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文化

更新时间:2024-09-12 14:14

临川文化是抚州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亦为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临川文化以临川古治属为核心,涵盖现今抚州市十余县区,生成于秦汉,兴盛于两宋,延绵于明清;其人文、风物、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理、学术、宗教、民俗、体育、语言、建筑、美食等,辐射邵武、南岭、庐陵、洪都和浙皖、瓯闽部分领地。

文化概览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抚州,古为临川郡。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年),置临汝县,即后来的临川县。吴嘉禾六年(237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隋文帝开元九年(589年)灭陈,实现全国统一,废郡扩州,平陈总管扬武通奉命安抚临川郡一带,将临川郡改为抚州。纵观历史,古临川治属相当于抚州市的绝大部分,并囊括了庐陵豫章、瓯闽部分。东连吴越,西接潇湘,南控闽粤,北襟江湖,横跨吴、越、楚三地,为古代通往闽粤沿海地区的要冲。这里,地气殊异,山川炳灵,林奇谷秀,水绕川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江山形胜而人稠勤富,交通便利而商贾常行。荆楚、吴越文化交汇于此,中原、闽粤文化滋润其中。秀美的风光,发达的农业,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灿烂的“临川文化”。魏晋以来,特别是两宋以后,临川古郡,抚河两岸,名人辈出,文事昌盛,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誉称。

“名儒巨公,彬彬辈出,不可胜数”,“临川才子”是“临川文化”的得意之笔。自古以来,临川才子之多向为世人瞩目。“临川文化”区内乐安流坑“千年古村”的“子男双封爵,文武两状元,参政代天子,师保五六人,一门十进士,两朝四尚书,进士五十二,知县四十多,乡举百六余,会解监元群,乡贤祀十二,秀才如繁星”的记述,就是临川才子涌现的生动写照。据有关资料统计,自宋而清,仅临川(抚州)进士及第者2000余人,涌现了举世瞩目的才子群体。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陆象山乐史饶节谢逸谢过李觏吴澄纪大奎李瑞清谭纶陈自明危素蔡上翔吴与弼罗汝芳陈彭年危亦林邓茂七徐奋鹏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黄爵兹欧阳竟无等等,就是临川(抚州)古代才子群体中的佼佼者。

抚州不仅文化名人多,而且档次高,成就大。列入《中国名人辞典》的鸿儒100多人。《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共收录了1296人,其中抚州籍名家317人,几占三分之一。“宋词四开祖,临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曾巩、王安石”,“江南四才子,陈、罗和章、艾”。“江西诗派”前期25人,临川有谢逸、谢过、汪革和被陆游称为“诗僧第一”的尧节。全国两宋词人867人,江西为153人,而抚州就占44人。特别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伟大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巩、南宋心学大师陆九渊、明代剧坛伟人汤显祖等,不仅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而且赢得了世界性的崇高声誉。

文化之邦,才子之乡,常是名人墨客聚会之地。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学士来临川(抚州)任职和宦游。东晋王羲之、南朝谢灵运、唐朝颜真卿、南宋陆游等,曾在这里为官;宋代诗人黄庭坚梅尧臣范成大、明代思想家李贽徐霞客也都来过此地游览常驻。《世说新语》和《诗品》的编著者刘义庆钟嵘均袭封临川王。这些名人学士在临川都留下了大量遗墨华章,为闪光的临川才子群体增添了辉煌。

历史渊源

一种区域文化的形成,首先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临川建置已近2000年,南城早于临川建置,但最早、最长时间成为郡、州、府治的是临川,距南宋都城最近的也是临川。南城有一座洞天福地麻姑山抚州

临川建置于东汉

临川文化区历史悠久。夏禹时地处扬州域。春秋时为百越之地。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扬州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建南城县,属豫章郡。东汉永元八年分南城一部置临汝县,县治高在临川古邑,仍属豫章郡。三国时为吴地,吴太平二年(257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两晋、南朝相沿。南朝梁陈时,以今之崇仁、丰城、永丰、新淦等县增置巴山郡。临川郡初属江州,汉武帝时与巴山郡同属高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督府,抚州从此定名。唐朝抚州属江南西道。五代时,属扬吴,升为昭武军。宋起,分为抚州和建昌军,属江南西路。元朝时改为抚州路、建昌路,另置南丰州,同属江西行中书省。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改抚州路为临川府,不久易名抚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为肇县府,九月改为建昌府。明洪武初,仍设抚州府、建昌府,南丰降州为县,属建昌府,均隶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清时仍称抚州府、建昌府,属南抚建道。1930年至1934年间,黎川、资溪、广昌、南丰、宜黄、乐安等县均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分立苏区闽赣省和江西省。1932年7月,东乡珀干一带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属苏区赣东北省。1949年5月9目,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抚州,7月1日组建抚州分区,江西省抚州分区行处长督察专员公署驻临川市。1950年9月13日,改抚州分区为抚州区。1952年8月,更名为抚州专区。1967年3月,改为抚州地区。1968年2月,复称抚州分区。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为抚州地区,属江西省。1983年7月23日,广昌县划归抚州地区。1983年9月30日,进贤县划入南昌市。至此,抚州地区辖抚州市和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南城、南丰、广昌、黎川、资溪、金溪、东乡11县。

临川自古文风昌盛,英才辈出。早在唐朝,王勃在他所写的传世名作《滕王阁序董震王羲之颜真卿,诗人谢灵运戴叔伦,词人冯延已,文学家刘义庆,文学评论家钟嵘,史学家杜佑等都在这里做过地方官,对临川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

五代

战争频繁的五代,北方王、李、吴、曾、晏、陈等世家大族相继避难南来,卜居临川。临川人口逐渐增多,生产迅速发展,商业、手工业日趋繁荣。到了北宋曾巩叶梦得和大诗人陆游相继来临川居住或宦游,大力兴办教育,传播文化,这里“各地学馆林立,释来而事笔砚者,十之六七,苦读书,应科举之风”。

宋代

宋代临川人通过科举踏入仕途,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节度使,4人官拜御史,17人官任尚书、侍郎,10人担任知府、刺史,俱各政绩显著。特别是晏殊晏几道王安石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临川三王谢逸谢薖危稹危和陈郁陈世崇汪革饶节俞国宝邓名世等一批文人才士,在诗、文、词、赋上的成就也很高。据《苕溪渔隐丛话谢逸谢薖汪革饶节并称为江西诗派陆游邓名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著有《春秋论》、《春秋类史》、《古今姓氏书辩证》等370余卷,在姓氏考证上成就尤高。

陈自明。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写成《妇人大全良方

元代,临川比较著名的人物只有针灸名医席弘、法律专家张绍和地理学家朱思本

明清

艾南英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邱兆麟祝徽帅机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家。他的巨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临川四梦徐奋鹏明治维新吴昊傅朝佑嫉恶如仇,先后6次上书弹劾奸相周延儒、温体仁;爱国商人朱均旺,身居日本,情怀祖国,前后三次冒着生命危险偷渡过回国,密报军情,使明朝得以预先准备,及时调整部署,援助朝鲜,取得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胜利;傅朝佑坚持真理,朱均旺

清王朝建立三百多年间,通过各次科举考试,临川只有187人考取监生,306人考取贡士,202人考取举人,101人考取进士。录取进士的人数是两宋的25%,明代的66%。入仕后,有37人担任朝官(御史3人、侍郎4人、内阁中书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121人担任地方官(知府5人、知州3人、同知3人、知县73人),武职(总兵、把总、镇守)9人,合计167人,比两宋多28%,比明朝少56%。这一时期,临川入仕者居高位的不多,但大都才华出众,为世人注目。一代名臣李绂,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官广西巡抚、直录总督及工、户、吏、礼、兵5任,敢于断请命,弹劾贪赃枉法的河南巡抚李来泰黄维翰

李绂纪大奎都是南临川理学名家。前者著有《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学谱》、《阳明学录》,力图调和朱、陆的学说;后者都很有影响。李宗瀚李联琇李瑞清则是北临川诗文高手。李宗瀚李联琇,文学韩愈、欧阳修,摇曳生姿;诗宗李商隐,沉博艳丽,是当时江西文坛上的佼佼者;李瑞清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他善于以篆作画,以画入篆,画花卉微妙微肖,绘佛更是栩栩如生,日本书画界不惜重金求购,誉灌东瀛。

民国

朱仙舫和四川巨商汤子敬朱仙舫长期在上海中新纱厂任职,致力改进纺织技术,提高同外国纱厂竞争的能力;以后在汉口、安庆、九江等地创办纱厂和面粉厂,为发展民族工业,特别是发展江西的轻工业作出贡献。汤子敬傅烈(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兼军委书记)、傅大庆(孙中山的政治的总顾问鲍罗延、军事总顾问加伦将军的翻译,曾被派到马来西亚,作马共中央宣传部长)、周治中(女,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周寿南(中共临川县委书记)等。

地质条件

临川文化区域的地理环境从地形上看,全区东南西三面环山,武夷山脉逶迤境东南,雩山山脉绵延境西南,地势南高北低,由北向南渐次向鄱阳湖平原地区倾斜。境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岗地、谷地广布,河谷平原开阔,土地连片集中,抚河水系网及全境。海拔大于500米。相对高度200米以上的山在面积为3673.43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19.52%。海拔100-500米,相对高度50-300米左右的丘陵面积为11807.43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62.75%。海拔小于100米,相对高度30-80米的岗地面积为1735.58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9.22%。相对高度5-30米,平坦开阔,地形很小起伏的平原面积为1600.48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8.51%。

临川文化区地形可分为四类:一是北部抚河冲积平原与丘陵区。包括临川区、东乡县和崇仁县以及金溪县大部、宜黄北部、乐安西北部等地,土地面积6765.72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35.96%。二是西部中低山与丘陵区。包括宜黄县的大部分、崇仁县西南部、乐安县东南部、临川南部、南城县西部、南丰县西部,广昌县西北部等地,土地面积4553.7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24.2%。三是东南部中山区。包括金溪县东部、资溪县全境、黎川县东南部、南丰县西南部、广昌县东南部等地,土地面积3879.3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20.6%。四是中南部丘陵区。包括南城县、南丰、黎州县的大部分、广昌县中部等地,土地面积3618.2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19.22%。

临川文化区有许多野生动植物繁衍生长,其中高等植物有3000余种,棵子植物7科17种,被子植物143科857种,优良速生树种26科55种,庭院观赏树20种,药用植物116科477种,珍贵衡有树种11科13种,属于国家保护的有12种。全区森林覆盖率3461%,人均森林面积3.08亩,活立木蓄积量2450余万立方料,毛竹蓄积量8826余万根。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昆虫有18目118科916种,其中有害昆虫8目88科808种,有益昆虫10目30科108种。鸟类107种。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金猫、云豹、豹、华南虎四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猕猴,穿山甲等13种,还有数量可观的药用动物和皮毛动物。全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70.246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49.143万千瓦。全区有色金属矿主要有铜、铅、锌、钴、钡;稀有金属主要有铀、钨、铌、钽、稀土金属等;黑色金属主要有欣;燃料矿主要有煤;非金属矿有高岭土、瓷土、重晶石、钨、铜、铀等矿最为丰富,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抚州赣语

赣语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抚州地区的赣语在学术上被命名为赣语抚州片,或称之为抚广片、抚州南城片。是赣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亦是现代赣语中较强势的方言,在赣东一带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有人将其当作赣语的代表。抚州赣语主要分布在江西抚河流域和福建省西北部。包括临川、丰城(东部)、崇仁、宜黄、乐安、东乡、进贤、金溪、南城、黎川、资溪、南丰、广昌以及福建的建宁、泰宁、光泽、邵武等17个市县区。同赣语其它片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致性最强。

赣派建筑

赣派建筑是江西的传统建筑。主要集中于赣方言区,在抚州地区有代表性的村落有乐安流坑、东乡浯溪、广昌驿前、宜黄棠阴等村镇。

以乐安流坑、东乡浯溪、广昌驿前、宜黄棠阴等村镇等赣东古村落为代表的赣派建筑文化:其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赣派民居建筑。外看,多为长方形平面,用空半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臣室,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神龛设在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从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金溪竹桥村始建于元末明初。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巨扇,现存109幢明清赣派建筑,清一色的青砖灰瓦,蔚为大观:其中明代祠堂1幢,明代民居8幢,其余为清代建筑。整个村落的布局建筑依然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古村从选址到建村,都经过了精心规划与设计,处处彰显先人的智慧,尊重自然、贴近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村落依靠后龙山而建,坐北朝南。村前一溪如带,良田万顷,村后树竹繁茂,茶园一望无际。俯瞰全村,它像一把大扇子,整个村庄的13条巷道,如同扇骨支撑起整个村子,在这些扇骨上分布着一条古驿道、两处雕版印刷遗址、三口古井、三个晒场、四座门楼、五座祠堂、六条街道、八方水塘。保存完好的十家弄和八家弄建筑群组、六座祠堂以及养正山房、公和堂、怀仁书院、赐福庙等古建筑物集合成为封建社会农商并重的人文历史信息标本。

临川才子

宋代,临川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节度使,4人官拜御史,17人官任尚书、侍郎,10人担任知府、刺史,俱各政绩显著。明代,临川人担任御史4人,巡抚总督1人,尚书侍郎8人,布政使3人,知府27人,知州21人,总兵、守将11人,担任同知、知县的,则多达136人。清代,临川人有御史3人、侍郎4人、内阁中书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知府5人、知州3人、同知3人、知县73人,总兵、把总、镇守9人。民国时,临川人在军界有2个中将,5个少将;政界有2个专员,14个市,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川出了1个政治局委员,2个大区书记、1个中央组织部长、7个副省级领导、41个地师级干部。《中国历史名人辞典》内有134临川人,《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共收录了1296人,其中临川籍名家近300人,几占四分之一。“宋词四开祖,临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临川有荆公”,“江南四才子,陈、罗和章、艾”。“江西诗派”前期25人,临川有谢逸汪革和被陆游称为“诗僧第一”的饶节。全国两宋词人867人,江西为153人,而临川就占40余人。北宋著名词人晏殊晏几道、伟大改革家王安石、明代剧坛伟人汤显祖等。

临川文学

诗书丰繁,“文献之邦”是“临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据资料载,列入《四库全书》存目的论著,抚州籍人氏著述就有近800卷之多。横卧抚州市东门的“文昌桥”,就是“临川文学”昌盛的象征。传说是“文昌桥上赏文章”、“文昌桥上赛文章”、“文昌桥上卖文章”、“文昌桥上晒文章”、“欲览诗书文昌桥”、“无才莫进抚州门”。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词与唐诗、元曲争奇斗妍。宋初的词坛,主要是江西人氏占据。据唐圭璋先生《宋词四考》,两宋时期全国有词人867人,江西占153人,其中抚州籍词人42人,成为江西词人的主体。特别是北宋词人晏殊,辞笔清丽,气度闲雅,“音情缠绵而不偎薄,达意明白而不发露”,树一代词风。后人称他为“导宋词之先路者”、“北宋倚声家初祖”。晏殊的儿子晏几道,擅长小令,后人称他“把我国令词推向顶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和北宋时期两次“古文运动”,实质上是散文革新运动。领导这场运动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八大家中,抚州占二家,这就是王安石、曾巩。时人称曾巩文章是“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特别是王安石在宋代新古文运动中,不仅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别具一格,力主“以适用为本”,立意超拔,瘦硬奇崛,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反对了西昆派唯美主义颓风,实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之主将,唐宋八大家之中坚。梁启超说:“荆公于中国数千年文学史中,已占最高的位置矣”。翻开现代《中国文学史》扉页,五位主编,其中游国恩、肖涤非二人又是临川才子。

宋明理学

作为抚州区域历史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思想,是“临川文化”的精髓。优秀的才子群体,必然产生一流的思想家、哲学家。以李觏、王安石、陆象山、吴澄、吴与弼、罗汝芳等哲人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的形式和发展,为中国文化进入强化期作出了杰出贡献。

李觏,是我国一位具有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著名哲学家。他从“阴阳二气会合”而生万物的观点出发,说明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并大胆地主张“通变”,“量时制宜”,他认为挽救失误,克服弊端最有效的办法是变革。特别是他目睹朝政混乱,决心站在革新者一边,撰写了《富国强兵三十策》、《庆历民言》和《盱江文集》,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学、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见解,后人誉为“医国之书”。南宋理学家陆象山,融孔孟思想和禅佛思想于一炉,建立了一个与程朱“道学”相抗衡的“心学”哲学体系。他所强烈的主观能动作用和注重思考精神,在客观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成为“临川文化”重要的精神动力。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元代杰出的哲学家吴澄,“和会朱陆”,即以陆学为主而参与朱学,强调自识本心的途径和方法,独成一家,创立了“草庐学派”。明代思想家罗汝芳曾作为泰州学派的重要人物蜚声全国。他否认“存天理、灭人欲”的正宗教条,持见新奇,另辟蹊径,一扫宋明理学迂谨之腐气。明中期我国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资本主义萌芽,罗汝芳的哲学思想体现了这一时代的要求,出现了将唯心主义理学向唯物主义理学方向转化的大突破。

旴江医学

旴江,古称旴水,现名抚河,发源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贯抚州市,最终汇入赣江和东鄱阳湖处。旴江干、支流主要涉及广昌、南丰、南城、黎川、资溪、金溪、乐安、宜黄、崇仁、抚州、东乡等县市。旴江流域,历代名医辈出,有“名医之乡”之美誉,形成了一支独秀的医学群体,我校已故著名医史学家杨卓寅教授将之命名为“旴江医学”。

旴江医学是我国古代四大地方医学流派之一,分布于江西省旴江流域(即现抚河流域) 。旴江古往今来,名医辈出,医著宏富,医学繁盛,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地方医学群体和以南宋陈自明、元代危亦林等为代表的名医圈。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抚州籍旴江医家有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李梴龚居中黄宫绣、谢映庐七位。江西两大药帮之一的“建昌帮”亦出自旴江流域。

抚州禅宗

抚州曾被誉为“天下禅河中心”,是多家禅宗学派的诞源地。被胡适称为“中国最伟大的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于唐天宝3年,率徒众来到抚州宜黄石巩寺,建立了唐代禅宗两大派系之一的洪州宗。洪州宗后来又繁衍出临济、沩仰等宗派,影响巨大,遍及中华和海外。唐咸通年间,本寂禅师也来到抚州宜黄,在曹山寺广收徒众,开创了禅宗五家中的曹洞宗。本寂禅师之后,文益禅师受当时临川郡守的邀请,来到临川主持崇寿院。在崇寿院,文益禅师自创了禅宗五家中的法眼宗,在禅宗发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可以说,在抚州诞生的这些禅宗学派,对于禅宗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抚州采茶戏

旧名“三脚班”、“半班”。清初,抚州诸县连年灾荒,民多流徙,一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与灯采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开始脱离灯采表演,形成独立的“三脚班”,产生了一批单台戏和单台调。其发祥地就是宜黄、临川、崇仁、乐安四县的交界地区。该地区早就流行的宜黄戏,为抚州“三脚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借鉴条件。

初期的抚州“三脚班”仅有一旦一丑, 外加一个“坐堂”,演唱单台戏和小戏。至康熙、乾隆年间,才增加了小生行当。清末民初,“三脚班”开始向“半班”过渡,人员由三个增至七、八个,并增加了花脸老生行当,生旦净末丑齐全,伴奏乐器也增加了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1934年,崇仁县航埠采茶戏著名艺人张佑民组建抚州采茶戏的第一个职业半班“佑民堂”。尔后,职业半班相继成立。一些抚州傀儡戏的部分老艺人,也加入“半班”演出,并将本剧种的大量剧目、伴奏曲牌和一些唱腔带进了采茶戏。抗战胜利后,丰城、高安的丝弦班进入抚州,同抚州“半班”艺人汇合,又给采茶戏带来了“本调”、“小花调”等新腔,与本地单台调、会田调相结合,分别发展为抚州“本调”和“抚调”。

临川精神

临川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这就是:勤勉务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突破陈规、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打开门户、兼容百家的开放精神;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

临川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的最大特是靠天吃饭,一日不耕,一日不食。在农耕文化熏陶下的临川人,形成了一种勤勉务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他们认为:只有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才能生存下来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勤勉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既表现于平民百姓“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中,又在“以诗书求闻达”的临川才子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临川是王安石的故乡,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伟大改革家。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毅然推行“熙宁变法”。

临川文化虽然地处内陆地区,但并不封闭保守。临川人自古以来就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各地的先进文化,尤其是当时比较先进发达的中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南迁:一次是西晋末年、东晋初年(即“五胡十六国”时期);另一次是“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两次南迁中,临川人民都以博大的胸怀,不仅让那些南迁的中原移民落籍临川,在临川生存发展;而且以谦逊的态度,学习吸收他们带来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并通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临川文化的开放精神还表现在与邻近的吴越文化、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信州文化、庐陵文化、虔州文化的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取长补短上。

临川古代先贤们都是一些饱读儒家诗书,深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影响的士大夫,因此,他们为人磊落,刚正不阿,铁骨铮铮,一腔浩然正气,不愿巴结权贵,曲意逢迎,为获得一己私利而玷污自己的人格。

临川古代先贤们不仅为人刚直不阿,而且为官清正廉洁。晏殊虽然仕途得意,位极人臣,为官近五十年,但从不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王安石的一生也是清正廉洁、严格自律的一生。在他第二次罢相前夕,邓绾等人为了挽留他,一面为他子女亲属求官职,一面向宋神宗奏请在京城为王安石建造一栋豪华的住宅。可王安石不仅没有接受邓绾的好意,反而将邓绾降职处理。

近代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政界出了1个政治局委员,2个大区书记、1个中央组织部长、7个副省级领导、41个地师级干部、325个县团级干部;科技教育界出了2个学部委员、3个大专院校校长、81个大学教授、副教授,获得副编审、副主任医师、高级讲师、高级教师等职称的有240人。人才多种多样;既有李井泉(中共中央政治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有胡国保(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一平(中共长春市委书记)、周峰(杭州市市长)这样一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成长起来的党政干部;既有饶思诚(江西省副省长)这样思想进步的党外民主人士,又有李世璋(江西省副省长)这样长期从事祖国和平统一活动的革命者;既有饶毓泰游国恩萧涤非这样的学界名宿,又有丁渝(北京大学物理教授、中国光谱学的奠基人)这样的科技明星;既有吴自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这样省内知名的教育家,又有傅再希(江西中医学院教授)这样的名医。虽然每个人的地位不同,经历各异,都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科学事业的繁荣发挥了自己的才干。

黄天民是长期生活在云南的部队作家,写了多部中、长篇小说,以其委婉、热情的南疆风格,耀目文坛;杨树声是四川颇有影响的话剧导演,长期执导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手法很有特色;

盛中国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多次在国外举行音乐会,演奏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人的名作,蜚声世界乐坛;

游云谷是新华社高级记者,长期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作品《白鹤世界》曾由新华社发稿国外,为英、法、港、澳多家报刊采用。

美籍华人杨致芳(女),曾任哥斯达黎加总统经济顾问;其弟杨致赣,是美国著名的华人企业家,曾随华特·基辛格访问北京。

王云森(江西农业大学教授),邓从豪(山东大学校长、教授),刘振群江西财经学院副院长、教授)、胡循矩(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周仁忠(北京理工大学物理教授),张增荣(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部教授),邓毓华

文化艺术

江西省文化厅

新闻出版

各县先后创办过数十种报刊。1928年,南城创办了《民报》、《南成日报》。1929年,临川和乐安分别创办了《临川日报》和《敖声周刊》。1931年,南城创办了《竞进日报》。1934年,黎川创办了《黎川国民日报》。1938年,乐安创办了《抗战三日刊》。四十年代,办报之风日盛。临川先后在羊城镇办过《平民日报》、《赣东青年报》、《民主日报》、《江西建国报》、《赣江日报》、《江西新型报》、《汝江日报》、《梦生日报》、《江南日报》等。南城也先后办起了《崇仁周报》《新晓报》、《社会报》、《新型报》、《力群报》、《青年报》、《崇仁申报》、《正风报》、《新报》。其他如南丰的《南丰三日刊》,宜黄的《宜黄周报》、《宜黄日报》、《正义报》、《晨报》、《宜黄新报》,乐安的《乐安实验简报》,黎川的《劲风报》,金溪的《金溪简报》,广昌的《新斡报》等也先后出版。1934年2月16日,中央苏区的中区广昌县委创办了《突击》刊物,在指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1952年1月1日,主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地委机关报《抚州农民报》创刊。报纸四开四版,开始为5日一期,6月1日改为3日1期,期发行数从3000份增至5000份左右。1957年4月1日停刊,共出刊678期。1958年2月18日,创办《赣东报》,隔日刊,期发行约10000份。1958年12月29日停刊,共出刊160期。1959年1月1日,中共抚州地委决定将《赣东报》改为《赣东日报》,期发行量最高达到34000份。1962年5月终刊,共出刊1228期。1962年6月1日,又改为《赣东报》,共出刊910期。1980年5月1日,地委决定创办《赣东通讯》周双刊,共出刊174期。1982年1月1日复称《赣东报》,仍为四开四版,初为周双刊,1985年1月1日改为周三刊,现更名为《抚州日报》(对开版)。还先后创办了宜黄县的《战斗报》、《宜黄建设》,南城县的《生产小报》,金溪县《金溪简报》,广昌县的《党的生活》、《广昌简报》、《广昌科普》等多种报刊。从1956年开始,区内先后办起了《临川报》、《崇仁报》、《宜黄报》、《乐安报》、《南城报》、《南丰报》、《黎川报》、《资溪报》及《抚州市报》,均为县(市)委机关报,六十年代初期陆续停刊。1981年1月1日,《临川报》复刊,为当时全省重新开办仅有的三家县级报之一。始为周刊,后改为周二刊。向全国公开发行的还有文艺刊物《抚河》,其发少则5000份,最高进达30万份。创刊于1982年4月的《抚州师专学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