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蚊属

更新时间:2024-03-06 14:12

伊蚊属是蚊科中已知数量最多的第一大属,运今全世界已发现38亚属900多种和亚种,中国已发现其中的亚属逾100种。蚊体黑色、深黑色或黄色,大部分有银白色、黄白色或金黄色斑点及斑纹。伊蚊属的特征是,成蚊喙细直,不侧扁,末端也不膨大;两前胸前背左右分列;除艾蚊亚属外,无气门鬃,而有气门后鬃;除蟹洞蚊亚属外,翅纵脉6末端在翅缘终止处明显超过纵脉5分叉点;翅鳞窄,偶尔有宽鳞,但鳞形对称。幼虫有完整的下颚缝;触角无亚端关节;呼吸管有梳,具1对呼吸管毛,位于基段1/3 之前,有的还有少数不很明显的附毛;至少具3 对毛。伊蚊属主要生在间歇性或临时性水体,包括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

形态特征

成蚊喙细直,不带侧扁,末端也不膨大。两前胸前背片远离;中胸盾片通常覆盖窄鳞,后背片光裸;无气门鬃,而有气门后鬃(2)。除蟹洞蚊亚属(Subgenus Can-craedes)外,翅纵脉6长,末端终止点明显超过纵脉5分叉处水平;翅鳞窄,或宽而对称。

幼虫头有完全的下颚缝;触角不分节呼吸管有梳,具一对呼吸管毛1-S,但有的还有少数不明显的附毛,位于基部1/3之后(图版1)。腹刷(4-X)至少具3对毛(图版5)。

雌蚊 多数是中型蚊虫,色泽和花饰变化很大。 头:两眼分离或相接。头顶平覆

(1)触角末段有一膜质环

(2)艾蚊亚属(Subgenus Ayurakitia)无气门后鬃

窄鳞或宽鳞;有竖鳞,多数位于后头。唇基除雌性埃及伊蚊(Ae.aegypti)外,无鳞簇。喙细直;触须一般不到喙的1/2长;两者一致暗色,或有淡色或白鳞形成的纵条、白斑、白环等等。触角梗节光裸,或有细毛、小鳞或宽鳞。 胸:两前胸前背片远离而覆盖窄鳞或宽鳞;后背片光裸或具鳞片。中胸盾片一般覆盖窄鳞,色泽一致,或有条纹、斑点等花饰,但无银白或半透明宽鳞形成的中央纵条;小盾片具窄或宽鳞;侧背片有或无鳞簇;后背片光裸。中胸侧板具鳞簇,有的几乎覆盖全区;无气门鬃而有气门后鬃(1);有翅前鬃、腹侧鬃和中胸上后侧鬃,有或无中胸下后侧鬃。 翅:腋瓣有毛状缘缨;翅脉如上述;翅鳞一致暗色或杂生有淡色鳞。或少数纵脉,通常是前缘脉基部具白斑或白色区域,但我国已知仅一种翅具固定白斑。 足:股节通常有淡色区,少数种类股节具白环、白点或少数白鳞。胫节暗色,或具淡色纵条、白点等。跗节一致暗色,或具白环,或全白。 腹:背板一致暗色,或有基白带和白或淡色点、斑等;腹板淡色或暗色,少数的金黄色。 尾器:腹节Ⅷ细而缩人节Ⅶ内,或宽而外露;尾突细尖或宽短;具1-3受精囊。

雄蚊 一般形态与雌蚊近似。唇基无鳞簇;触须比喙略长或比喙短;暗色或有淡色或白环斑。触角羽状。 尾器:腹节Ⅸ背板发达或作带状,通常有明显的侧叶。抱肢基节有背基内叶,或并有端叶,或两者都不发达。抱肢端节具多种形状,多数在末端或近末端有指爪.但无梳状宽刺。多数种类的小抱器发达,有种种不同形状。

幼虫 头:除霉蚊亚属(Subgenus Mucidus)外,上唇很短,在背面与额唇基无明显区分;下颚缝完全。触角的长短、有无小刺以及触角毛1-A的地位、分枝等等因种类而异。头毛1-C和5-7C通常发达,4-C细小或发达。 胸:体壁光滑或有细刺毛。除博蚊亚属外无前胸毛13-P;侧毛9-12M,T位于同一基瘤上。各毛不作掌状或羽状,但可有细或芒状侧枝,或作星状毛,或演化为骨刺(图版30)。 腹:体壁光滑或有细刺毛。有或无腹毛12-Ⅰ。栉齿数目和形状因种类而有很大变化,少数种类的生在一骨片上(图版96)。呼吸管有或无管基突;管指数、梳齿的数目、形状和排列,以及呼吸管毛1-S的部位和发达程度等等,也因种类而异。伊蚊亚属(Subgenus Aedes)幼虫呼吸管有少数附生小毛(图版1)。尾鞍完全或不完全,少数有鞍侧突;腹毛1-3X通常发达;腹刷(4-X)4对以上,有些种类并具栅前毛。上述体壁的细刺毛以及胸腹各毛的发达程度,可有较大的个体变异。

分布范围

分布全世界,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属,已知有34亚属可,近1000种。中国已知有100余种,分隶11个亚属,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覆蚊亚属(Stegomyia)、纷蚊亚属(Finlaya)、伊状蚊亚属(Aedimorphus)和骚扰蚊亚属(Ochlerotatus)。

生态习性

幼虫主要孽生在临时或间歇性水体,或人工和植物容器,如缸罐、废轮胎、树洞、竹筒、叶腋等积水。雌蚊多产卵在容器潮湿内壁或水边湿土上。胚胎发育成熟的卵耐干耐低温,因而可以渡过旱季和严冬。

雌蚊在夜晚或(和)白昼吸血。在一个生殖营养周环中有多次吸血现象。少数种类有自育的个体或蚊株。

由于上述孽生习性,多数种类发生的季节高峰见于雨季或雨季末了;或在溶雪或灌溉水淹之后。

主要种类

伊蚊多是凶猛的刺叮吸血者,有些则是黄热、登革等虫媒病毒的传播者,少数种类是丝虫病的媒介中国伊蚊中比较重要的有覆蚊亚属的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纷蚊亚属的东乡伊蚊及伊状蚊亚属的刺扰伊蚊。此外,骚扰蚊亚属的背点伊蚊、黄色伊蚊、刺螫伊蚊以及叮刺伊蚊都是凶猛的吸血者,在它们的大量发生场所,对人畜骚扰很大。

埃及伊蚊是具银白斑纹、跗节有白环的深褐或暗黑蚊虫。中胸盾片两侧是1对长柄镰刀形白斑,其间有1对金黄色纵条,形成一弦琴状花纹。幼虫触角光滑无刺,触角毛1-A细小,单枝;头毛5-7C单枝;体无星状毛;栉齿单行,各齿基部有发达侧刺。

除非洲森林的野生蚊系外,埃及伊蚊是与人类居住地区关系密切的家蚊。幼虫主要孳生在居民区周围或室内的容器积水中,尤其是在室内饮用贮水缸中;雌蚊在同样的场所刺吸人血。它们主要在白昼吸血,通常近黄昏和早晨各有一刺叮高峰。

埃及伊蚊广布全球热带地区。在中国,它们分布于广东的湛江地区、海南省等地,台湾南部、广西的北海口市和钦州市的少数地区以及涠洲岛。它们是中国上述地区登革热的传播者。在国外,它们还是城市型黄热病、基孔肯雅病等的主要媒介,因而为最危险的蚊种之一。

白纹伊蚊也是具银白斑纹、跗节有白环的暗黑或黑色蚊虫。中胸盾片有一中央银白纵条,翅基前有一簇银白宽鳞簇。幼虫与埃及伊蚊近似,但栉齿基部无侧刺而具。它们是半野生蚊种。幼虫主要孳生于人居附近的竹筒、树洞、石穴、废轮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积水中,也见于菠萝等植物的叶腋。雌蚊在白昼和黄昏刺吸人和动物的血液。在户外,通常是日出前后和日没前后各有一刺叮高峰。

白纹伊蚊遍布东洋区。在中国,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南部,西至陕西宝鸡都有记载。雌蚊是凶猛的吸血者,它们在大量发生的场所对人们骚扰很大。它们是中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也是东南亚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病的传播者之一。在中国福建、四川等省,人们认为白纹伊蚊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有关。

东乡伊蚊体棕褐或深褐。喙深褐色,触须末端有白鳞;中胸盾片有淡黄纵条;后跗节1~5基部和1~4末端都有白环。幼虫头毛4-6C位于头前端,几乎在同一横线上;腹部第8节具很多栉齿,排列成一齿区;呼吸管毛1-S位于管末端1/4处,特大,明显超过管的末端;肛鳃短,球状。幼虫多孳生在海滨岩穴、石洞以及容器、船舱等的积水中,能耐受高盐浓度,但也在淡水中生长。雌蚊吸取牛、马、鸟类等的血液,也侵入室内刺吸人血。

东乡伊蚊在中国分布于从辽宁至广东的沿海地区以及某些岛屿;在日本、朝鲜、苏联、泰国、马来西亚也有记载。在国外的一些岛屿上,它是马来丝虫病的传播者。中国虽然也发现马来丝虫的自然感染,东乡伊蚊却不是重要的媒介。在中国东北,曾从这种伊蚊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

刺扰伊蚊体棕、褐或淡褐色。雌蚊触须末端有白鳞;有气门后区和亚气门区鳞簇;翅鳞褐色,若干纵脉基段通常有少数淡色鳞;前足和中足股节前面褐鳞中杂生有淡色鳞,形成麻点,跗节有基白环;腹部第2~7节背板有基白带,平直,或作“∧”形,或并具淡色中央纵条。幼虫触角有细刺,头毛6-C1~3枝;栉齿一行,8~12个;呼吸管末2~3梳齿远离。

幼虫广泛地孳生于土坑、浅潭、池塘、洼地的积水中以及稻田、沼泽中,在容器的积水中也可偶然见到。雌蚊主要刺叮牛、马等家畜,也吸人血。它们在大量发生的场所,对人畜骚扰颇大。

刺扰伊蚊广布新北界、古北界、东洋界以及太平洋岛屿。中国各省(区)都有记载,有些地区曾从这种伊蚊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在国外,也曾从它分离到多种马脑炎以及其他虫媒病毒。

物种危害

伊蚊会传染很多疾病。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登革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