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更新时间:2024-04-22 21:02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涉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健康教育学等20多个学科。

所属专业

100400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型学位)

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100405 卫生毒理学

100406 军事预防医学

105300 公共卫生(一级学科、专业型学位)

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学术型学位,含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卫生人力资源等)

1204Z1 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学、卫生大数据)

1204Z2 卫生应急管理

1004Z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004Z2 疾病预防与控制

1004Z3 公共卫生政策

1004J1 全球健康学(全球卫生学)

1004Z4 卫生检验与检疫

1002J1 人文医学(含医学伦理、医学教育、心理卫生、医学史、卫生法学等)

1004J2 转化医学

1004Z5 健康与社会行为学

1004Z6 职业病与职业防护(含放射卫生学、人体工程学等)

1004J3 医学心理与认知科学

1004J4 预防药物学

1004Z7 老年保健与姑息医学

1004Z8 杀菌与消毒学(含寄生虫学、媒介生物学等)

1004Z9 社区医学与慢性病管理

注:10开头的专业代码为医学门类,授予医学学位;12开头的专业代码为管理学门类,授予管理学学位。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从医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立的学科群。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医学是在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与危害健康的各种因素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预防医学概念包含3种不同水平的疾病预防范畴:①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②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③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

主要内容

涉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健康教育学、卫生管理学、社会医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媒介生物学、营养学、毒理学消毒学环境医学、职业病学、地方病学、卫生检验、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放射卫生学、卫生工程学、少儿卫生学、妇幼卫生学、优生学等20多个学科。

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对公共卫生的认识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不同时代对公共卫生内涵和外延界定不同,不同群体对于公共卫生的理解也不一样,即使是学术界,对于公共卫生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八十多年来,关于公共卫生的定义很多,每一个定义对于我们认识公共卫生是什么、做什么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公共卫生这一社会事业的重要性和独特性。2003年国务院吴仪副总理针对SARS危机后中国各界对公共卫生认识不清的局面,明确地提出:“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影响不可低估。

“预防为主”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预防医学作为一门研究群体健康的学科,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发展,而公共卫生管理将随着对疾病流行规律认识的深化而得以加强。

发展现状

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

随着2003年的SARS疫情在全球的暴发流行,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使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的公共卫生观念和危机应对意识也发生了巨大转变。SARS疫情以后,我国把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工作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认知高度,得到公众的理解和广泛关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无疑给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通过不断完善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得到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2)卫生应急的法制体系逐步完善,卫生应急体制基本建立,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全面加强;(3)卫生监督组织机构体系初步建成,卫生监督的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卫生监督的投入不断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初具规模,卫生监管能力不断提高;(4)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卫生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了一个防治兼顾、全面发展的卫生标准体系;(5)公共卫生政策理论研究有新进展,公共卫生发展的政策导向得到加强,公共卫生法制建设不断加快;(6)建立和完善卫生检验检疫网络和标准体系,国家投入不断加强,培养了一支初具规模的专业队伍,卫生检验检疫水平不断提高。

预防医学发展的现状

新医学模式和新健康观推动了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现代技术给预防医学研究增添了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流行病学: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已经由传染性疾病扩展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和健康相关领域等,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也日趋完善成熟,它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和现代医学的骨干学科,被誉为“公共卫生之母”。(2)营养学:20世纪初,传统的中国中医药理论与国外营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的现代营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营养学家对营养科学的认识从简单的宏观转向微观,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使营养学进入分子、亚细胞水平。随着微观研究的继续深入发展,宏观人群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营养学开始注重如何使居民得到实惠。(3)食品卫生:近几年创建了一系列食品中热点污染物实验室检测新技术;研制出一批拥有全部或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病原微生物、化学污染物等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盒。强化了实验室能力建设,在食品卫生检测评价等方面满足日常监管需求,造就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检验队伍并在应对各类食品污染、食物中毒突发性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4)慢病与伤害:我国慢病预防控制学科起步较晚。在过去30多年中,多学科专家从多个角度对我国烟草流行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包括慢病流行病学、慢病监测、危险因素控制、慢病经济学、法学、慢病流行的心理学等。我国慢病专业已经初步形成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并具备初步监测及控制网络的一门学科,在我国慢病流行的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伤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伤害研究和预防控制工作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把伤害被纳入我国疾病控制的内容之一,是中国卫生工作在21世纪初期的一个突破。(5)军事预防科学正稳步发展,逐步走向成熟。(6)社会医学:是预防医学领域中一门十分重要的新兴学科,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社会医学不断探索健康观的新理念和新内涵。我国的社会医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经历了创立、成长和发展3个时期。社会医学学术界突破了传统健康测量的局限性,开发了一系列测量健康的新指标对疾病和健康状态的评价。又开发了一系列心理健康、卫生服务反应性量表等,大大丰富了社会医学学科研究的内涵。(7)媒介生物学:建立了全国重要病媒生物监测体系、重要媒介生物抗药性监测体系,在媒介传播机理、媒介效能、媒介生物分布调查等基础研究方面得到了较大发展,一些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遥感等)被引入病媒生物和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监测预警研究。(8)环境与健康:我国初步建立了环境卫生法规标准体系,开展了环境污染的健康影响和卫生措施的研究,并启动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9)健康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疾病预防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全社会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展望未来的半个世纪,将是我国健康教育学科和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现代技术给预防医学研究增添了活力

1.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如分子生物标志物毒理学分子流行病学等研究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有些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如DNA芯片技术环境基因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使预防医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开辟了疾病控制的新途径。

3.生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

公共卫生体系与基本职能的现状

1.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WHO西亚太(WHO/WPR)等国家和组织陆续制定了公共卫生的基本职能或公共卫生体系所需提供的基本服务。提出了适于西亚太国家的9项公共卫生职能,以及每条职能对应的任务、实践、服务和公共卫生结局。他们的共同点是健康状况监测、流行病学监测、健康促进、社区参与、公共卫生立法、公共卫生研究及公共卫生服务效果等。

2.我国尽管已经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但政府对公共卫生功能没有明确界定,2005卫生部发布施行的《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指出疾病预防控制的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挑战和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我国社会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和公众卫生需求的无限性是无法避免的矛盾。我们的疾病防控相关研究和技术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以及疾病信息合成、分析与利用等尚不能满足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需要。与西方国家相比,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滞后,使得我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公共卫生管理方面

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构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设备简陋,数量不足,检验能力有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有待提高,达不到政府的期望。重大疾病仍然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卫生应急工作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卫生应急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的科研投入不足,卫生应急督导评估体系不完备,也制约了卫生应急的发展空间。

3.卫生监督职能调整频繁、职责界定不清;政府筹资不足,部分卫生监督机构面临生存危机。卫生监督人员编制短缺,高素质人才流失呈上升趋势。卫生监督机构装备和房屋建设等硬件条件有待加强。4、将卫生标准定位于一个适宜的健康保护水平,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科研经费的相对不足始终是影响卫生标准研制的主要问题;卫生标准的制定周期过长,需要多部门协调,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效率不高。5、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亟待加快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公共卫生政策评估的系统化和制度化还不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刚刚起步,仍然是政策过程一个薄弱环节。6、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活环境安全问题严峻,给卫生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理化检验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一是我国检测技术研究仍比较薄弱,现有的许多标准检验方法落后,检验项目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已有的检验方法也需进一步完善,并与国际相关的标准分析方法接轨;二是缺乏卫生理化检验高层次人才。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传染病仍然是当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当今世界,传染性疾病仍然是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不仅威胁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威胁一些发达国家。肆虐人类的传染病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一些被认为早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另一方面已被控制的传染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又重新抬头,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新发现的数十种传染病危害严重。

2.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慢病发病出现了新的趋势,我国的疾病谱、死因谱正在发生变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等慢病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国居民最重要的死因。同时,慢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另外,吸烟、不合理膳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等危险因素水平持续上升,加上老龄化、城市化、环境污染以及职业危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肿瘤发病率在局部地区呈现快速上升。

3.职业病将长期存在,危害严重。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职业病也必将随之增加。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还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职业病。

4.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

5.意外伤害发生率在我国不断上升。

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如何提高我国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将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7.妇女儿童健康备受关注。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在经济、文化条件相对落后地区,一些疾病仍然严重威胁着妇女和儿童的健康。

8.我国食品安全仍面临严峻的考验。食品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缺乏主动、连续、系统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监测和评价数据;我国广泛使用的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等暴露评估数据少、覆盖面窄,对机体暴露后的生物学标志物检测技术研究薄弱;对未知和新发食品污染物的检测技术以及对新技术、新产品安全性的评价技术缺乏。

9.关注人类健康状况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环境-健康-发展是医学与地理学的边缘领域,随着传统的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在全球的有效控制,人类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新的全球性危机,如人口剧增、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臭氧损耗、生态破坏、能源耗竭等问题的出现。因此,随着21世纪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环境-健康-发展研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预防医学发展趋势与策略

预防医学的基本目的是:①预防疾病(包括各种新老疾病);②改善环境(包括生产和生活环境);③增进健康。要实现这些目的,需要预防医学工作者和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政策学等其他学科专家的密切合作。我国虽然也在预防医学的教育上进行改革,但依然存在着挑战。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培养复合型的公共卫生人才,因而教育模式、内容都会有较大的调整和改变。(1)预防医学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2)预防医学朝着防治结合、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方向发展。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3)环境与健康问题将成为预防医学的热点,也是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4)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成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5)预防医学的研究范围将更加广泛,学科渗透将更加密切,研究手段将更加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更加紧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公共卫生发展趋势与策略

公共卫生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群健康,它是健康的防御系统。随着改革开放和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以及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卫生体制改革明显滞后。SARS过后,人们对如何在常态下保持有序管理、出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从容应对、公共卫生高效地保障人民的健康等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国家对建立与健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视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有这些转变,给预防医学注入新的元素,必将带动预防医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给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研究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对策,对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展望未来,需要统一认识,整合各类可利用资源,按照社会需求和我国的客观条件,科学部署总体规划,拟定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政策和疾病控制策略。

(1)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2)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监督执法;(3)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基础性工作;(4)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弥合预防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裂痕;(5)发挥NGO的作用,实现广泛的社会参与;(6)结合工作实际,大力开展应用型预防医学科学研究;(7)加强重大疾病控制;(8)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推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总之,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的最佳模式应该是政府行为(包括行政行为和法律行为)+科学技术+社会动员(包括部门支持、社会参与)。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尤其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卫生改革的深入,同其他各个领域一样,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获得了许多发展的良机。纵观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发展,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医学科学的发展,预防医学的发展也将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更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公共卫生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加强了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为基础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并取得重大进展。面临当前难得的政策和环境机遇,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者应直面挑战,积极思考如何将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为人民服务和建设小康社会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和贡献。但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于中国公共卫生的未来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面的长期持之以恒的努力。

学科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25所,本次有20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3所。 注:以下相同得分按学校代码顺序排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