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手

更新时间:2023-12-23 20:54

亦称斜柱,从抬架式构架巾最上层短梁粱叉至脊檩问斜撑的木构件。北魏前已使用。明清后渐废

定义

叉手是古建筑大木作梁架构件,平梁上支撑脊檩的木构做法,此构件为两根方木,因“叉手“的下端分别交于平梁的两头,上端交于脊檩,为斜向承重构件,故又称“斜柱”。《长门赋》:“离楼梧而相樘。”梧通牾,《释名》:“牾,在梁上,两头相触牾也。”《义训》:“斜柱谓之梧。”宋式建筑中的“叉手”,“殿阁广一材一架;余屋随材,或加二分至三分;厚取广三分之一。”根据文献记载,汉代已使用此构件;南北朝至唐宋的壁画石刻以及建筑遗存中,“叉手”形象非分普遍;宋以前的“叉手”断面较大,至元代开始变小;明清的官式建筑,取消“叉手”,这一演变过程,证明了“叉手”的结构作用减弱趋势。但山西部分地区的明清建筑中,“叉手”仍在使用,是“叉手”古制的实物见证。

叉手的计量与计价

于平樽前后,呈合掌式三角形支持脊榑稳定的支撑木,宋式和唐式称叉手。叉手制作、吊装工程量按其施作工程量以立方米计量。叉手按其图示尺寸的体积计算。

叉手制作、吊装定额以其施作规格(高度分档:20cm以内、25cm以内、30cm以内、35cm以内、35cm以外)没项,叉手制作、吊装按其施作规格及其体积,分别套用(宋或唐)叉手制作、吊装定额相应项目。

大叉手

大叉手古建筑大木作梁架做法,早期抬梁式建筑形式的过渡构件和结构形式。

原始人类时期的住房,如半坡住屋梁架,已经采用了斜置椽木的方法,各椽子与柱交接构成屋面,由于椽子与柱头结点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拉杆,造成屋面下凹和墙体外倾,于是横向拉杆出现,并在上面加短柱,促进拉杆演变为大梁,这便是最早的“大叉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