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山

更新时间:2024-06-26 13:26

乌石山(Wushi Hill)简称乌山,又称道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中部。

概况

乌石山简称乌山,又称道山。在福建省福州市中部,与于山东西相对,乃城内三山之一,相传是何氏兄弟九人登高射乌处。游览面积11.9万平方米,最高点香炉峰(桃李石)海拔86.02米。唐玄宗·天宝八年( 749 )乌石山改名为闽山,宋代又改名为道山,曾巩留《道山亭记》一文。山上怪石嶙峋,林荫壑胜,环山寺观栉比,山间亭榭交错。有三十六奇景,唐代即为游览胜地。其中天章台、邻霄台、冲天台、霹雳岩、天台桥、道山亭等6处,均属三十六奇景。1955年修复了3座不同形式的亭子;居中东的八角亭,即唐宋八大家·曾巩城有功的黎鹏举而建,名黎公亭;居西圆亭,则纪念陈振龙从吕宋引进番薯种,名先薯亭。此外,还有沈公祠、道山观、弥陀寺、吕祖宫等。山上石刻众多,为市内重要游览胜地。

自然风景

乌石山上风景绝佳,山南石刻甚多,其中华严岩旁的石刻《般若台记》是福州现存的最古老的摩崖石刻,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所写。岩石洞壑清幽,摩崖题刻200余处,分布全山各角落,以邻霄台、天章台、道山亭等地较为密集。著名的为唐大书法家李阳冰大历七年(722年)所书的篆书《般若台》,以及宋代程师孟、李纲、陈襄、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题刻。元代间有用蒙文书写的。明代多诗刻,其中太监的题刻为清人所不取,《乌石山志》均未收录;但对研究明代太监活动,特别是督舶太监的活动,颇有史料价值。现存主要道观有道山观、吕祖宫等。另有道山亭、黎公亭、先薯亭及沈公祠、弥陀寺等名胜古迹。

乌石山上怪石嶙峋,树木参天,全山景物高低错饰彩落,曲折幽深,是游玩避暑的好去处。乌山素有36奇观之称,从山东南麓拾级登山,便可看到一块大岩石,上镌“天香台”,岩石被三棵榕树(三友榕)围抱,构成特殊景观。天香台向西折至“冲天台”。冲天台畔有两方夹峙的巨崖,岩顶之上横架一条岩石,故称“天台桥”。此桥奇险。桥的右上方岩壁上镌刻宋代程师孟遒劲有力的篆书“冲天台”,楷书“古放鹤亭”。“古放鹤亭”相传唐刺刺史崔干游山,所携青田白鹤在此冲天飞逸,后人建“放鹤亭”。亭子后崖石上镌“古放鹤亭”四字。天台桥旁岩石上的古榕,树龄数百年,枝叶依然茂盛。奇的是一条条树根扒在岩壁上,凭借薄的土壤,顽强地生长着,人称“石壁榕”。榕树后面一排建筑为朱子祠。

天台桥西面,黎公园内有一块崖石上镌刻着“乌石在、黎公在”6个楷书大字。它是乌石山现存一百段摩崖石刻中惟一的阳刻楷书作品,字体雄浑大器,是摩崖石刻上乘之作。在道山亭与天章台石刻以西还有一座方形的黎公亭。对同一人物在同一个景区既建园又建亭,且碑刻的语气又那么大,足见黎公非等闲之辈。黎公,即黎鹏举,安徽合肥人,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犯闽,闽江口五虎要塞陷落,福州城危如累卵,当时身为指挥佥事的黎公亲率将士,在马尾至闽安镇一线与敌寇浴血作战,杀得倭寇弃尸遍野,福州城垣危而复安。福州人因此刻石纪念这一位抗倭英雄。

顺台阶又行数十步至道山亭,亭旁有篆刻“天章台”。元朝杰出诗人萨都刺曾在此咏成《天章台上晚酌》一诗:“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日夕下山去,海月吹风来。豪气吐千丈,朗吟动三台。白露酒仙掌,银河泻金杯。谁识芙蓉仙,飞身在蓬莱”。

过天章台上霹雳岩,此石长达9米,中分两半,做露一隙,据史载,唐嗣圣年间,有一高僧手持《华严经》在此朗读,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为室,高僧遂宴坐其间”。霹雳岩由此得名。在霹雳岩不大的石上有六段不同的年代不同字体,不同内容的题刻。附近岩石上有明朝林延玉的楷书诗刻,以及草书“寿”、行书“旧涛园”。

由霹雳岩往西踏上数十层石阶至先薯亭。清道光年间何道南建,1980年重建。该亭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巡抚金学曾而建。陈振龙侨居菲律宾,菲律宾曾为西班牙殖民地,故菲律宾曾引种美洲印第安人发现的番薯。陈振龙为躲避菲律宾殖民当局的检查,将番薯枝条系于船底,带回大陆后,又在福州南台纱帽池辟地种植,当年即获丰收,后又经金学曾推广种植。金著有《金薯传习录》。先薯亭下有一条小路,两石夹峙于路两边,叫“天门”。天门中的一块夹石极似鲸鱼,称“鲸鱼石”。过天门岩壁上有清代画家广陵禹隶书“饮岚”。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