,太不艺术的地方,这也就是时代的空虚了。”并风趣地说:“其实不妨独创一下,来个“三抱九接”或“一鞠三握”。

何谓“三抱九接”?什么叫“一鞠三握”?

“每拥抱一次,接吻三次就是三抱九接。鞠躬一次,握手三下就是一鞠三握。”

两个人笑得前俯后仰。突然,赞礼点呼郭沫若受礼,周围的人,把郭推拥到严氏堂上,让他尴尬地模仿前面的动作,屈了几屈脑袋。惹得哄堂大笑。

第二天,全平陪同郭沫若兜了一圈。

“镇上水多,桥也多,这是甪直的特点。”

“相传,原有桥梁七十二座半呢!”镇上的河道也有十多条。”

“那末全平兄走桥,比我走的路还要多呢!”

一路是,郭沫若又说:“老百姓的服饰也有特色,似有半个少数民族的格局。

参观“保圣寺唐塑罗汉,看得到很仔细,而且有他独到的见解和意见。

还是用小火轮送行,按甪直习俗,馈赠甪直罗卜、甪直糕等礼物。见圆形的甪直糕后,连声说:“圆满!圆满!满载而归。”

正仪告别时,握着周全平的手说:“来甪直吃喜酒,感受深,收获大,圆了我多年的梦,得益匪浅。甪直是吴淞江畔的世外桃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