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或无

更新时间:2022-09-29 11:12

只有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钠通道开放所致,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极化,只是使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因此,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这就被称之为“全或无”。

定义

瞬时的单一电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就会引起神经纤维或细胞产生一个动作电位。能引起反应最弱的刺激叫阈刺激,其强度值称为阈强度。在达到阈值后再增强电刺激的强度,并不能引起更大的反应。生理学上把这种阈下刺激无反应,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在单个神经纤维或肌肉细胞都出现同一幅度和时程的反应叫做全或无定律

简介

全或无定律all-or-none law,all or no-thing law 亦称悉无律。由鲍迪奇(H.P.Bowditch,1871)根据蛙的心脏实验首先提出的,即当所加刺激较弱时,心脏上看不到任何反应,当刺激超过一定强度(阈)时,便引起一定的收缩,再增强刺激强度,则并不引起更大的收缩。也就是说根据刺激的强或弱只能产生收缩或不收缩两种反应,收缩的大小并不随刺激的增强或减弱而发生改变,称为全或无定律,换句话说就是阈上刺激常引起极大收缩。后来,卢卡斯、普拉特和艾森贝格(K.lucas、F.H.Pratt、J.PEisenbcrger)发现这个定律也适用于骨骼肌纤维;艾德里安(E.D.Adrian)及其他学者证实在神经纤维的兴奋过程中也有同样的定律性。但作为纤维集合体的整块肌肉或神经干,在给以强弱不同的刺激时,因纤维的阈值不同,参与兴奋的纤维数目不一样,因此不服从这个定律。平滑肌纤维是否也服从全、无定律尚不清楚,在变形虫那样低等生物的运动中不服从这个定律的也很多。威沃伦(M.Verworn)曾把服从此定律的兴奋系统名为等兴奋系,不服从的名为不等兴奋系。

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

单个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动作电位的幅度是“全或无”的,即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到最大(全),否则就不产生(无),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加。②不衰减传导。动作电位在细胞膜的某一处产生后,可沿着细胞膜进行传导,无论传导距离多远,其幅度和形状都不改变。

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

是指心肌细胞反应的产生及其大小不随刺激强度而改变的现象,由美国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Browditch所提出。。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一样,收缩反应是由肌膜的兴奋通过兴奋~收缩耦联触发引起的;但是,从整块肌肉来看,在骨骼肌,一个细胞产生的兴奋不能扩布到另一个细胞,只有在支配一个肌细胞 有神经纤维发放神经波动时,才会出现收缩效应;若发放冲动的神经纤维数目增加,可 以引起更多的肌细胞兴奋和收缩,整块肌肉的收缩增强。因此,如果骨骼肌作单收缩,其收缩强度的改变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单个肌细胞收缩强度的改变,另一原因是参与收缩活动的肌细胞数目发生变化。心肌则不同,相邻的心肌细胞是由闰盘的特殊结构和特性,兴奋可以通过它由一个心肌细胞传播到另一个心肌细胞。因此,整个心室(或整个心房)可以看成是一个功能上互相联系的合胞体,产生于心室某一处的兴奋可以在心肌细胞之间迅速传递,引起组成心室的所有心肌细胞几乎同步收缩。从参与活动的肌细胞数目上看,心肌的收缩是“全或无”的。这就是说,心肌据要么不产生,一旦产生则全部心肌细胞都参与收缩。由此可见,心肌收缩的强度,不象骨骼肌那样可以因参加活动的细胞数目的不同而改变;各个心肌细胞收缩强度的变化是整块心肌收缩强度发生的原因。所以搏出量的调节可以从单个心肌细胞收缩功能调控的角度来探讨。

日常生活中的“全或无”现象

全或无现象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因为伴随着每一次的肌肉运动,都会出现大量的全或无现象。

全或无是这样的概念,在肌肉运动的过程中,身体其实是有大量的生物电产生,电量虽然很小,但是数量很多,作用很关键。我们的肌肉其实就是受到了这种电流的刺激,而打开了钙离子通道,使得钙内流引发肌肉运动的。但是,当所产生的电量没有达到一个标准的时候,内流的钙离子不足以激动肌肉产生运动。这就好比只要水不没过鼻子,人就不会被淹死一样,也就是我们说的无状态。但是只要电量大到超过那个标准(我们称作阈电位),就会产生该组织所能产生的最大电位,达到峰电位,也就是说,只要超过了阈电位,那么不论有多大,都会使得组织产生最大的峰值,也就是我们说的全状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